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長出自己的生命形態
紅薯熟了,趙春戰老師帶學生到鄉間觀察生活
■本報記者 王珺 通訊員 劉棟軍
濟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南臨黃河,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這一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的發祥地。有人說,王屋山上的樹長得怪,每一棵都執拗地長出自己的形態,走遍王屋山,很難對哪一棵樹產生似曾相識之感。
濟源確是個充滿傳說的所在。小溝背里滿溝的五彩石,其五色膠著之狀果真如熔煉的一般,幻化出巨大的鰲和成千上萬栩栩如生的石娃娃。古時候,人們根據這些“規模宏大、歷史久遠、形象逼真”的象形物,便演繹出了一部壯麗的“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和女媧團土造人的創世神話。
行走在現實的濟源,探訪平原的、嶺區的、山里的學校,記者感受著嫩芽破土而出的力量。于是想到王屋山上的樹,形態各異,執著生長。
趙春戰老師帶動的軹城王莊學校作文教改,邵原實驗小學別出心裁的“教學文娛化”嘗試,沁園路小學以寫字教育引領素質教育的探索,五龍口實驗小學因“優因數學”實驗而聲名鵲起的發展路徑,濟源四中的文化經營策略,王屋一中的自信心教育,承留一中的課堂教學改革,梨林一中的德育銀行……發生在濟源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如開滿山野的紫色荊芥花,靜靜地散發出質樸的泥土氣息。
“底層突破,激活細胞”是濟源市教體局局長呂振杰為濟源教育發展創立的戰略理念。從濟源城鄉正在進行的新鮮質樸的教改實踐中,我們看到,這8個字不斷地被詮釋、被證明。也許證明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其有一個共同的指向——發展。找到適應自己的那個支點,便找到了生長的方向。找到了生長方向的學校,就像王屋山上的樹,正充滿生機地長出自己的生命形態。
“寫”出來的特色
在新的價值高度認識寫字教育
展開紙,提起筆,凝神,靜思,筆尖觸及白紙,隨著寫字者手腕發力,墨緩慢地浸染紙的紋路……寫字的孩子叫程書青,是沁園路小學六年級學生。“無瑕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當遒勁中透出清秀的兩行字在紙上呼之欲出時,在場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寫得太棒了!”
沁園中心學校校長薛家寶告訴記者,在沁園路小學,像程書青這樣愛寫字、會寫字的孩子并不是個別的。2002年,學校確立了“六年成就一生”的主導思路,將寫字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每天20分鐘的寫字課雷打不動。寫字看似小事情,卻因為一種堅持,使學校“寫”出了特色,“寫”出了口碑。
王麗萍副校長記得很清楚:2002年,時任校長孫守儉到濮陽一所小學參加全國寫字教育現場會,回來后頗為感慨:吹拉彈唱是素質教育,寫字教育更是素質教育。聯想到大多數學生的字寫得“蘆柴棒似的不像樣”,孫校長覺得開展寫字教育十分必要。
目標確立后,學校從課程方面進行了調整,將第一節課的時間適當提前,每天中午放學前的20分鐘全校統一開設寫字課,并制定了明晰的教學目標:一、二年級側重筆畫順序的規范,三、四年級側重間架結構的學習,五、六年級側重篇章結構的把握。由班主任老師重點指導,其他任課教師分配到各班,負責抓坐姿和寫字姿勢的規范。學校還專門成立了考評小組,領導班子成員每人包一個年級,定期對學生的寫字情況進行考評。
在教師辦公室,記者看到,每位老師的辦公桌上都放著毛筆、硯臺、毛邊紙、毛氈等寫字用具。一位老師告訴記者,這都是學校給配備的。
“打鐵還須自身硬”,盡管不少教師是科班出身,漢字書寫有一定基礎,但半數以上教師沒有接受過寫字方面的專門訓練,書寫基本功尚需提高。為了提高教師的寫字水平,學校不惜資金,聘請退休老教師、書法協會的老干部,利用周末時間對教師進行培訓。還在校園進門處頗富創意地搞了兩面簽到墻,每天清晨,老師們來到學校后直奔大門左側的黑板,用粉筆在畫好的格子里工工整整地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一筆一畫地默寫一首五律或七絕古詩,筆鋒所到之處,顯示的是為師者的規范、嚴謹和漢字之美。現在,書法簽到和默寫古詩已經成了沁園路小學教師每天必做的功課,而課余時間交流習字心得、切磋書法技藝已經成了老師們的主流話題。
