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余秋平 整理:叢麗
外邪侵襲人體,大都從表而入,邪氣客表,就進入了太陽經。邪正紛爭于表,邪重則病重,邪輕則病輕。不管邪氣輕重,因此時的正氣尚不虛,也就是說,目前邪盛正也不虛,正氣有力祛邪趨表。此時的病位在表,病位最淺,故表證的治療是最簡單的,只要能夠祛邪外出就可以了。 太陽經居人體之表,是人體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如果太陽病得到了良好的解決,邪氣就不會向里傳,疾病就不會變得越來越重,越來越麻煩,這就是我們必須學好太陽病的原因。那么,我們如何判斷太陽病呢?所謂的太陽病,就是邪在太陽。因為外邪種類的不同,所以,太陽病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大致可分為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陽中暍、太陽溫病。我們來看一下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我們先講一下太陽中風。所謂的太陽中風,就是風邪入于太陽了。我們在臨床上發現,有一類人的體質特點是表氣虛,衛表不固,肌腠疏松,表現為毛孔經常處于一種張開狀態,也就是說平時特別容易出汗,出汗比正常人多了很多。這種情況,小孩子最為多見,成人也有。因為毛孔張開,肌腠開泄,風邪很容易趁虛直入。如果風邪中于肌腠,就成了太陽病。 風邪入于肌腠,人體正氣趨外抗邪,正邪相爭就會出現發燒。太陽中風的發熱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邊發熱,一邊還可以見到汗出。由于有汗出,所以桂枝證的發熱,是“翕翕發熱”,往往溫度不會太高,多是低中等熱度,大致在37.5度到38度左右吧,一般不太會超過39度。除了發熱、汗出外,同時兼見“惡風”,什么是惡風呢?冷風吹一下就打噴嚏、就咳嗽、就頭部不適等等,這些都算是惡風。太陽中風中,汗出惡風是它的主癥,發熱不是必見癥,可有可無。 除了汗出惡風外,再一個診斷要點就是“脈緩”。這個“脈緩”跟后世講的脈緩有本質不同。后世脈緩是脈來和緩,不快不慢,是有胃氣的表現。張仲景這種“脈緩”是對應太陽傷寒的緊脈而言的。所謂的緊脈,就是脈的緊張度特別高,“緊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緊脈摸上去有力、硌手。太陽中風的脈就不一樣了,它的脈不是緊脈,摸上去反倒是柔軟、無力的。所以這個“緩”脈,不是和緩的意思,它是說弛緩、無力之義,是個不足的脈。也就是說,太陽中風的脈的特點是浮而無力、浮而柔軟,這叫脈緩。浮為正氣趨表抗邪所致,柔軟無力,是正氣相對不足之象。 感冒的病人,或發熱,或咳嗽,或者其他癥狀,只要出現了脈浮數,但是按下去比較柔軟、比較無力,從脈上看,這多半就是太陽中風。如果再有汗出惡風這個特點,那就是風邪入于太陽經了??偟膩碚f,太陽中風的必見癥是汗出、惡風、脈緩。發熱不是必見癥。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第276條)”。你看桂枝湯的病人是什么體質???多有太陰病的體質。太陰病是什么體質呢?“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太陰病的體質是脾胃虛弱啊,平素容易腹瀉呀,或吃點涼的,或用點涼藥,或用抗生素就容易腹瀉等等,這都是太陰病的體質。那么太陰病體質怎么會容易得太陽中風呢?我們知道,營衛之氣來源于中焦,如果脾胃虛,土不生金,就會造成衛氣不足,肌表不固,汗出就多,如果這個時候腎陽不是太虛的話,只是衛陽不固,風邪就容易進入肌腠而發為太陽中風。 但有的病人并沒有太陰病的體質,也發生了太陽中風,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經過反復發汗,或者過多的運動鍛煉之后,汗出較多,使毛孔處于張開的狀態,如果這個時候被風吹到,風邪也可以直中肌腠這個層次,我們俗稱為“汗出當風”。這種人雖然體質并不是特別差,但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中風”。 太陽中風在臨床上極為多見,小孩子最多見,老人也會多見,但體質強的青壯年人,尤其是男性,發病就不是太多。以小孩子為例,許多孩子一感冒就咳嗽、流涕,平時汗出就多,感冒后汗出更多,這樣的孩子就可能是太陽中風。太陽中風的孩子不容易發熱,即便是發熱,也不太會是高熱。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基本上可以清楚了。如果是汗多當風,然后出現了發熱、汗出、怕風、脈浮緩等情況,太陽中風的診斷就基本上明確了。這里要注意一點,發熱一癥并不是太陽中風的必見癥。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太陽中風的“ 中”字,是指肌腠疏松,表衛不固的情況下,風邪可以直中于肌腠。那么太陽傷寒的“傷”字,是什么意思呢?傷就受了傷,為寒邪所傷。因為這個人的表氣是不虛的,所以,當邪氣足夠強大時,也可以直接傷到皮毛這個位置,故用了個“傷”字。