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太行八陘考實
太行八陘考實

    

 

    太行八陘略圖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這是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就學過的《愚公移山》課文,于是從那時就知道了太行山。北京人距這座神話寓言中的大山遠嗎?不遠,甚至可以說就在它腳下過日子。打個比方,如果有位夸父氏巨神揮動倚天大筆,在雄雞形的中國版圖頸部從東北往西南劃出一個大大的“1”字來的話,那這就是太行山脈,而北京就緊挨著坐落在“1”字起筆處的旁邊。

    太行是座古老而年輕的山脈。大約從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開始,在燕山造山運動的作用下,華北西部的陸地地層高高隆起,形成了古太行。在距今二三百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下,太行山脈再次抬升,形成了今日的地形地貌,這一運動目前仍在進行。按《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的說法,太行山脈始于懷(河南濟源)而終于幽(北京),加上余脈,長達千里,其平均海拔千余米,北段小五臺山2882米的主峰東臺頂為最高峰。有人認為它就是窄長形的一條,也有人認為它應包含北京西山、五臺、小五臺、太行、恒山、太岳、中條等次級山脈。按這種說法,那么《呂氏春秋》中列舉的天下“九山”之中,就有太行、王屋、孟門、羊腸4座屬于太行山脈了。太行縱貫山西、河北及河南北部,處于中國地形第二級臺階和第三級臺階邊緣,直達黃河之濱,以其巍峨之姿形成了華北平原西部的天然屏障。在地殼板塊間巨大力量的互相推頂擠壓下,太行山脈產生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加上水流的沖刷切割,橫向形成了大大小小被稱為“陘”的峽谷。其中不一定最長最深但卻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八陘。人們習慣從南往北按順序數。它們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隨著工程技術能力的發展,今天人們已能在太行山脈上開辟出無數通道,而在古代這種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太行八陘就成為當時人們穿越太行山脈的主要途徑了。

    太行山脈是人類的遠古搖籃之一,古猿曾在這山高林密、水草豐茂的地方生活。隨著冰期的到來,生存環境開始變得艱難了。但對人類來說這倒是好事。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生存環境如熱帶雨林般太優良或如南北極般太嚴酷的話,都不利于人類的進化。只有在那種生存環境艱難的地方,才能激發起人類對自然挑戰的應戰和進化。太行山脈正是這樣的地方。隨著古猿人對火和工具的掌握,他們很可能沿著太行八陘這樣一些天然通道逐漸遷移到山脈邊緣,最后達到平原。當你翻開《中國歷史地圖冊》頭一兩頁時就會發現,許許多多新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密密麻麻地環繞分布在太行山麓兩側:陽原泥河灣、陽高許家窯、北京周口店、武安磁山、安陽小南海……其中最多的大概要算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了。這已經觸到了文明的源頭。炎黃、東夷、苗蠻、戎狄這組成華夏民族四大集團之一的炎黃部落聯盟,就在太行山邊,生息,發展,與別的部落聯盟沖突、斗爭。在太行與黃河中游結合部位,發展起了夏商文明。太行八陘又是古老的商道,殷人的始祖王亥就曾經駕著牛車到蒲陰陘起始處跟有易氏做過買賣。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之間交換產品時也常常會穿過它們,那馬幫馱隊的鈴聲曾丁丁當當地回響在山谷中。當兩種文明發生沖突時,太行八陘便承受著游牧文明的狂濤對農耕文明一浪高于一浪的沖擊,加上各政治集團的逐鹿中原,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認為,太行為天下之臂脊,誰控制了太行,誰就可以得天下,于是,一出出太多的威武雄壯的戰爭劇目又在太行八陘上演,使它們變成了戰道。其結果之一是使太行成為中華民族的熔爐之一。匈奴、突厥、鮮卑、羯、氐、羌、契丹……一個個游牧民族沿著太行八陘沖殺進來,卻又漸漸融入漢民族之中,消失,然而也留下了他們的語言文化、工藝美術、宗教建筑、生活習慣、穿著打扮直至特有的臉形……