在沁園路小學,粉筆字是否過關成為新聘教師的首要標準。調出去的老師,都因一手漂亮書法而很快在新單位大顯身手。“字寫得不好沒面子”已經成為這所學校老師們的價值判斷。
在寫字教育中,老師與學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寫字的“共同體”,在濃厚的習字氛圍中,師生的寫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其實,寫字的作用不僅僅是提高書寫水平,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有積極影響。”有一件事讓王麗萍副校長至今難忘:“有一年春節前,我們組織二十幾個學生和老師走上街頭,為市民現場撰寫春聯,小幅的5毛錢,大幅的3塊錢。當時天寒地凍,但孩子們寫春聯寫得熱火朝天。大家一看小學生寫得這么好,就紛紛掏錢購買,有的連零錢也不要找。三四天下來掙了1200元錢,我們把這筆錢捐給了與我校手拉手的山區學校。孩子們可高興了,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在關于寫字教育為何叫好不叫座的話題討論中,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認為,應把重視課內的寫字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價值高度來認識。沁園路小學在寫字教育上的探索,可以看作對李校長這一觀點的回應。
2008年8月,楊迎軍校長走馬上任,在對學校特色進行理性思考和梳理后,他提出進一步拓展寫字教育的功能,深化以字樹人、以字啟智、以字修身、以字立德的認識。在對寫字教育內涵的不斷豐富中,沁園路小學被評為“全國寫字實驗學校”。
沁園中心學校位于濟源市政治文化中心,下轄7所小學。依據自身特點尋求特色突破已成為各校的共同追求,沁園路小學這個“寫”出來的特色學校只是其中的一抹顏色。
“演”出來的興趣
讓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的構想
頗具原生態特質的“教學文娛”概念著實讓初次接觸的人產生疑問,但了解其4年來蹣跚前行的歷程,便不能不對這種完全起于自覺的鄉土改革給予注目。邵原鎮實驗小學負責人介紹說:“2005年開始的教學文娛改革是在新課改的引領下,讓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的偉大構想。”
有一次,校長帶學生去市里參加文娛比賽,沒想到本校學生表演的英語短劇拿了個一等獎。一起吃飯時,學生那興奮勁兒就別提了,連呼“校長萬歲”。這引起了校長的思考:為什么孩子們興致這么高?為什么有些孩子在課堂上寡言少語,在舞臺上卻如此活躍?
2004年,邵原鎮進行了大規模的布局調整,撤并了13個教學點,形成了8所小學、兩所中學的基本格局。邵原實小在這場變革中從原有的600多名學生,一下子變成了36個教學班1800多名學生的“大校”。2005年,師生搬進了嶄新的校舍,規模辦學、全面發展成了他們的首要任務,而剛剛“長大”的學校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增長點。
頭腦中的問號在現實需求的催化下,發酵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學生通過學習,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或自己的學習感悟創編成易說、能演的文娛體裁,讓學生在課堂上也能體會到舞臺上的激情。“教學文娛”的概念由此誕生。
這一設想被提出后,班子成員認為難度比較大,老師們則直截了當地說:“弄不成。”但學校領導決心很大:“只要學生有興趣,必須弄!”
“教學文娛”提出來容易,但要由教師把教材內容創編成快板、小品、相聲、課本劇、詩歌等文娛體裁可難壞了老師們。有的老師說:“這些都是大作家才能編成的東西,我們這些農村小學老師哪行啊?”