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傷寒可以有發熱,也可以沒有發熱,但一定有惡寒,也就是說,惡寒是傷寒的必見癥,是其診斷要點。為什么會“必惡寒”呢?這完全是由于寒邪客表所導致的。因為寒為陰邪,最易傷陽氣,再加上寒邪客表,影響了衛陽運行,體表失于衛陽的溫煦,所以一定會出現惡寒。惡寒是太陽傷寒必備的診斷條件。輕者惡寒,重者寒戰不止,雖厚加衣被亦不能解其寒。另外,寒主收引,寒邪客表后,毛孔閉合,故無汗也是太陽傷寒的必見癥。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發熱呢?寒氣客表,郁閉毛孔,衛氣運行受阻,不能溫煦肌表,表現為寒在外。與之相對應的,衛陽之氣被郁閉在里,運行不暢,陽氣一旦郁積,就顯示出陽氣的本性了,出現了熱的表現。郁閉越重,熱度越高。人之所以能保持恒溫,是由于衛陽之氣對毛孔開合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如果毛孔被 閉塞后,陽氣運行受阻,得不到宣展,就會出現“陽有余便是火”。另外,當寒邪客表時,就會出現正邪相爭,就可能出現發熱。需要注意的是,太陽傷寒中,發熱不是必見癥。如果人體正氣旺,陽氣充足,可以表現為發熱。但如果正氣相對不足,或絕對不足,也可以不發熱。 “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太陽傷寒的第二個特征性的癥狀就是身疼痛,或身疼痛,或腰痛、背痛、關節疼痛等。它只是痛,或酸痛,但不是煩痛,煩痛是風寒夾濕。(煩痛的問題,我們在后面還會詳細地講。)因為寒主收引,會造成營凝氣滯,不通則痛。身體痛在太陽傷寒診斷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出現疼痛癥狀,所以痛證也不是必見癥。如果太陽傷寒中出現了痛癥,總的來說,大致就是麻黃湯證。 “脈陰陽俱緊”什么意思?陰陽,有人認為是左右,也有人認為是指寸關尺。典型的傷寒病,左右手都是浮緊脈。張仲景在傷寒論里沒有把緊脈跟弦脈區分得十分清楚。緊脈是“如按繩索”。搓過繩子的同學有體會,剛開始搓的時候,它是一條直線的,再繼續搓,沒有伸展空間時,就會左右彈轉,這是由于繩子的緊張度特別高所造成的。緊脈的感覺是一方面硬,一方面左右彈轉。與緊脈相比,弦脈則是固定于指下,如同弓弦,但沒有左右彈轉之象。如果見到了緊脈,一定有身疼痛,說明寒邪特別重,營衛被收緊,表閉的特別重,這種情況,一般都會有發熱。如果“脈陰陽俱緊”,多半會有嘔逆,如果沒有明顯的陰陽俱緊的病人,一般未必有嘔逆,嘔逆不是必見的癥狀。 從我的個人體會來看,太陽傷寒,浮弦脈占大多數,左右手的脈都是浮弦。中風的病人,仲景沒有說陰陽,我體會,在右邊多一些,多半右脈浮緩弱,因為右為肺脾命。另外,如果左關脈帶弦帶浮,要考慮有少陽癥的可能,也可能在肝經。這時要想到,邪氣可能在太陽,還有邪傳少陽的可能。 所以在臨床上,如果看到左右手都是浮弦脈,有發燒、有惡寒、有身疼痛,辨病因,就是寒邪造成的。這是寒邪中表,寒主收引,毛孔完全處于一個收縮狀態,不光毛孔是收緊的,肌腠下面的營衛也出現收緊狀態,氣血處于一個凝滯狀態,所以癥狀也會比較典型。 從上來可以看到,太陽傷寒的必見癥是惡寒、無汗、脈浮緊。疼痛是重要診斷依據,多見于寒邪較重時。發熱可見,嘔逆不多見,疼痛、發熱與嘔逆都不是必見癥。 太陽傷寒與太陽中風相比,病位雖然都是在表,但二者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從病因病機,到后面的理法方藥都是截然不同的。寒邪傷于皮毛,病位較淺。風邪傷于肌腠,病位稍深。傷于寒者,多衛氣不虛。傷于風者,多衛表不固。這二個疾病之中,無論是個人體質,還是感染的邪氣性質,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麻黃湯叫解表,因為麻黃湯是寒邪在表,在皮毛這個部位。桂枝湯叫解肌,肌是肌腠。前提是表開了,毛孔張開的了,汗也出來了,風邪才能直中于肌腠,所以治療時,要把邪氣從肌表中祛除。 太陽傷寒及太陽中風,在臨床上最為多見,我們將在后面的具體方證中進行更為詳盡的闡述,并附病案講解,以便于大家理解和應用。
余秋平教授一生致力于經典研究,對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脾胃論等,頗有造詣,尤致力于仲景學說的研究,對脈學研究有獨到之處,倡導并力行“脈證并治”,尤其擅長各種疑難重癥的會診。 學習中醫之捷徑在于經典,如能有效地將經典架接到臨床,勢必會明顯提高臨床療效,并大大拓展臨床使用范圍,尤其是疑難危重癥。中醫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教育,中醫教學的重中之重應該是經典。如何回歸經典,培植中醫根基,是本公眾號設立的初衷。自今日起,本公眾號將連續推出余秋平教授的系列講座,請大家予以關注。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為中醫的復興和強大添磚加瓦。
請注意:
我們將陸續推出余秋平教授的經典講座實錄,請予以關注,請予轉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