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已于2005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撤銷并入越秀區,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東山區于2005年9月28號中午12點正式摘牌,大批市民來到位于署前路8號的東山區駐地門前合影留念,許多市民表示老東山文化與情懷已經成為廣州的城市印記,對于東山區被合并感到遺憾和不舍。現在東山區已經并入越秀區,但此次,我們仍有越秀分隊中四位同學,出發東山,探索東山古老街巷中的古色古香……”
出行前,我們研究了每個景點具體的地理位置,決定以逆時針的順序依次找尋每個古街古跡,節省時間及避免繞路。
1月16日,每個分區小隊都開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東山分隊的我們,早上 九點準時在公園前地鐵站集合,依靠廣州發達便利的公共交通,我們開始發現東山之行……
我們一行人首先到達了【白云路】:我們了解到,在建國之前,白云路一直是廣州市最寬的馬路,且首次試驗性建成中間有綠化帶的復式馬路,有”模范馬路”之稱。而白云路的西南端有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樓——白云樓,1927年3月至9月魯迅先生曾經在那里住過。
(小分隊在白云樓前留影)
緊接著,我們走到了【恤孤院路】,恤孤院路因兩廣浸信會1920年在建華僑住宅區時,在恤孤院旁開辟而得名。
在這條路略顯狹窄,我們沿著街道一直往前走,看到了逵園和春園。逵園和春園這兩座洋房,連同隅園、明園和簡園,合稱東山的“五大僑園”,在東山洋房的建筑中較具有代表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游覽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恤孤院后街是中共三大會議的會址,在對會址紀念館的短時參觀后,我們無不被前輩改革創新繼往開來的勇氣和毅力深深地折服。
(中共三大會議的會址)
【寺貝通津】這個名字十分有趣:“津”是碼頭的意思。在廣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碼頭,不少在江邊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貝”就是“背”的意思,據廣州市地名志的解釋是:東山廟背后。
我們在寺貝通津,造訪了這里出名的基督教教堂——東山堂。在我們游歷的當天,正好碰上了基督的圣日聚會,不明狀況的我們被“請”進了教堂聆聽了圣經的解讀。離開東山堂的時候,門口的負責阿姨熱情地給大家介紹的東山堂。有趣的是在我們離開教堂一段距離的時候,驚訝地發現阿姨竟然追了上來邀請大家參加第二天教堂的活動,我們感到十分有趣呢。
隨后我們到達了【農林東路】。農林路一帶屬于廣州城東的荒丘和良田,人們在這里辦了第一個農林試驗場。當時的農林路一帶,到處是蔬菜、花卉、果林、蠶桑和畜牧等試驗區。
農林路一帶的近代住宅建筑群也頗有特色。這一帶的建筑從平面到立面都帶有濃厚的西方“鄉間別墅”的建筑形式和風格,主要有西班牙式、英國鄉間式。
走出農林東路,我們來到了【友愛路】:位于華僑新村最里面。華僑新村是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建設的全國大城市第一個最大型華僑住宅區。這里是我們此行最后一個景點,我們一行人穿行在喧鬧城市中隔離出的一小片寧靜社區,疲憊似乎都消失殆盡。我們找到了友愛路華僑小學,并進行了合照留念。
(友愛路華僑小學門前合影)
【青龍坊】:1923年2月5日,孫中山的親密戰友鄧蔭南在澳門病逝,孫中山追授他為陸軍上將并下令當時廣州東郊大寶崗青龍坊安葬遺體,這里發展為今天的興中會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