    太行第一陘——軹關陘

    打開河南地圖,找到西北角太行山腳下的濟源,這個美麗的小城就是軹關陘所在地。這兒以有五龍口獼猴自然保護區、王屋山森林公園、黃河小浪底水庫和濟瀆廟等景區而聞名。濟源有一條西北向的公路,它越王屋,登太行,上山西高原,經垣曲達侯馬、曲沃一帶。《戰國策》中蘇秦說趙王“秦下軹道則南陽動”,所指的軹道,就是軹關陘,也就是這條現代公路途經之處。汽車從豫北平原過了李八莊,就開始登上太行。不久即到封門口。這兒南北兩面各有一座六七百米高的斷層山,它們夾峙道路,扼住山西高原東下抵達古都洛陽的這條要道,形勢險要。過封門口后,軹關陘通往王屋山風景區。王屋山其實是太行山脈的尾閭部分,但由于它坐落在豫北平原之上,顯得十分雄偉。

    過王屋山后,軹關陘進入山西垣曲,直達黃河小浪底水庫北岸古城鎮。考古隊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在這里發掘商代古城。這座古城不大,位于背倚太行、三面環水的高臺之上,位置險要,防御堅固,正鎖在沿毫清河北上侯馬的軹關陘之上,很可能是軍事要塞。更有趣的是,1994年考古隊在這商城附近的寨里村,發現了一種距今4500萬年的古靈長類動物——曙猿的化石,曾轟動了全球學術界。因為按流行的說法,人類的共同祖先是位350萬年前的非洲雌性猿人“露西”,古人類是6萬年前才從非洲走到亞洲的。“曙猿”的發現顯然動搖了這一論斷,證明亞洲也極可能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根據化石復原的它像只狐猴和眼鏡猴雜交的動物。垣曲是帝舜故里。《孟子》中所說的“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耕于歷山,卒山鳴條”基本都在這里。負夏就是現在的同善鎮,諸馮山和歷山國家森林公園都在它附近。同善鎮那個老門洞上有“帝舜故里”石牌匾。

    過了垣曲,是絳縣、曲沃和侯馬。春秋時代晉國國都就在這幾個相鄰的城市間移動。在從絳縣往曲沃去的途中,我在公路邊一個叫下村的小村旁的小山包上拜謁了晉文公重耳墓。墓是村民集資重修的,還有一座他的石雕像。曲沃的曲村鎮趙北村有最早的晉都遺址,我看到那兒的考古仍在進行。在侯馬,我很愣地闖進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盡管接待我并非其工作內容,田建文站長還是很熱情,請站書記徐建民先生帶我參觀了晉國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宮遺址,徐先生還陪我去尋訪軹關陘的最后一個關隘——鐵剎關。它高居于侯馬市區南約8公里處公路邊、太行余脈的紫金山上,南同蒲鐵路穿關而過。地圖上標為“隘口”,但當地人仍叫其老名“厄口”,取其扼守之意。唐王朝曾于貞觀年間修建此關,由大將尉遲恭鎮守。現鐵剎關只剩一些殘墻和城門土墩了。站在被當地人稱為“堡子疙瘩”的城門土墩旁四下看去,關城坐落在左高山右深溝的隘口古道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以說,至此,貫穿豫西北晉東南的軹關陘已算是走到頭了。

