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灘鎮之歌》
為激發金灘鎮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把金灘鎮建設成為歷史名鎮、文明古鎮、文化強鎮,美麗鄉村;由該鎮歷史文化研究會組織,秘書長張景淼作詞,副秘書長戴俊君補詞,中國原創模仿創始人,音樂人楊東煜編曲,華語樂壇實力派,全能型歌手徐飛作曲并演唱的《金灘鎮之歌》,歷時倆月有了突破性進展。近日,歌曲創作出爐,“沙麓山下 衛河水旁,人杰地靈您歷史悠長,千年古鎮書精美華章,隆真故里養育了代代好兒郎,漕運古鎮留下光輝的印······”歌詞內涵渾厚,悠寄鄉情;歌曲優美動聽,令人心曠神怡,旋律高亢、激情豪邁、振奮人心;聽過的人都反映強烈,都說一旦推出,將引發金灘鎮人唱本鄉之歌的熱潮,通過愛家愛鄉的人士網絡傳播,通過廣場舞將逐步推向全國,現在石家莊一些小區,以本歌為音樂的廣場舞已經開始研究舞步。
房子大了,收入高了,樓住上了,心情越來越好……”擁有幸福如蜜的生活,怎么表達對它的滿足,是不是該高歌一曲?唱別人的歌兒不過癮,得唱自己的吧。2016年9月份,在邯鄲市推選“最美古村鎮”期間,金灘鎮金中村的王顏強這樣給張景淼說:“你也創作一首屬于金灘鎮人自己的《金灘鎮之歌》吧!”這句話深深印在了張景淼的心里!
“我感覺,一個村沒有自己的歌,就好像沒有靈魂,有了村歌,每天唱著唱著,讓人會覺得特別有歸屬感,給人注入了無限的愛鄉精神。”金東村村民高紅林的一句話,道出了村歌的重要性。近期來,金灘鎮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把開發金灘鎮的歷史文化當作重點來抓,把申請歷史名鎮提上日程,還圍繞打造“漕運古鎮,隆真故里”的城鎮品牌,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做好古鎮的功能開發,不斷拓展金灘鎮的旅游資源空間,打造發展平臺,實現古鎮發展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使居住、旅游、教育科技、生態、產業承載等功能不斷增強,為實現趕超發展奠定了基礎。
“小灘兒啊小灘兒我的故鄉,團結一致我們要奮發圖強,小灘兒啊小灘兒我的故鄉,齊手并肩我們要再創輝煌,小灘兒啊小灘兒我的故鄉 ,美好前景我們要努力向上 ,小灘兒啊小灘兒我的故鄉,挺起胸膛我們要走向富強······”讓人聽著就有力量,聽著就奮進亢上!金北村的馬銀祥說“通過歌曲介紹一個地方的過去和未來是最佳的方式,有了朗朗上口的歌曲,更便于口頭相傳我們自己家鄉的悠久歷史文化與發展進程。通過“金灘鎮之歌”讓我們把咱的家鄉唱出去,不但激發愛鄉情懷,還可讓更多人知道小灘,了解小灘,有欲望來金灘鎮,進而促進家鄉發展,是我們最終目的。”
現在村民的錢包越來越鼓,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正所謂‘說得好不如唱得好’,去了解一個地方,和單純的文字介紹相比,歌曲可能更容易被人記住。”金中村支書李建增認為,通過自創歌曲的方式宣傳家鄉,既有趣味,知名度還能高出不少。于是,創作“金灘鎮之歌”被“河北大名府金灘鎮歷史文化研究會”提上了日程。
從有創作念頭到詞曲成形,張景淼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村歌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村民自己唱出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它還要真實地道出了金灘鎮從聚村到發達的悠久歷史發展歷程,一定要寫出來這個全國知名,而被稱作“針尖上活泥——小灘”得名“金灘鎮”的來歷!”
“以當地人文風情為主,詞曲活潑、風格鮮明。”這是村歌的一大特點,金中村邢海民說,“唱別人的歌兒不過癮,得有屬于自己鄉村的歌曲。歌詞得體現特色,還要有優美的旋律,大家愛聽、愛唱。”怎么才能達到這個完美的標準,這給詞曲創作者提了更高的要求,張景淼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金灘鎮本地人,歌唱才能唱出感情,這一想法得到了一直關心家鄉建設的眾多愛心人士的支持,通過大家的推薦,張景淼找到了演唱《大名,大名》的本土著名歌手徐飛!
為了突出金灘鎮的特點,張景淼多次從石家莊回到家鄉親自采風,拜訪老文人,還翻閱了不少關于金灘鎮的資料,在鎮黨委楊慶書記支持下,在金灘鎮著名文人戴俊君,愛鄉熱心人士郭慧勇、張大軍、胡保慶、王洪峰、柳振宗、耿建利、楊子敏、何仲波等人的幫助下,歷經了近兩個月的反復修改,最終創作出了讓人滿意的歌詞。隨后,經徐飛譜曲試錄,多個人聽過后反映“歌曲朗朗上口,很有激情,大家都很滿意!”
“用歌曲展現一方山水、一方人的狀態,是個好方式。一個村擁有自己的歌曲,能夠宣傳自己的好山、好水、好風情,這是老百姓一種自娛自樂的行為,是一個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層次的表現。”很多人都這樣想,這也是每一個金灘鎮人的心聲!
村歌,常常被村民視為“村魂”,金東村高洪勇說,“村歌要表達該村的主題理念,一首村歌,實際上是在用最簡潔形象的語言,描繪一個鄉村的人文性格。”這也不難看出其在農村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它對于提升農村文化品質、陶冶農民精神情操,增強發展內動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啟示,農村文化建設應該是百花齊放的。很多專家認為,村歌的興起,還可以讓人去深思一些問題,比如:鄉土文化如何能夠立足并服務于本鄉本土?如何根據當前鄉村社會的特點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確定鄉土文化的目標和任務?如何“低成本、可持續”地發展鄉土文化等等。但客觀地看,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鄉村文化建設還有待破題。尤其重要的是,如何使文化服務更具針對性、更加常態化,成為了文化惠民能否真正長期發揮作用的關鍵。
“一首好歌曲就是一首優美的風景詩、一幅生動形象的風景畫,能夠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一個地方的美。”而在全國范圍內來講,也有著一首歌唱紅一個地方的先例,如《神奇的九寨》唱紅了九寨溝、《請到天涯海角來》唱紅了海南。”在很多專家看來,村歌有著極其光明的發展前途,期待有更多的探索。
目前的情形是,廣大群眾正以無比的熱情在接納并宣傳著屬于自己的文化符號,就是村歌“既有強烈的文化歸屬感,又能宣傳家鄉,一舉兩得。”的確,鄉村文化中,村歌已經成為一個閃亮的新標志。“村歌”為豐富和發展鄉村文化提供了一個樣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多彩的金灘鎮大地,更因該有一首屬于自己的歌曲。
金灘鎮在以后的經濟發展建設中,我們的關注點除了文化硬件設施的配套外,更應該注重非物質的、精神的、可以長久保存的東西,要有意識地引導,提供必要的幫助,挖掘出更多形態的文化傳承方式,讓金灘鎮的歷史文化越來越有生命力。
讓我們期待“金灘鎮之歌”震撼出爐!成為一個宣傳《大美金灘鎮》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