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東書院
⊙作者:丁元慶
⊙編輯:一墨
頸動脈粥樣硬化(CAS)是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據報道大約20%~30%的腦梗死發病與其相關。因此,對頸動脈粥樣硬化(CAS)的研究已經成為臨床防治腦梗死的熱點。回顧歷代文獻,尚未見到有CAS類似疾病的相關記載。據此,作者在回顧歷代文獻的基礎上,根據《內經》有關“人迎脈”的論述,提出用“人迎脈積”作為CAS斑塊的中醫病名。在此基礎上,探討其病因病機。
1.1 《內經》關于頸動脈的相關描述
1.1.1 《內經》的認識
《內經》有多處對頸動脈搏動的描述,并且將頸動脈稱為“頸脈。”如,《素問·平人氣象論》:“頸脈動,疾喘咳,曰水。”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脈之搏“動”,是謂動脈;頸部可見的脈搏搏動只有頸動脈。所以說,此處頸脈應當是頸動脈。
1.1.2 《內經》又將頸動脈稱為“人迎”
《內經》多處提及“人迎”脈,《素問》有10余處提及“人迎”,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靈樞》60多處提及“人迎”,《靈樞·寒熱病》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靈樞·終始》曰:“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靈樞·四時氣》曰:“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1.1.3 “人迎”屬于足陽明胃脈
《內經》提出“人迎”為足陽明胃脈,如《素問·病能論》曰:“人迎者,胃脈也。”《靈樞·經脈》指出:胃足陽明之脈“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經絡全書》記載“人迎,喉結兩旁動脈,屬足陽明胃經。”又說“人迎,在喉結兩旁,應手之動脈。”胃脈主候胃病,《素問·病能論》記載“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1.2 人迎脈是足陽明氣血通達頭面的通路
《內經》時代的醫家十分重視經脈通暢的重要性。《靈樞·經脈》:“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1.2.1 人迎脈隸屬陽明胃經
能通行氣血,上榮清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清陽出上竅”“清陽實四肢”,其重要機制之一就是足陽明胃脈的暢通。《素問·通評虛實論》:“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發病的機理就是陽明胃脈不通,氣血失和,胃中清陽之氣不能上出清竅。所以說,人迎脈稟胃氣而通行氣血陰陽于頭面、腦髓,并聯絡周身。
1.2.2 脈生于胃
陽明胃氣能“生”脈。陽明與經脈氣血盛衰密切相關。脈成于先天腎精,充于后天水谷之氣。經脈滋始于腎,而資生于胃。出生之后,全賴飲食水谷充養,而陽明胃為水谷海,氣血滋生之化源,因此,《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綱,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同時,特別強調陽明對經脈氣血的重要性。因此,《靈樞·經脈》接著說:“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1.2.3 陽明胃脈多氣多血
為十二正經循行之始,為百骸之母,與人體代謝密切相關。《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所以說,人體之血脈隨著陽明胃氣而有盛衰變化。飲食入于胃,營衛生于胃,化生氣血,充盈經脈,脈氣充于胃。《素問·平人氣象論》提出:“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陽明胃與脈關系密切,決定著胃對人迎脈的重要影響。也為從陽明胃認識人迎脈積與防治中風奠定理論基礎。
1.3 古代醫家將頸動脈用于脈診稱為“人迎”
1.3.1 脈診是中醫學診法的重要內容
自《內經》開始,古代醫家在脈學上將頸動脈稱為“人迎。”診人迎脈是切診的內容之一,如《傷寒雜病論·自序》就有“人迎、跗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的記載。
1.3.2 后世醫家則將“人迎”稱為“人迎脈”
對此,曾經出現過不同的認識,但是多數學者認為“人迎”應指人體頸動脈搏動處,因而,《內經》的觀點最為可取。
1.3.3 人迎脈可以決死生
《難經·一難》提出“十二經皆有動脈。”動脈是運行氣血的通道,也是脈診的基礎。人迎脈為人體體表淺顯的動脈之一,能夠反應陽明氣血之盛衰。因此,人迎脈是三部九候診法的內容之一。《靈樞·終始》曰:“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又說“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于中,五臟內傷。”目前,一般情況下不再診人迎脈,但在生命垂危時,人迎仍是診脈以別安危、決死生的首選部位。