    太行第二陘——太行陘

    太行陘是豫北通往晉東的又一條重要交通孔道,原古陘在河南沁陽市區北偏西15公里處關帝廟兩側,一名丹陘,當地人俗稱小口。此陘山勢陡峭,道路險窄,寬僅五步,百折回腸。現原道已很難通行,一般是走與之相似的另一條公路,即從沁陽出水南關,渡沁河,北上太行山南麓的常平鎮,過大口隘,一直攀登到太行山頂上的山西晉城晉廟鎮天井關,再經高平、壺關抵古上黨(今長治地區)。現在我們得注意上黨這個地方了,因為太行八陘中有三條及關腸坂道(從河南林州通往山西壺關)都直接通向這里。它高踞太行頂端,與天為鄰,故稱上黨。這里關山險固,既可自保,又可東顧臨汾,北攻太原或向東南下太行爭奪中原,實乃用兵之地。上行陘就是其南下之道。在山頂扼守此道的天井關又名天門、太行關、楚雄關、平陽關等。《戰國策》中軍事家吳起說“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可見夏朝時就以之作為守衛太行陘的要塞了。這兒歷代戰事頻頻。

    站在天井關村后最高處那棵冠蓋如傘的千年古槐下遠眺,太行重巒疊嶂有如大海波濤滾滾而來,盡收眼底。村里一位老鄉告訴我,抗戰時八路軍在此筑堡扼守太行陘,日軍攻了好幾次都沒能攻上來。村里有古廟、古觀音寺,還有塊“孔子回車處”古碑,據說孔子周游列國,登太行,欲入晉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料才到天井關就聽說晉國執趙簡子連殺兩位賢人,大為失望,至此嘆息而返。村中上述古建筑及明清民居極有特色,非常漂亮,但無人愛惜修繕,不少已破敗不堪,搖搖欲墜,令人扼腕,再不及時搶修,必將倒塌頹圮,然古關城門和一段石板古道,保存尚好。

    太行陘繼續向北延伸,過晉城,至高平。高平乃戰國時長平之戰故地。古戰場位于高平市城西北2.5公里處的南市區谷口村,此處公交車不到,只好打的前往憑吊。到村后,見村邊一小山包上有座古廟,門卻鎖著。聽說有人來參觀,本已騎車出村辦事的管理員申福先老人急忙回來,帶我開鎖入廟,說此廟是悼念長平之戰死者的,名叫骷髏廟,建于唐代。站在骷髏廟小山包上環顧,四面皆山,僅村口有那條我們開車進來的向外通道,一旦堵住此道,周圍山上又以弓箭、擂石射住,就成了進得來出不去的絕地。看來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連這兒的地形都沒弄清,就貿然帶著全部人馬追趕佯敗的秦軍沖進了包圍圈。為將者竟然不知地形,僅此一條就足以失敗了,何況還有其他。

    回到高平,見丹河大橋邊立著市政府關于加強丹河管理的通告,但丹河仍發黑發臭,漂滿垃圾。看來,治污還不能僅僅停留在發布政府通告上。從高平往北,經壺關到長治,太行陘延伸至此為止。

    太行第三陘——白陘

    白陘即孟門陘,位于河南輝縣薄壁鎮后的南關山,距陽臺山風景區不遠。此處應為《呂氏春秋》所說的孟門山。這兒有個從太行山流下來的磨河沖出的大裂谷,古白陘的孟門隘口即在此。原古白陘之孟門隘口,兩山聳峙,寬僅2米,當地人稱“沒牙豁”,地勢險要,古為晉豫交通要沖之一,因其紫色霞石遍山,又稱紫霞關。由于屢遭洪水沖蝕,加以年久失修,后漸少行人。我反復琢磨輝縣地圖和史料記載,覺得只有薄壁鎮后那條上太行奔山西陵川去的道路最接近古白陘,決定試試。到薄壁住下后一打聽,才知由于那條道太危險,根本無客車通行,急請教旅店老板。老板指點:明天一大早到鎮后煤場邊那條上山大道旁去等著,只要有上山西去拉煤的空煤車經過,一招手,司機一般都會停下,讓你搭段順路車。送他一包當地賣的兩三元的香煙,就權當路費了。第二天一輛要上山拉煤的空大卡車來了,駕駛室副座上已有人,只得和一個去平甸的小伙子爬上后面車廂,暗叫運氣不好。煤車開動了,真正考驗也就開始了。這條道極陡,轉彎極多,路面坑坑洼洼,又墊上了大大小小磨得發亮的石塊,司機還開得飛快,使你感到五臟六腑都快被顛出來了。不過,為了彌補你受的罪,太行山也隨之把它那如畫般壯美瑰麗的雄姿一幅幅展現在你眼前,這時我又慶幸虧得沒坐在駕駛室里了。一路顛簸著沖到平甸村才停了一下,這是因為那個同車小伙要在此下車了。平甸是塊小小的山間沖積平壩,它背靠黛綠色的群峰,面對清清龍潭溪水,一壟壟梯田麥苗碧綠,是個少有游人的深山旅游區,還有一幫太行畫派的畫家以此為基地,同時也是山西河南兩省交界處。在道路跨過磨河與其支流交匯處的路邊立著一塊大石碑:“河南輝縣界”。