為了幫助教師了解創編文娛作品的基本知識,學校專門訂了《曲藝》雜志。但苦于沒人示范,老師們還是說“不中”。于是,學校領導深入課堂,每聽完一節課,就把課上的主要內容編成順口溜,并寫在紙上交給任課教師。
在學校領導的帶動下,邵原實小的老師們把語文、數學課本中的知識編成了順口溜、課本劇、兒歌等文娛體裁,教學文娛搞得紅紅火火。但過了一段時間,問題也浮出了水面:學校主要把精力放在教師的文娛創作上,作品是創作了不少,但教學效果似乎沒有顯著提高。
經過反思,邵原實小領導班子認識到推行教學文娛是為了適應新課改,讓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文娛不是目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才是根本。
學校組織骨干教師組成研究小組,邊研究邊實踐,最終提出“讓文娛走進課堂,讓學生在歡樂中學習;讓文娛走向課外,讓學生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文娛走上舞臺,讓學生在舞臺上精彩自己”的基本思路。思路清晰了,在具體操作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教師根據每單元課文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課文,采用合適的文娛體裁進行創作。二是從教師單獨創作變為師生共同創作。三是每月組織一次全校性的教學文娛表演大賽。
“教學文娛表演大賽在每月第四周的星期三下午舉行。”高小燕老師說,“每到這個時候,不用通知,不用組織,全校師生就會坐在指定的位置上,等待大賽的開始。”
通過表演,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現在也變得積極主動了。“教學文娛”不僅讓學生受益匪淺,教師也獲益良多。“教學文娛的開展,促使我們深入備課。如何讓學生理解課文,怎樣弄清知識間內在的邏輯關系,使學生創作的文娛作品更有深度和廣度,這都是我們在備課中必須考慮的。”
2008年,《新課改下“教學文娛”特色研究》獲批成為省級重點課題,這標志著邵原實小的“教學文娛”特色研究正在向縱深方向發展。
“逼”出來的名校
科研興校源于一個樸素的認識
五龍口鎮實驗小學的前身是山口村村辦小學。1997年以前,山口村小學僅有幾十名學生,五六位教師,學校采用復式班上課。207國道開通后,富裕起來的村民決定投資興教,讓農村孩子也接受一流教育。在籌備建校時,楊烈全從鎮上的一所初中調至山口村小學任校長。
1997年,山口村花200多萬元建起了一所能容納六七百人的現代化小學。盡管教學設施良好,但老百姓不愿把孩子送到離家較遠的新學校寄宿上學。當年8月,鎮教辦將鎮上另外7個教學點三年級以上教學班撤并到五龍口鎮實驗小學,學校因此招到了230名學生。動用行政力量招生,讓楊烈全校長和學校教師都覺得沒面子。
“要吸引生源,必須依靠好的教學質量。”老師們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在教學上鉚足了勁。在第一年的統考中,學校排名全鎮第一,比第二名學校的平均分高出0.2分。
“我們拼力氣、拼時間、拼學生,拼出來的是高出0.2分。這是不是教育?”楊烈全校長開始思考,并逐漸理出了思路:必須走科研興校的路子,創辦一種特色,真正吸引家長把孩子送來。
1998年11月,在村干部帶領下,學校20多位教師全體出動,經濟源市教體局推薦,到山東省平度市一所學校參觀學習。
在考察學習的最后一個晚上,楊烈全校長組織全體教師開了碰頭會。數學組的老師們普遍對這所學校的珠心算教學感興趣。學校教科室主任侯麗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占很大比重,如果珠心算真能將計算簡化,那么小學數學教學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一致認為,農村學校信息資源和社區資源相對匱乏,創辦特色,就要結合學校的實際進行,大家決定開展“小學數學珠心算”教學實驗。
1998年年底,珠心算以第二課堂的形式在全校各班鋪開。由于珠心算在學校內部大規模開設沒有可資借鑒的經驗,所以,開設的第一學期,老師們每天都會遇到新問題。沒有現成的教科書,更沒有人指導課時的進度,老師們就成了這門課程的研發者。
