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7
每周一案
歡迎大家來到每周一案第102期,今天圖圖將帶大家了解心脾兩虛,血不統攝案。
患者陳某,女性,27歲,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技術員。
【初診】1992 年 10 月 5 日。
【臨床表現】婚后 1 年余未孕,睡眠不穩,口淡納呆,肢倦乏力等癥。月經前趕后錯,規律性差,但每次行經時間多在 7 天以上,量少色淡、無血塊。9月9日行經期間,正值晉升,連夜整理材料,緊張勞累,突然血崩。心悸氣短,頭暈自汗,稍勞即累,經診治后,崩止而漏,淋漓至今。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診斷】證屬心脾兩虛,血不統攝。
【治法】治宜補養心脾,引血歸經。投歸脾湯加味治之。
【方藥】黃芪20g,白術10g,當歸10g,人參15g,茯苓10g,酸棗仁15g,遠志10g,龍眼肉12g,紫菀10g,木香6g,防風10g,烏賊骨12g,茜草6g,甘草3g。每日 1 劑,連服 6 日。
【二診】
1992年10月16日。服3劑,出血減少,又進3劑,血止。余癥稍有改善,脈舌同前。
繼服原方10劑,每日1劑。之后改服人參歸脾丸、柏子養心丹,每次各服1丸,每日2次,連服10日,再服前方10劑,再改服上述中成藥,交替進行。并測基礎體溫,避孕調理。
【三診】
1992年11月27日。述眠好納香,體重增加,頭暈心悸已愈。11月2日行經,5日自止,基礎體溫呈不典型雙相。現處高溫期第7天,脈緩有力。
原方去酸棗仁、柴胡、防風、烏賊骨,加太子參10g、杜仲10g、桑寄生10g、菟絲子10g,繼服。
【結果】1993年8月10日,足月順產一女嬰。
【按語】
歸脾湯,始載于宋代嚴用和《濟生方》用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及至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對本方有所發揮,它既載明了原方所治諸證,又增補了治療脾不統血而妄行之吐血、下血。明代薛立齋《校注婦人良方》,在原方中增加了當歸、遠志兩味,從此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汪讱庵《讱庵醫方集解》更擴充其適應范圍,先后將它用于驚悸、盜汗、食少、婦人經帶、腸風、崩漏等癥。
本方是補氣補脾與養心安神、交通心腎并用,意在健脾養心,復其統血、生血之職。崩漏不止,加紫菀、烏賊骨、茜草以止血。加防風與芪術合用,為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止汗。諸藥配合應用,心靜神安,脾復漏止。清代羅東逸《名醫方論》中言:“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芪、術、苓、草,所以補脾也。立齋加入遠志,又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是兩經兼腎合治矣。而特名歸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是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郁而傷,則母病必傳諸子,子又能令母虛,所以然也。其癥則怔忡,怵惕煩躁之證見于心;飲食勞倦,不能運思,手足無力,耳目昏之證見于脾。故脾陽虛不運,心腎必不交……而心陰何所賴以養,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然恐脾之久,傷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闿氣醒脾,使能急通脾氣以上行心陰,脾之所歸,正在斯耳。”
小測試
01
該患者陳某一共進行了幾次診療?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三次。
02
證為什么?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證屬心脾兩虛,血不統攝。
03
崩漏不止,加紫菀、烏賊骨、茜草的作用是什么?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止血。
<END>
編 輯 | 王桐桐
校 對 | 李 悅
主 編 | 翟悉雯
總 編 | 張 偉
(參考書目:選自劉桂宇主編
《張淑亭不孕不育經典醫案》
河北出版傳媒集團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