    過了平甸,煤車在榆樹灣村煤場停下來,要裝煤返回了,我只好下車徒步走到前面一個叫上地的小村。村口黑呼呼的飯館里,老板告訴我,村外石壁上有古棧道,有的已斷,有的還能通行。跟一個人打聽有沒有車,他答應用“三蹦子”帶我到陵川。此人很貪,張口就要60元。后來有位從下面開摩托去陵川找朋友玩的任連喜先生愿一分錢不要,順路帶我一段。車剛開出上地村,即一頭扎進一個看上去十分兇險的裂谷中,摩托就在這從上到下都完全垂直的懸崖邊硬鑿出來的窄道上,在裂谷里繞來繞去,跑了約七八公里,直到橫水鎮鉆出來。估計這段路就是古棧道要穿過的地方了。在陵川告別了任先生,經高平到了壺關。可以說,白陘及其延伸部分到此基本上算結束了,因壺關北不遠即為長治。

    白陘太懸,在正式的柏油公路尚未修成之前,最好暫不要去冒這種險。不過,當地開發了薄壁西邊約二里地圪針莊附近的寶泉水庫旅游區,沿谷底水庫邊順著白陘古道鋪設了一段十公里長的旅游觀光線路,沒有任何風險。欲往者看看這兒也就足以了。

    太行第四陘———滏口陘

    滏口陘位于河北邯鄲西或磁縣西北的峰峰礦區石鼓山中。這兒被滏水(今滏陽河)切割出巨大陘谷,山高嶺深,形勢險峻,是從山西高原穿越太行,經武安東下華北平原,俯視北面邯鄲,南邊鄴城、安陽的戰略要道。公元528年,軍閥爾朱榮自山西出滏口陘東下攻擊圍困鄴城的葛榮起義軍。十六國時,后趙張沈不滿古閔專權,屯兵滏口,取進可攻,退可守的勢態。南北朝時,高洋建北齊。北齊有兩個政治軍事中心,今河北臨漳縣鄴鎮的鄴城為國都,今山西太原的晉陽為陪都,互相呼應。高洋及王公貴族們常穿行于滏口陘,在二都之間來往,于是開鑿南北響堂山石窟,修建廟宇,作為參佛之處和離宮,“北依鼓山,南臨滏陽河……古太行山八陘之第四陘‘滏陽陘’即位于此……”南響堂石窟清幽寧靜,可惜佛像在“文革”中慘遭嚴重破壞。石窟邊的滏陽河也受到污染,水色渾濁,尤其是石窟河床對面還有一條支流,全為黑水,滾滾注入滏水,不堪入目。

