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11
每周一方
歡迎大家來到每周一方第87期,今天圖圖將帶大家了解清胃涼血的清胃散。
【方源】《脾胃論》
【組成】生地黃、當歸各6g,牡丹皮、 黃連(揀凈)、升麻各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清胃涼血。主治胃火牙痛證。癥見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頰腮腫痛;或牙宣出血;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解】
方中黃連苦寒,直折胃中火熱,為君藥。生地黃涼血滋陰,兼以止血;牡丹皮涼血清熱,同為臣藥。當歸養血和血為佐藥。升麻清熱解毒,升散郁火,寓“火郁發之”之意;與黃連相配,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散火而無升焰之虞;兼以引經,為佐使之藥。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
配伍特點
本方清熱與涼血并用, 苦降與升散同施,養陰與瀉火兼顧,但以清降為主。
臨床應用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劑。臨證應用以牙痛牽引頭痛、 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口腔潰瘍、 牙齦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膽汁反流性胃炎、痤瘡、口臭等疾病,證屬胃有火熱證者。
【使用注意】 若牙痛因風寒或腎虛火炎所致者,不宜使用本方。
【國醫大師李振華醫案】
夏果,女,28歲。近幾年來經常牙痛,近因牙痛加重前來診治。
【刻診】牙痛如冰,食冷熱加劇,心胸煩熱,手足不溫,舌質紅,苔薄黃,脈浮弱;辨為陽虛證與心熱證,治當溫陽散寒,清熱除煩,給于清胃散加味,生地黃、當歸、炙甘草各6g,牡丹皮、黃連(揀凈)、升麻各9g。梔子15g,香豉24g。干姜、生川烏各5g。黃連、細辛各10g。6劑。第1次煎35分鐘,第2次煎30分鐘,合并藥液,每日1劑,每天分3服。
【二診】牙痛減輕,予前方6劑。
【三診】牙痛冰涼減輕,予前方6劑。
【四診】心胸煩熱減輕,予前方6劑。
【五診】牙痛冰涼解除,予前方6劑。
【六診】牙痛冰涼止,予前方6劑。隨訪1年,一切尚好。
歌訣
清胃散用升麻連,
當歸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熱,
口瘡吐衄與牙宣。
test
01
該方出自哪本醫學古籍?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脾胃論》。
02
清胃散的君藥是哪一味?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黃連。
03
清胃散的配伍特點是什么?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清熱與涼血并用, 苦降與升散同施,養陰與瀉火兼顧,但以清降為主。
<END>
編 輯 | 王敏璇
校 對 | 平旭晶
主 編 | 翟悉雯
總 編 | 張 偉
(參考書目:選自樊紅雨主編
《中醫名方天天記》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