學生計算能力的顯著提高讓老師們感到振奮。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都會心算五六個兩位數的加減法。1999年6月,學校請來山口村四五十位學生家長,學生們神奇的計算速度使村民大開眼界,學校的名聲也在附近傳播開來。當年秋季,學校招生達657人,跨過了招生關。
第二年,五龍口實小珠心算教學的探索在“普九”檢查時浮出水面。當年6月,《小學數學珠心算》課題被濟源市教科所批準為“九五”教育科學規劃項目。2001年,學校又被認定為“河南省教育科研實驗基地”,而后又申請立項了省級課題《珠心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研究》。
作為研究者的教師在教改實踐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如何讓珠心算走出“第二課堂”,真正融入數學課,成為數學教學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據楊烈全校長介紹,科研興校的指導思想確立后,學校教科研經費投入超過20萬元。組織教師走出去,聘請專家進校來,使老師們的研究視野更加開闊。2001年,中國珠算協會副會長、世界珠算心算聯合會理事、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教授郭啟庶來學校的一次講學,給老師們帶來了“優因數學”的概念,也為老師們打開了“珠心算融入數學課堂”的思路。
2002年秋季開學,學校在一年級隨機抽取一個班作為實驗班,試用郭教授編寫的這套教材,之后每年都要在一年級抽取一個班作為實驗班。每到假期,學校的數學老師就要到鄭州參加郭啟庶教授的集中培訓;郭教授也成了學校的常客,經常與老師們交流實驗情況和教材編寫方面的問題。
2004年8月,省級課題《珠心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研究》順利結題;2005年3月,學校因“優因數學”的探索榮獲濟源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1997年到今天,學校從一開始的8個教學班、200多名學生發展到20個教學班、1000多名學生,生源輻射沁陽、孟州、博愛等周邊縣市,波及山西晉城。每到招生季,慕名求學者絡繹不絕,楊烈全校長有時甚至不得不關掉手機。從為招不上生發愁到因名氣太大而躲避,楊校長的經歷可謂苦樂兩重天。
“煲”出來的經驗
從最樸素的原點出發尋找作文教學真諦
趙春戰老師的宿舍緊臨教室,晚上學生找他,不必喊報告,推門便進。他發現什么有意思的景、物、事,也招呼學生一起觀察,然后不動聲色地邀約他們把觀察到的寫下來。清晨,他總是起得很早,先去嶺上散半個小時步,回來就坐在講臺桌前,攤開一張報紙,學生陸續進來,看老師在安靜讀報,便也不聲不響地掏出書本。
趙春戰是軹城王莊學校的語文老師,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村教師因在作文教學上的不懈探索,贏得了“濟源本土名師”的稱號,今年教師節,還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56歲的趙春戰身板筆直,頭發灰白,說話慢條斯理。這種和緩,同時體現在他的教學風格和教研風格中。在30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里,他用這種和緩的姿態積蓄著一種細水長流的力量。有人說,他的經驗更像用愛心、耐心、恒心煲出的味道醇厚的老湯。
1996年,一直教初中的趙春戰調到王莊學校,他發現,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難題。對語文的興趣,可以追溯到趙老師的高中時代:“同學有本‘四角號碼’詞典,閑來沒事我就把里邊的常用詞語認認真真地抄下來。”他說話的語氣淡淡的,但他在作文教學的探索中投入的感情卻是濃濃的。他決心在實踐中找到破解“作文難教、作文難寫”的辦法。
“實施新課改后,我更放開了手腳去走自己要走的路。經過一點一滴的積累,現在總結出了一些自己的東西。”趙老師的《新課程理念下我的作文教學》用A4紙打印了近40頁,整整齊齊地裝訂后,還用漿糊一絲不茍地粘了封面和封底。2009年5月,他曾帶著這本講義給濟源市小學語文教師作講座,為該市小學作文教改燒了一把火。
