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們一起來探討:
如何認識和應用仲景“五苓散”原方呢?
( 歡迎點擊往期話題鏈接,查看同道們的精彩留言,同時,也可以發表您的觀點。)
附: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宜五苓散。
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茯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術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