1.4 衰老始于陽明
1.4.1 陽明為后天之本
《靈樞·天年》:“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1.4.2 人體衰老始于足陽明
陽明為化源,陽明虛損,氣血衰少,經脈不暢是衰老的基本病機變化。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陽明脈衰,人迎首當其沖。現代研究已經充分證明動脈硬化是衰老的表現與基礎。《醫門法律·切脈論》說“脈者,開天辟地,生人之總司有常,而不間斷者也……人有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而營衛充灌于其間,若環轉者,人之脈也。上古圣神,首重切脈,雖精微要渺,莫不顯傳。”
人體經脈以臟腑為根,故胃衰則氣血因之而衰,氣血虛衰則人迎脈衰,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隨之而衰。故曰“人以水谷為本”“脈以胃氣為本。”
1.5 人迎脈與腦密切相關
腦髓空竅皆賴氣血滋養,十二經脈之血氣上承以榮養腦髓清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竅。”氣血之化源在陽明,故陽明經多氣多血,為十二經脈之長。人迎脈通暢則氣血上榮腦髓,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陽明胃與大腦功能活動密切相關,其機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陽明為水谷之海,氣血化源;二是,陽明胃脈經人迎上注于面;三是,陽明胃主降濁,濁氣下降,氣得升降,氣機調暢,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縱觀近期文獻,少有涉及對CAS斑塊中醫病名的探討,一般都沿用“CAS斑塊”的診斷。細思之,CAS斑塊不能表達中醫對本病證病機、病位特征的認識。為此,提出以下看法。
2.1 CAS斑塊與積相當
CAS斑塊是借助當代技術手段發現的病變,因此,在傳統文獻中沒有記載。通過影像手段可以發現CAS斑塊的有無、位置、大小、數量、性質等,應當是中醫傳統診法的延伸。CAS斑塊有形可見,其病理屬性多是“痰濁”、“瘀血”之類,對此,當代醫家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本病為局部有形結塊,初起固定不移,緩慢增長,與“積”類似。以其有形可見,故應該歸屬于“積”的范疇。
積是中醫對人體內有形之邪結聚而成的多種病理變化的總稱。《金匱要略》說:“積者,臟病也,終不移。”《景岳全書》則將積的特征與產生過程概括為:“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醫林繩墨》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可見自古至今,都認為局部結塊,部位固定不移者,其病機屬性為痰為瘀。CAS斑塊結于人迎脈,與上述“積”的病機特征吻合。
2.2 頸動脈粥樣硬化稱為“人迎脈積”
頸動脈稱為人迎脈,斑塊又屬于積的范疇,因此,可以將CAS斑塊命名為“人迎脈積”。近年來,隨著當代技術手段的應用,針對微觀領域的大量研究成果,中醫學術界出現“微癥瘕”的概念,用以描述因痰結血瘀而形成的癓瘕類病變。如,呂仁和教授以絡病理論和癥瘕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關于腎臟病理的研究,提出了慢性腎臟疾病病機的“腎絡微型癥瘕”學說,并經臨床實踐升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腎臟病理論與臨床體系。(《呂仁和臨床經驗集》(第2輯)(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年10月)
將病變部位與病變特征相結合,形成“人迎脈積”的CAS斑塊中醫病名。積有形,積漸而成,積壘之謂,與“癓”異名而同類。《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說“癓積不動有定處。”據此,我們課題組將CAS斑塊命名為“人迎脈積。”
3.1 人迎脈積病因多端
古代中醫文獻沒有CAS的記載,因而,也就沒有對CAS病因的研究。但是,縱觀CAS的發生、發展過程,大致與年齡、飲食、吸煙、飲酒、久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鼾眠、肥胖以及長期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當代醫家對CAS的病因病機,不斷提出新見解,如黃河清等認為肝氣虛衰、氣機不暢致痰瘀阻滯是AS的主要病因。陳美華等認為AS的形成與氣虛、血瘀、痰阻密切相關,本虛在于腎精不足,標實在于痰瘀互結阻于經脈。陳俊發認為七情內傷、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或吸煙酗酒可傷脾胃,直接影響臟腑氣機的正常運行致氣滯、血瘀、痰阻。