由作文難寫催生出的作文書市場頗為熱鬧,“快速作文”、“輕松作文”……出版商打著各種招牌吸引渴望走出作文困境的孩子。趙老師是個喜歡安靜的人,即使因作文教學的探索有了點名氣,他仍像原來一樣,踏踏實實地教學生“關注生活,著眼小事”,在語文課上“讀寫結合,以讀帶寫”,在作文課上幫助學生“條理思想,拓寬思路”,作文課后,帶領學生“互批互改,合作交流”。趙老師總結的經驗像他本人一樣,隨和質樸,沒有什么炫目的概念和花哨的噱頭,都是一些平白樸素的道理,細細品讀,卻由不得你不點頭嘆服。
在趙老師所帶班級的教室后邊,擺放著一排排圖文并茂的“手工書”:《七彩童年》、《養蠶日記》、《十月賞菊》、《家鄉秋色》……這些由學生自己抄寫配畫的“作品集”有的是趙老師在各種突發情境中引導學生寫“隨即小練筆”、“興趣作文”的成果,有的是依據不同時機,對個別學生“約稿”寫成的文章結集。“這些手工書對大人來說可能沒什么意義,對小學生作用可就大了。”趙老師總能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
“有一天飯后,我在操場邊發現,柏油地面的籃球場一角竟生長著一叢野草,原來人工鋪就的瀝青地面不太平整,就這么一個小坑,刮風下雨積存了點泥土,小草居然在這里安家落戶了。四周灰黑的一片反襯出這叢小草更加翠綠。于是,我就近叫過幾個學生,讓他們觀察小草生長的環境,進而與他們交談,啟發他們分析思考:小草為什么能在這里生長?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小草給我們什么啟示?那幾個同學認真觀察后,低聲議論,各抒己見。”每一次帶領學生觀察生活的情景都藏在趙老師的記憶里,“寒冬,校園里的臘梅花開了,我讓學生觀察、欣賞、品味梅花,說梅花的形態,議梅花的特點,贊梅花的品格。在無拘無束的閑談中,學生得到的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作文之道。”
春分過后,桑樹枝頭發出嫩芽,幾個學生帶來精心保管了一年的蠶紙,各自給自己要好的同學分一小片。他們用棉絮把蠶子包好,或裝在貼身的衣袋里,或塞在毛衣袖筒中,一天、兩天……在孩子們焦急的等待中蠶子由黒變灰,由灰變白,終于,幼蠶孵化出來了!聽趙老師講學生養蠶的故事,講學生怎樣在生活中發現、觀察、認識世界,并最終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便覺得這樣的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從孩子們心中自然流淌出來的。
趙老師是引領者,也是參與者,他認為,不必把老師的身份看得太特殊,其實自己也是學生。“從發現學生養蠶起,我就參與其中,和學生同享養蠶的樂趣,共擔養蠶的憂愁,講解養蠶的知識。”他還很講策略,“只字不提寫作文的事,以保證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過后再寫,學生忘掉了該忘的,記住了該記的,有利于學生的個性表達。”
解決了“沒的寫”的問題,提高表達能力便成為當務之急。趙老師在實踐中總結出“以讀帶寫,讀寫結合”的方法,在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的同時,他特別強調用好教材,巧妙挖掘教材的讀寫結合點,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提高學生口語交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他說,把寫作為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無時無刻不滲透作文知識和作文技法的傳遞,無時無刻不著力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習作熱情的提高,日積月累,學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趙老師的教學探索帶動了整個學校,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王莊學校這所普通農村小學逐步形成特色,發展漸入佳境。
底層突破  激活細胞
——訪濟源市教體局局長呂振杰
■通訊員 劉棟軍 本報記者 王珺
目標、理念、路徑是區域教育發展的三要素。近年來,河南省濟源市以城鄉一體化為依托,以創建全國教育強市為目標,以“底層突破,激活細胞”為理念,使城鄉教育在一體化的旗幟下向均衡發展的目標闊步邁進。
記者:一個區域教育的發展,取決于目標的科學選擇,濟源市是如何確立戰略目標的?