    北響堂石窟可從邯鄲或峰峰礦區搭車前往。這兒的石窟共有9洞,位于鼓山西面的半山腰上,氣勢比南響堂要大,遭到的破壞比南響堂小,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成為大同云岡、洛陽龍門石窟藝術的先聲。這里那些莊嚴的佛菩薩像、孔武有力的力士像、門框上的卷草紋、連珠紋、花蔓帶石雕、菩薩腳下的履蓮形基座,窟頂彩色的藻井紋飾等等,不僅整體美觀而且一個個細節都是那么優雅、漂亮,真想在這兒住個十天半月,天天觀賞。有些佛像,其服飾雖仍依稀可見印度馬吐拉式濕衣佛造型的痕跡,但其背光卻雕刻描繪成火焰形,以其輕靈飛騰之勢與佛的不動如山形成了強烈對比,產生了一種互相反襯的藝術美感,而且也反映出佛教在穿越古波斯拜火教地區到達中國后,把拜火教的一些象征物如火焰、陽光等及波斯造型藝術也攙和著一起帶了來,后期石窟造像的身后就沒有這么鮮活漂亮的背光了。

    沿滏口陘西北上,就到了武安縣磁山鎮。這兒是有名的磁山文化遺址。在通往磁山鎮的岔道口,有一尊仰韶時期的磁山女性正在用原始石磨壓磨谷物的雕像。

    滏口陘從武安縣折向南邊的涉縣,途中經過響堂鋪村。當年八路軍129師在這里和山西神頭嶺連續兩次伏擊侵華日軍,殲滅了兩千多人。

    太行第五陘———井陘

    從河北正定經石家莊到山西太原有條正太公路。由于它從華北平原登太行直上山西高原,把兩省省會聯接起來,所以十分繁忙而重要。古代的井陘大致與這條公路重合,不過沒那么長那么寬罷了,當時它“車不方軌,騎不并行”,可卻是秦朝主要馳道之一,自古就挺熱鬧。秦始皇死在河北沙丘宮后,那具怕被別人發現已死的軀體,就是被趙高放了許多臭咸魚蓋味兒,從井陘拉上山西太原(一說為五原)回咸陽的。河北這邊山腳下扼守井陘隘口的關城叫井陘關,又叫土門關,位于鹿泉縣正太路旁的土門村。這兒交通方便,只要在石家莊東方廣場長途汽車站花兩塊五乘到井陘礦區的302路中巴,中途在土門村(路對過有個加油站)下車,公路北坡下就是。到了這兒我才發現,原來的土門已分為東西兩個自然村。東土門村的東關已無,西關門仍在,門額石匾上的字是“三省通衢”。西土門村南北兩座關門都在。南關門城樓上有“土門關”木牌匾,關門內外還有一段石板古道。北關門上的石匾為“山陜通衢”。按老辦法,尋訪關城后,我就攀登到村邊小山包上觀察地勢地形,只見北邊是高聳的蓮花山、抱犢寨山;南邊是低矮的刀兒山、魚山、牛坡山,將土門村團團圍住,狀如井沿兒圍住井底,怪不得叫井陘關。土門村中那條古道穿過關門向西北群山峽谷而去,谷口與關城之間的平野上是綿曼河河床。

    遙想當年,背負著劉邦開辟第二戰場重托的韓信,在山西運城打敗魏豹后,與副將張耳一道帶著三萬疲弱之軍從井陘下太行,遠途奔襲項羽盟友趙國,列陣于綿曼河前。趙國統帥陳余準備以多勝少,憑堂堂之陣殲滅韓信的三萬漢兵。雙方在井陘關外展開了激戰。韓信這樣背水列陣,以“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和吸引對方主力,以偏帥襲擊敵后方的戰術。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此君大開大合,揮灑自如,其寫意大手筆簡直把戰爭弄成了一種藝術。這一仗,實際上為后來的垓下之戰消滅項羽統一中國,建立漢王朝打下了基礎。