3.1.1 火熱內灼是常見病因
我們對185例CAS患者臨床調查研究發現,其中火熱證居占124例,而打鼾、吸煙、嗜咸、壓力大、嗜辣、高血壓是火熱病機的常見影響因素,CAS火熱證與中風病在危險因素和粥樣硬化程度方面具有相似性。基于上述發現,CAS患者中火熱證居多,提出CAS的病機是火熱熾盛、灼傷血脈,導致血脈損傷,痰瘀互結。歸納起來,CAS病因主要涉及邪結與正虛兩方面。生、長、壯、老、已是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在生命衰老的過程中,經脈也會隨著老化。其原因包括自然增齡與調攝失宜等。現代研究證實,CAS與年齡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3.1.2 火盛熏灼,痰瘀結滯
飲食不節,胃腸郁熱、火熱內盛、濕熱蘊結、痰濁內結、瘀血阻滯是形成人迎脈積的重要原因。火熱上炎,熏灼血脈,人迎脈損傷,同時導致痰濁、瘀血內生,終致痰濁瘀血阻滯,發生人迎脈積。陽明為市,藏污納垢。陽明失和,氣血不足,經脈不暢,濁氣循經上泛,留著阻滯于人迎,形成人迎脈積。
3.1.3 正氣虧虛,臟腑損傷
人迎脈積是臟腑衰老的局部表現,其發生與年齡密切相關。腎為十二經脈之根,胃乃十二經脈氣血之源,十二經脈隨臟腑氣血盛衰而變化,臟腑正常則經脈旺盛,臟腑病變則經脈損傷,臟腑耗竭則經脈閉塞。年老體虛,或久病傷正,導致氣陰虧虛、肝腎虧虛,形成人迎脈積的發病基礎。這與當代臨床發現的CAS斑塊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病率不斷增高完全一致,同時也與《內經》總結的女子“五七,陽明脈衰”,丈夫“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的衰老規律吻合。人迎脈積應該屬于“陽明脈衰”。
3.1.4 正虛邪結,積漸而成
陽明以氣為主,為氣血化源,飲食損傷,久坐少動,以致中焦濁氣留滯,氣滯津停,氣滯血瘀,氣郁化火,火盛傷陰。終至正氣虧虛,邪氣結滯,痰凝血瘀,交結于人迎脈,形成人迎脈積。
3.2 火熱熏灼與陽明脈衰是人迎脈積的基本病因
陽明損傷,積結人迎脈。陽明多氣多血,又為藏污納垢之所,陽明氣血旺盛,亢則為火,火熱挾痰濕瘀濁循經脈而上,結于人迎脈,留而不去形成人迎脈積。人迎脈積,將病變定位于五臟六腑之長的陽明人迎脈,病性為痰瘀結滯,積表明邪氣膠結難解,病程漫長。既符合當代中醫對CAS斑塊病理屬性的認識,也符合中醫傳統理論及其表述方法。
3.3 人迎脈積的病機與危害
3.3.1 火熱與痰瘀交結為害
陽明火熱既能夠灼津煉血,生痰成瘀,又能灼血傷脈;痰濁瘀血亦可阻滯氣機,化生火熱。
3.3.2 肝腎虧虛與火熱互為其害
年老體虛,肝腎不足,陰虛火旺;或五志過積,皆從火化,火盛傷陰,陰虛火旺,火熱煎熬,血瘀痰結,火熱灼脈,脈絡損傷,痰瘀結滯,形成人迎脈積。
3.3.3 火熱灼脈是始動因素
火熱本身可灼傷脈絡,導致出血和血瘀;火熱灼津成痰,灼血為瘀,痰瘀阻塞血脈,從而加重了痰結血瘀與血脈損傷。血脈有傷,虛處容邪,痰瘀結滯于此,形成人迎脈積。
3.3.4 人迎脈積是人體衰老過程中的局部損害
在以人迎脈積為局部見證的整個病變過程中,已經聚集了正虛、火熱、痰結、血瘀、脈痹等諸多中風發病的病理基礎。
3.3.5 人迎脈積是中風發病常見而且重要的基礎
人迎脈積聚合了火熱、痰濁瘀血、正虛等病理因素。無形之火熱,導致津停血滯,形成有形之痰瘀;有形之痰瘀痹阻,隨火熱上擾,動越化風,痰瘀阻絡,經脈閉塞,形成中風發病的基本病機。
《素問·調經論》所謂“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人迎脈是氣血上行,穢濁下達的重要途徑,氣血上逆,裹挾人迎脈積,痹阻腦脈,發生中風病。
3.3.6 人迎脈積的病機屬性是正虛邪結
邪氣結于局部,正虛見于周身。就當代醫學研究結果而言,CAS斑塊的發生與年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等因素密切相關,以上因素引起全身病理改變,而CAS斑塊只是全身多血管床病變之一。痰瘀結滯是人迎脈積的局部變化,但是臟腑氣化失常,火熱內灼,是損傷經脈,進而形成痰瘀的基本病機。所有說,人迎脈積是全身疾病的局部所見。
中醫對CAS的認識,應當體現在局部與整體兩方面。人迎脈積(CAS斑塊)是局部改變,以痰濁瘀血阻滯為基本病機;火盛傷陰、正氣虧虛則是整體病機。因此,對人迎脈積需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局部識證有助于明確疾病診斷,辨證能夠統觀整體病機。
所以,對人迎脈積的防治,應當著眼于局部,著手于整體,持之以恒。祛除病因,調整臟腑氣化,解除火熱灼脈的病機,杜絕痰濁瘀血結聚,是防治人迎脈積,進而預防中風等疾病的關鍵。
[本文來源: 麗東書院,第三、四部分曾以題為《從中醫角度認識CAS斑塊》發表在《中國中醫藥報》2010年12月13日第4版。由中醫傳承輔助平臺(TCMISS2014)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