呂振杰:沒有目標就沒有發展,沒有高位的目標,發展就沒有活力。建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濟源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綜合實力居于全省前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保障。我們搶抓機遇,乘勢快上,確立了“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以創建全國教育強市為目標,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促進濟源城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記者:濟源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是創建全國教育強市,那么實踐這一戰略目標的理念支撐是什么?
呂振杰:“底層突破,激活細胞”的理念實踐,是哲學力量支撐教育城鄉均衡發展的總結。區域教育要想實現均衡發展,就必須把發展的觸角延伸到教育發展的第一線,延伸到每一個教師每一個環節。教育發展,關鍵在基層,落實在基礎,只有把基層的發展欲望激發出來,教育的細胞才能被激活,發展才能充滿活力。2006年,我們開通了濟源教育博客網,采取繼續教育學時與案例、論文、教育隨筆及實名點評掛鉤的形式,把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果放在網絡上進行交流,激發了教師的教研熱情,給課堂帶來了新鮮空氣。
記者:明晰了發展的目標和理念之后,濟源選擇了什么樣的路徑來促進教育全面健康發展?
呂振杰:教育是社會各種要素高度聚集的領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源泉。作為河南省年輕的省轄市和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城市,濟源市以創建教育強鎮(街道)為支撐,以“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工程為內涵,以職教攻堅工程為輔翼,在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上做深、做細、做透、做實,實現了發展路徑的最佳選擇。思禮鎮在往年投入1000余萬元加強中小學建設的基礎上,今年以獎代補的形式投資20余萬元,為教師購買了130余臺筆記本電腦,投資60萬元為32個中小學教室安裝了多媒體,年底前該鎮還將投資40萬元購置120臺學生用電腦。承留、沁園、濟水、北海、邵原等鎮(街道)也不甘示弱,在不同的突破口上積極推進,呈現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喜人局面。
記者:濟源市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又是怎樣促進教育發展的?
呂振杰: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教育均衡發展是基礎點。讓教育坐上頭把交椅是濟源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小學向人口聚集村集中、初中向鎮區集中,高中向市區集中”的原則,以城鄉教育結構調整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2009年以來,濟源市市級財政計劃投入近6億元,推進城區教育資源整合工程的實施,投資8000萬元的新建沁源中學已建成使用,實訓基地大樓建設,擴建東高莊小學、宋莊小學,遷建市特殊教育學校項目正在全面推進。
記者:在濟源的中小學采訪,我們發現,無論是城區學校還是鄉村學校,老師們都以一種令人感動的熱情投身于教改實踐。這種動力也許就來自于“底層突破,激活細胞”的理念。
呂振杰:是的,基層學校這些散發著鄉土氣息的教改實踐同時也給濟源教育的發展帶來了不竭動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教師對學生的愛
西湖小學打造智慧課堂喜迎兄弟學校送課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
三個老師教三個學生帶給人的思考
中國當前的教育存在什么問題?
思賢教育小學至高三1對1輔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平| 高碑店市| 翁源县| 东阿县| 新乐市| 永川市| 柳河县| 昆山市| 乐亭县| 新野县| 桑日县| 交城县| 于都县| 临桂县| 渭源县| 大同市| 青铜峡市| 当涂县| 来凤县| 仁布县| 育儿| 友谊县| 上杭县| 平江县| 勐海县| 海晏县| 桃园市| 玉龙| 容城县| 错那县| 兴山县| 新乡县| 安溪县| 九江县| 靖州| 宽城| 格尔木市| 临洮县| 招远市| 闻喜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