    歷代在井陘發生的戰事實在是太多了,如隋初尉遲迥反對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分兵三路攻太原,其中一路走井陘;十六國時,后梁主朱全忠分兵兩路,從太行陘和井陘攻山西;宋金之戰時,金將宗瀚取上黨后,由井陘下太行擊敗宋將種師閔,奪井陘關;元末,徐達軍由井陘上太行猛攻太原,大破元庫庫軍,奪取山西;明末,李自成主力從大同奔北京,攻八達嶺居庸關,同時以偏師出井陘北上攻保定策應,后在山海關被吳三桂、清兵聯軍擊敗后,也是由井陘退回山陜的。

    在現代,圍繞著井陘也爆發過兩次正太戰役。一次在1940年抗戰期間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沿正太路一線發起了大規模破襲戰,狠狠打擊了華北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和國內的悲觀、投降論調,振奮了抗日軍民。一次是在1947年由解放軍晉察冀軍區在正太路周邊發起的,此戰役殲敵3.5萬,解放7座縣城、三個礦區,控制正太路180公里,切斷了石家莊與太原之敵的聯系,為全國的解放創建了功績。總之,井陘這里,簡直可以專門寫一本“井陘戰史”了。

    由井陘往西登太行,就到了山西平定縣的娘子關。此關坐落在桃河瀑布峽谷和高山之間的井陘西口要隘上,乃形勝之地,地勢險要,與山下的井陘關遙相呼應,控制著這條晉冀通道咽喉。現代公路從關城下繞關而過,僅留下一段穿關石板石道作為參觀旅游之用。再往前,已是四通八達、無險可守的陽泉。至此,井陘應該說就算到頭了。

    太行第六陘———飛狐陘

    一次讀《史記》,見楚漢相爭之際,劉邦在與項羽相持的滎陽主戰場上老吃敗仗,有點扛不住了,想后撤到洛陽、鞏縣一線。謀士酈食其知道后勸他萬萬不可,給他支招兒說:“大王應當進兵收取滎陽,控制住敖倉的糧食,堵塞成皋的險要,封閉太行各陘的通道,拒守飛狐口,扼住白馬津,向各地諸侯顯示我們掌控中原的戰略勢態,那么人們也就知道天下該歸誰所有了。”劉邦接受了他的建議。這段話引起了我對酈食其點到的幾處兵家必爭之地的興趣,一處處考察游覽了一遍,頗長見聞,其中也包括了飛狐陘。

    飛狐陘與其他一溜兒排列在太行東南麓的陘道不同,它獨自個在太行西北角,位于河北蔚縣南十三公里處恒山之一段翠屏山中的大裂谷里,一直通到河北淶源縣,傳說谷內有一狐精修煉成仙,騰飛而去,故名飛狐陘。翠屏山大裂谷北頭開口處有個叫“北口”的小村,即扼守飛狐陘北口之飛狐關遺址。關城已無存,道邊還有一古老的敵臺聳立。眼下此道尚無公交車。你從蔚縣打車過來,遠遠就見翠屏山墻一般擋住去路。等車開到眼前一看,才發現大山裂開一道縫隙,飛狐陘就打這兒彎彎曲曲地扭了進去。春秋游此最佳,冬春時或寂靜無人,或狂風怒號,巖石猙獰。前行到陘內岔道小村時,你會看到那兒真有條極難行車的土路岔道。離開主路沿此岔道走進去,經大寧小村,翻過大山,可到曹莊子村公路邊,再搭去淶源的車。對著北口的另一個峽谷是大峪口溝,可算是飛狐陘的副道。還有一條道,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從山西代縣開鑿的,此道經過靈丘到淶源,與南出翠屏山的飛狐陘正道相接,人稱靈丘古道,又由于淶源古時以陘為名,叫飛狐縣,所以這條道又稱飛狐道。由于飛狐陘北通宣化、內蒙古,東與八達嶺之軍都陘相接,可直達懷來、北京,南為紫荊關、倒馬關之外險,為太行以北諸州之咽喉,自古即是游牧民族鐵騎南下的要沖之一,因此歷史上發生戰爭也不少。宋遼交戰時,田重進在飛狐大敗遼軍,遼軍又在飛狐口擊敗增援賀令圖的宋將潘美。

