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循環
衛者乃后天之氣也,屬陽主外,由肺入于經則在脈外,總在肌肉之外、皮毛之內,以 為營血之衛。是先天所秉腎之陽氣,交于后天所飲地之陰液化成,此為陽交于陰即化為氣,
故曰:鼻息呼吸得天之陽以養氣。 水入于胃,由三焦而下膀胱化氣,則在膀胱所剩馀質,到了下口出前陰為溺。蓋胃之
四旁皆有微絲膜管將水吸出,散走膜膈,歷肝膈透腎,入于下焦油膜中微絲膜管,滲入膀 胱。即由腎陽所生命門之火,再加鼻息天陽,由肺歷心,引著心火至于胞中,蒸膀胱之水 化而為氣,透出膀胱入于胞中。胞中為先天腎氣后天胃血交會之所。沖脈起于胞中,循臍 下三寸,旁開五分氣街穴,上行挾臍寸五上膈至胸中,散為肺衣,又上夾咽能導先天腎氣 上行入肺,以交于胃,能導后天胃血下行入胞以交于腎,蒸發膀胱之水化氣入于胞中,即 隨沖脈入肺,出于口鼻。在口舌臟腑則成津液,外出蒸膚潤肌為汗,所剩馀質下出為溺。 氣之原雖在腎,而其總統則在肺,肺在膈膜之上,后附脊骨,前連胸膛,肺中有管竅通于 膈膜,附脊下入腎系,透網膜至丹田即氣管也。肺質輕松,有膜沫濡潤以助呼吸。肺主行 氣,全體盡是氣孔,總統周身氣管,外則散為毛竅,內則總歸于肺。鼻者直出之管;毛竅 橫出之管。鼻一出俱出,一入俱入。咽喉乃胃之上口,主進水谷;喉嚨乃肺之上口,在咽 喉前主氣呼吸,名總氣管即肺系也。鼻吸之管由鼻孔至腦門,下過目后、鼻后、喉后至肺系,又過肺歷心系,引著心火下膈,歸脊九椎旁寸五肝俞,下至十四椎旁寸五腎俞,引命 門火透連網,達丹田。此管在膈下左右兩支,主吸天陽之氣,蒸發膀胱之水化氣上行入肺, 再由總氣管出于口鼻??诤糁苡傻ぬ镓炗跊_脈,循臍下三寸旁五分氣街穴,上行挾臍寸 五上膈,此管在膈下左右兩支,至胸歸肺,再由總氣管至喉出于口。鼻吸氣由脊下行,非 從鼻腦不能入也,故掩鼻張口能呼不能吸,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呼氣由丹田出,由網油走 臍旁上生隔膜是為膻,由胸膈循腔子上連肺系歸于肺,再由總氣管至喉出于口鼻,故曰張口能出,膈為出氣之路,非入氣之路也。衛氣之行則分陰陽內外,一晝一夜周于身五十度, 寅至未行陽二十五,申至丑行陰二十五,行于陽則寤,不寤是衛氣虛,行陰者不能達于外 也;行于陰則寐,不寐是營血虛,行陽者不能入于內也。每日寅時行陽之氣由肺臟起,貫 總氣管循喉嚨,上頏顙出目內眥,循足太陽經行于諸腑之經,走遍手足三陽之經,是為一 度。每日申時行陰之氣由腎經起,循臍下五寸旁五分橫骨穴,入內貫脊注于腎臟,傳于諸 臟之內走遍五臟,是為一周。行陰已盡,開始行陽,陽氣從肺出,循總氣管走喉鼻后上目, 目張則氣上行,出目內眥循足太陽上頭旁開寸五下項,循背旁開寸五貫臀入腘。支從一椎 旁開三寸,貫胛下股外后廉,合于腘中,下至外踝,后趨足小趾外側甲角。在目內眥其氣 散者走目銳眥下手太陽抵面銳骨,循耳下至肩向臑擘下廉至手小指。在目銳眥其氣散者下 足少陽至耳前,直上發際寸半又下耳后發際一寸,下頸過缺盆,下腋前循季肋至髀曲紋盡 處,下膝外廉抵外踝至足名指。
營血循環
