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語的使用人口為6305萬(《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2007年),其中山西省2510余萬,陜西省北部地區約有450萬,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黃河以北大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以及毗鄰山西省地區各有1000萬左右,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約有1170萬,河北省西北部的張家口地區約400萬。山西省南部的運城和臨汾二市大部,以及山西省東北部的廣靈縣均不屬于晉語。運城和臨汾一帶的方言屬中原官話汾河片,與同屬中原官話的關中片相近,但比關中方言更加存古,中古時期西北方言的面貌保存較好,因此要比關中方言更加遠離官話;廣靈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的蔚縣話接近,屬于冀魯官話保唐片淶阜小片,該小片諸縣大多位于太行山脈以西,清初以前曾屬山西省,至今該片大多方言點深臻曾梗通五攝合流(也即不分前后鼻音),與北部晉語高度一致,但由于入聲今已舒化,因為向北方官話過渡,故被學界劃入冀魯官話保唐片。
此外,晉語的方言分區還存在爭議。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晉城地區。 晉城話也叫澤州話,不同于一般的山西話。是中原官話過渡方言,屬邯新片獲濟小片晉語。語音語調更類似于有入聲的中原官話,而和一般的山西方言有極大的不同。南部的部分縣區還講中原官話(澤州南部山河鎮)。澤州話起源于古澤州南部天井關、天水嶺和黑石嶺、南河西、小口、斑鳩嶺等地區。澤州自古有“冀南雄鎮“的美譽,滔滔丹河水哺育了這里的人民,丹河入河南省后注入沁河。全長121.5公里。由于地處南太行山脈南段的山地并在歷史上向來是西北部山西通往中原的要塞,所以和晉語有極大的差別。語音語調都不同于晉語的任何地區。由于地處中原腹地,因此方言受中原官話的強烈影響,陽入字部分詞語已舒化,而且有明顯的繞聲和兒化音,且詞語也有部分中原官話借用詞(如“噴一會兒” “一團兒”“昂”等詞匯)而且也沒有多數晉語中普遍的原始詞匯(如”候生“”乃“”寡“等)。因此和長治、臨汾、運城等北部西部山西地區方言有極大的差別。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晉語可分為八種方言:
1.并州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
2.呂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西部與陜西省東北部。
3.上黨方言:分布在山西省東南部。
4.五臺方言:分布在山西省北部、陜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西部。
5.大同-包頭方言:分布在山西省北部、東部、河北省西部局部地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
6.張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以及西部的局部地區、北京市延慶縣西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7.邯鄲-新鄉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南部與河南省北部。
8.志丹-延川方言:分布在陜西省延安市中北部。
博愛、溫縣、孟州、武陟、獲嘉、鶴壁、安陽西部也應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