    從飛狐陘的地理位置和戰事可知,酈食其要劉邦派兵扼守飛狐陘,主要是為了防止游牧民族從這兒南下中原,而不是與項羽或其他諸侯直接對抗。

    太行第七陘———蒲陰陘

    對北京人來說,去蒲陰陘更像是一趟便捷的雙休日文化旅游。這兒不但土地肥沃,而且是京都的南大門。戰國時燕國向秦王獻上它,實際上跟變相投降差不多了,所以秦王要急不可待地得到它。車往西拐向易縣———淶源公路,從廣義上說,這就是蒲陰陘了。路邊田間遠遠地可以看見燕昭王的墳墓。他以三十年的努力使燕國強大起來,是個有作為的君主。車到易縣。這個整潔小城的龍興觀舊址空地上有座碑亭,亭內是唐玄宗注釋、蘇靈芝書寫的道德經經幢。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道德經經幢,上面有些剝落處也已被后人小心地補上了。

    距易縣縣城南十來公里處的高陌鄉就是戰國時期的燕下都。這兒可看的東西多了,如燕下都文物保管所里那個燕下都全景模型和文物展,燕王宮夯土臺基座,燕國貴族墓葬群“九女墳”,下都故城殘墻、門闕,把頭割下來交給荊軻為自己報仇的樊于期住的血山村,荊軻住的荊軻山村,村后的荊軻塔和塔邊的“古義士荊軻故里”石碑,人頭坑叢葬墓群,當然還有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及燕代聯軍與秦軍決戰處的滔滔易水。但這些地方較分散,一次可能看不過來。

    出燕下都往西行十來公里處就到了清西陵。這是一組氣勢宏大的皇家陵墓建筑群,保護完好,有雍正及其他14個皇后、王公、公主的陵墓和附屬建筑。從清西陵往西十來公里是大龍華,這兒可看到易水在路邊河谷中流淌。東邊的華蓋山、花果山、金坡山與北邊的云蒙山、永寧山漸漸向公路逼近、收窄。

    車到坡下村就抵達太行山山根。這兒兩邊山嶺挾住陘道,公路須走“之”字形上太行。坡下村原有五座日軍封鎖抗日根據地的碉堡,現在還剩三座,其中一座在村頭,它們是侵華日軍的歷史見證。村北山坡上有一段殘存的蒲陰陘古道。若從此處棄車步行,可能遇到古道上的惟一一戶居民——張慶海老兩口。再往上就走到了南天門隘口遺址。這兒兩邊被大石壁緊緊夾住,中間原來是古道經過老城門的地方,約有三四米寬。打這兒往遠處看,你才能深切體會到什么是天險。如若天晴,華北平原盡收眼底。顧祖禹說,從居庸關攻北京,十成中僅有三成勝算;若攻紫荊關,十成中有七成勝算。進了南天門就走入了紫荊關故城。登高俯視,可見關城東臨萬仞山,西接犀牛山,南連黃土嶺,北臨拒馬河,依山傍水,鎖住蒲陰陘通往易縣,直達北京側后方的咽喉要道,至今仍是華北通往山西、內蒙古的交通要沖,現代公路、鐵路都從此交匯經過。為了遲滯敵方進攻,關城被設計成奇特的梅花形,加上巨形條石砌的城墻,關外清亮的拒馬河水,確為極佳賞玩之處。往西20公里,是在外圍護衛紫荊關的長城浮圖峪隘口。從此往北數公里處的烏龍溝長城,氣勢雄偉,絕不次于八達嶺、慕田峪長城,只是知者太少。再往前行,我們發現已到淶源了,蒲陰陘在此與飛狐陘接上了頭,也就到此為止了。

