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你也可以擁有
——讀馮衛東《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
文 / 戴 榮
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中說:“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快樂,使每天的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苦差,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是的,如果一名技術工人已經開始了“小改小革”或“小發明”、“小創造”,說明他已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之中,也就開始了從“職業”向“專業”的轉變;如果一名教師已經開始了他的“教育寫作”,那他就開始了從“教書匠”向“教師”、“專家”的轉變,也就開始了他的“幸福教育之旅”。
如何走上這樣的“幸福教育之旅”? 馮衛東先生的新著《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給了我們許多方法性的指導。
馮衛東將教科研寫作大體分為教師隨筆寫作、教育論文寫作、微型課題研究、規劃課題研究等。他說,教師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又最為關乎他人的心靈,寫教育隨筆是教師進行“心靈漫步”的一種極好的方式和路徑。教師寫教育隨筆,可以煉眼——錘煉發現問題的能力,可以煉筆——錘煉表達思想的能力,可以煉意——錘煉與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負等。寫敘事性教育隨筆,關鍵是要真誠、真實、真切,要努力轉到事情的背后,追問事件的意義;寫事理性教育隨筆,關鍵是要“夾敘夾議”,追求“鹽溶于水”的境界。
老套、大話、跟風、含混、做作是寫作教育論文的大忌,“尋思與練筆”、“整合與建構”、“集束與輻射”是寫作教育論文的路徑。馮衛東建議,教育論文寫作要做到新穎、小巧、逆向、嚴密、自然,就必須“獨上高樓望天路”、“開窗放入大江來”、“反彈琵琶舞蹁躚”、“小弦切切如私語”、“一泓清水出芙蓉”。
微型課題具有“微小、成型、正向、可行、深度”的品質,是當前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研究的一種普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和載體。馮衛東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深情的文字:“微型課題是方寸之內可以馳騁的篆刻,是尺錦猶見‘上河圖’的蘇繡,是碧水倒映蔚藍天的清溪……一個轉瞬即逝的細節、一句無意有心的閑談,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都可以牽出一個韻味無窮的微型課題。”南通市的微型課題研究源于一位小學教師的個體行動,如今已經呈現“燎原之勢”。該市行政推動的經驗也值得廣大教育行政部門借鑒:點上發現經驗,面上加以推廣;行政大力推動,學校著力管理;課堂作為依托,活動提供平臺;允許存在差異,鼓勵多元發展。
規劃課題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申報、評審、立項并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加以管理與推進的課題。關于規劃課題的選題,馮衛東提出了他的“三本”主張和“七條思路”。他認為,規劃課題的選題要從學校及個人的實際出發,以實為本;要從教育教學的需要出發,以需為本;要從自身的能力出發,以能為本。規劃課題的選題可以關注教學弊病,取用鮮活理論;可以縮小研究視角,實施聚焦透視;可以放大點滴成果,推窗引來大江;可以抽象建構概念,創新實踐模式;可以轉移研究重點,致力“應為”“可為”;可以熔鑄多種元素,重組推陳出新;可以琵琶巧妙反彈,逆向創生境界。至于規劃課題的實施,馮衛東建議,要清理“地基”、蓄養“底氣”、著力“行走”、經營“理論”。
南師大馮建軍教授認為,專業發展視野中的教師幸福是一種精神性的雅福、一種德福、一種創造的幸福、一種利他的幸福。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認為,教師職業幸福有三種源泉: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樂,二是探索求解未知之謎的快樂,三是分享生命成長的快樂。如果一名教師真正走上了教科研之路,那他(她)就遠離了平庸與膚淺,接近了聰慧與厚重;遠離了浮華與喧囂,接近了寧靜與淡定;遠離了職業的厭倦與懈怠,接近了職業的充實和幸福。在這方面,馮衛東的《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確實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