中文名稱
古中國
文化主流
儒家文化
探索
二里頭文化
民族
華夏民族
古中國屬于大河文明(大河文明中包括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以及古中國)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埃及文明隨著希臘羅馬的侵入而中斷了,巴比倫文明也由于波斯等外族的入侵消失了,印度這個同樣被稱為東方古國的國度也由于種族的戰爭而中斷了古文明.
中國,這個歷經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巨龍,卻在經受著頻繁的外族入侵中愈來愈強,無論是蒙古的征服還是女真的入關,最終被征服的卻是他們,他們逐漸被漢化,共同的屬于了華夏民族.
我們知道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征服后,日耳曼民族卻也皈依了基督教,西方靠的是宗教的信仰征服,而東方的中國自上古以來所有的宗教都沒有過類似西方的如此高的地位和影響力,然而周邊的民族卻同樣被漢文化征服,融入到漢人的生活當中,何以至此.人們都說宗教的信仰是強大的,它的力量足以征服人的心靈.在中國,真正征服外來民族的卻不是宗教,這好象也談不上信仰一類的東西,那么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國文明,或者漢文明為什么能在世界上成為東亞文明的中心,影射整個遠東,五千年的積淀當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應該是我們漢文明它自身所具有的特點.
說到我們國家的傳統文明,當然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了.西方一些人把"儒家"稱作"儒教".在中國也早有"三教"之說.其實儒到底是不是宗教也無關緊要,它的內髓確和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它的影響卻又不遜色與任何一個宗教.儒家提倡的思想早已成為廣大華夏文化圈內人們潛意識下的一種定式,非是有一套徹底革新的思想是無以和它對抗的,即使是皈依了宗教的人,他內心中依然會存留著儒道提出的類似與"三綱五常"的東西,這是一個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事情.
中華文明在上古和先秦時代并不是以儒家為尊的,這一點人人盡知.上古的思想大多為神話為主,而先秦時代的無論是夏商周還是春秋戰國,中國的思想觀點都是各言其是,而這也是中國文化大放異彩的時候.孔子的儒家卻只是當時其中一個不合時宜的部分.不過他的思想確實是高深得讓諸侯都敬佩的,他的威望也是很高的,他這一學派的組織勢力也讓他派不可小視.其實儒家組織上以及內在的穩定性才是它在以后獲勝的真正法寶.
穩定性,這就是漢民族內身一直存在的一套生活模式,也是我們的秉性所在.而這種穩定性足以滿足統治的需要,并不比任何一個宗教的思想作用差,甚至會更奏效.而又是這個穩定性讓漢民族一直延續了下來,外族一旦進入,卻也只能隨著一同穩定了,因為無論是何種民族,"穩定"對于他們都是必須的.可是又是因為這種內性的"穩定"甚至是融入了道家"無為"了的穩定卻讓我們安于一套模式,甚至于不去關心和干予任何不關自己的事情,因為人們都在為了維護這個"穩定",更大意義上是自己的"穩定".魯迅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的劣根性也應該是由于這個"穩定"所導致的.
在古代中國,中原的漢民族絕對是先進的,文明的.而周邊的少數民族通常被稱做蠻夷.中原是一個安定的狀態,人們樂于如此的生活,這著實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傳乘,而卻淡化了整個民族身上那種勇力與魄力.大家都是很自豪的稱自己為"天朝上民".漢民族卻一直遭受著少數民族的侵擾,這并不是因為漢民族真的軍事落后,而正是因為民族的凝聚力在安逸的條件下逐日淡化了.為什么漢武帝時驅逐了匈奴,為什么唐太宗時收服了突厥?這其實都是因為他們團結這個本來就超強大的民族.近代中國屢戰屢敗,卻只要一團結馬上就會有勝利,這是經驗更是教訓.
"安"可生財卻也可以墮志.中國古代的"安"讓周圍的民族為之欽羨,故而紛紛朝華,或者意圖占領中原.中國文化的"和"與"統"使他們不得不加入到華夏文明潮流之中.因為當時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它的文化影響是不能用武力征服的,全世界人都渴望過他那樣的生活.
現在如果再"安"就不現實了,因為中國已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在維持這種"穩定"已經失去了過去的效果,我們只能謀求新的突破了
古代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華夏是中國和漢族的古稱 。“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 漢語和文字亦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中包括的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 、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盡管彼此互通性較差,但文字的統一卻彌補了此缺點,對華夏文化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漢字的方塊具有特殊的筆畫,而且一字一義、一字一音節、加上聲調不同、同音多字使其文學形式豐富多彩,在書寫上也成為一種藝術。 由于華夏文化包括的地域遼闊,各地環境差異較大,戲曲、飲食、建筑等都在具有共同特征基礎上出現各種唱腔與樂器調合的地方戲,酸、甜、咸、辣、風味不同的菜系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在節日上,春節是其文化區內的共同節日。 華夏文明史的六個起源性問題:第一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第二是中國彩陶的起源;第三是中國傳統建筑和宮殿建筑的起源;第四是中國繪畫的起源;第五是中國文字的起源;第六是中國古城的起源。其中旱作農業、彩陶和文字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
《古中國》圖文并茂地向讀者們展現了充滿魅力的古代中國。曹操是如何縱橫天下的?科舉制度是怎樣形成的?滿族是如何興起的?康熙與郎世寧的關系如何?佛教是如何傳入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哪些古錢幣?……《古中國》內容涉及歷史、宗教、藝術、日常生活、科技和文字。
歷史
遠古中國人
探索中的夏文化——二里頭文化
春秋五霸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漢高祖劉邦: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布衣皇帝
漢武帝劉徹: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世祖劉秀:東漢開創者
曹操縱橫天下
政歸司馬氏
五胡亂華,華夏生靈涂炭
科舉制形成
大唐盛世萬朝來賀
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
讓貪官不寒而栗的皇帝
滿族的興起
康熙與郎世寧
宗教
史前宗教及對后世的影響
佛教的傳入與發展
魏晉道教的改革及其官方化
摩尼教、景教、拜火教的傳人與發展
佛教在唐朝的發展
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與“西學東漸”
藝術
繪畫
音樂與舞蹈
唐詩
宋詞
元曲
明清小說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
日常器具
娛樂與體育
女性教育
婚姻與喪葬
古代交通工具
陶瓷與玉器
古代錢幣
民間玩具
古代兵器
傳統節日
科技
科學和技術
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筑
宗教建筑
園林建筑
古代橋梁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