    太行第八陘———軍都陘

    這最后一條軍都陘,在德勝門花8元錢買張車票上920路,40分鐘就到,再叨叨都顯得有點多余。

    軍都陘,又名關溝。所說的“關”,把居庸關,乃《呂氏春秋》之《有始》篇、《淮南子》之《地形》篇中都提到“天下九塞”之一。這里山高谷深,雄關險踞,景色秀麗,是北京去懷來、宣化、內蒙古草原的天然通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狹義上的軍都陘不長,從南口到北口八達嶺關城,也就二十來公里,徒步4小時就能走一遍。但現在這兒交通太發達了,鐵路、國道、高速路、隧洞,好是好,不過卻破壞了不少原汁原味的“關溝七十二景”,也很難找到在飛狐陘大峽谷底前行的奇妙感覺。廣義的軍都陘出八達嶺隘口,在北邊的大海坨山和南邊的老虎嘴山之間的懷來谷地西行,還是有不少可看之處。首先是岔道城,這是八達嶺關城的前哨陣地。這兒目前是個小村,尚未修復,殘存老城仍可見。再往前是石峽原汁原味的老長城。公路在西撥子分成南北兩路繞官廳水庫而行。南路過了康莊不遠就是古驛站榆林驛小村。村中那些當年磨軍糧的老碾子、栓馬樁、古樹及只剩夯土的老城墻,很有看頭。再往前不遠就到東花園,那兒往南的公路一直通到橫嶺長城、鎮邊城。此處未修復的老長城比石峽更夠味。再往前到小南辛堡鄉大古城村,從這兒到官廳水庫邊能看到秦漢上谷郡遺址的城墻廢墟,上谷郡當年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設立的三十六郡之一。過官廳到涿鹿縣礬山鎮古城,就是黃帝與蚩尤之間爆發“涿鹿之戰”的遺址了。這兒十分密集地分布著黃帝城、帝泉、蚩尤寨、定車臺、八封村等三十多處當年黃帝與蚩尤活動、交戰的遺址。北路大家更熟悉了。過了延慶,路邊經過上下坂泉村,有學者說這兒是炎帝與黃帝展開“坂泉之戰”的地方,村后就是古戎墓葬陳列館和松山森林公園。過了張三營是古崖居,前幾年這兒還沒設卡收費時,我曾在這些不知是春秋時山戎還是五代時奚人打鑿的山洞中的一個住過。過了狼山是土木堡小村,這兒是明代“土木之變”遺址,是明英宗和宦官王振瞎指揮、50萬人愣讓也先兩萬人馬打敗的地方。有古敵臺和紀念當年戰爭中死難者的小廟。土木堡往前的懷來小城是董存瑞的故鄉,路口有他的雕像。懷來老城門洞還在。然后是新保安,平津戰役中全殲敵主力35軍的地方。過了新保安是雞鳴驛,國內最大的古代軍事驛站。城門、老墻、古民居,相當有味。旁邊是雞鳴山,海拔上千米,是遼國蕭太后的花園……沿著軍都陘前行,一路可看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就此打住吧。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文化山西: 古人穿越太行山必走的八條路——太行八陘
巍巍太行 天下之脊
太行山與太行八陘
穿越太行之旅(騎行太行八徑之第四、五陘——滏口陘、井陘)
長治這條“太行天路”,曾有多少波瀾壯闊的歷史
太行八陘在古代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隆林| 论坛| 通海县| 汝阳县| 图们市| 含山县| 永年县| 潞西市| 昌乐县| 沂水县| 会宁县| 胶南市| 白玉县| 津南区| 洪泽县| 湘阴县| 奉新县| 阳朔县| 定西市| 高邑县| 绥滨县| 宜春市| 揭西县| 巧家县| 儋州市| 温宿县| 花莲县| 隆尧县| 怀安县| 林西县| 凉城县| 台中市| 和静县| 霍城县| 兴海县| 海原县| 兴业县| 宜都市| 平邑县| 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