營者乃后天之血也,屬陰主內。由心入于經則在脈中,總在筋骨之外,肌肉之內以為 衛氣之守。是后天所食地之陰汁交于先天所秉心之君火化成。此為陰交于陽即化為血,故 曰:口食五味得地之陰以養血。食入胃由小腸而下大腸,取汁則在小腸,所剩馀渣到了大 腸出肛門為糞。胃之大房在膈下脾上,前頭上邊連胸膈筋,即臍上四寸中腕穴,后頭下邊 連肝膈筋,即肝前兩大葉,中間界膜,胃下即脾,以膜相連,脾外裹膏油在胃正下,脾正 上,膏油中有管通胃以腐熟水谷之用。脾之膏油而后半截,生甜肉一條,內有甜汁浸至胃,連肝膜處肝之右邊后頭小葉,生苦膽一枚,內有苦汁。前至胃連肝膜處同脾甜汁從此處微 絲血管入胃化食,取汁又賴腎陰之水入胞中,循任沖脈上行亦至胃,連肝膜處微絲血管, 入胃濡潤谷食,化的精汁即從胃后下邊連肝膜處有管通肝內界膜,上膈循肝系,后通脊骨 九椎肝俞,又循脊至三椎肺俞,循肺支系前至肺管根入肺內界膜,歷心管透包絡入心,得心火之化則色赤為血。胃從連肝膜處即直下至肝盡處,即接小腸,食在胃化的精汁不凈, 甜汁、苦汁隨著又入小腸再化之,小腸全體皆是雞冠油膜化的精汁,即由小腸外油膜絲管滲出,循油膜絲管上膻膈,透包絡入心化血。臍下一寸水分穴即小腸下口,精汁即化凈了 渣穢,即歸大腸。任脈起于胞中,下出兩陰間會陰穴,走腹前正中至小腹聚毛處中極穴, 至臍下三寸關元穴,乃陰陽交處,上臍上七寸鳩尾穴,又上二寸六膻中穴,是心包生血出 于此處,隨任脈——————————————。
男女天癸
人之先天陰陽,陽曰元陽,陰曰元陰。元陽者即無形之火,以生化神機是也,性命 系之,故亦曰元氣;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生天癸是也,強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氣、 元精者即生化精氣之神也,生氣通天惟賴乎此。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此之謂。 慎之,不可以后天勞欲戕及先天。宗氣積于上焦出喉嚨以司呼吸,而行入十二經隧之中。 彌淪布護,如天之有霧也。榮氣并胃中,出上焦之下,泌別糟粕為精微之氣,而心中之血 賴之以生凝聚,浮沉如水之有漚也。胃納水谷,脾實化之,糟粕入于大腸,水谷滲入膀胱, 故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為洲都之官,正以下焦如瀆之畜泄乎水也,然下焦之陰中有陽者, 從是生中上二焦,而衛氣生矣。
夫水火氣血互相維系,故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氣分之水陰不足則陽氣乘陰而 干血,血分之血液不足則津液不下而病氣。氣血在下焦則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則 肺主水道,心主血脈,又并域而居,在軀殼外則汗出皮毛。血循經脈亦相依而行,運血即 是氣,守氣即是血。氣屬陽,血屬陰,氣實即為火盛;血屬陰,血虛即是水虛。女子二七, 先天腎中陽氣即生癸水,督脈導之,下入網油而至胞中,又循任脈上行入胃,則津液充足, 濡化谷食。先天腎陽所生癸水既至胞中,則后天胃陰所生營血則感陽而通暢,任脈導之亦 入胞中,兩相交會為陰與陽,應氣與血。交必先天癸水至于胞中而后沖任之血應之,此為 氣行則血行,陽倡而陰隨之。
女子屬陰,以血為主,則水從血化而為經受胎,亦是天癸先交沖血,后聚成胎。亦 是血衣裹兒,血衣之下有水衣墊之,將產則胎水先破,水衣先下,然后血衣破而兒生,兒 生之后血衣乃下。墊胎之水衣即氣也,胎乃氣載,氣即是水,故水墊其胎實則氣載其血也。 將產水衣先行,氣下行故水下行,水行實則氣行也。氣既下行則其胎血隨之而下。行經時 亦先下漿水后下鮮血,經中含水故行經前后俱有水漿,此為任脈通達,月事乃下。其受胎 也,亦必天癸先交而沖血后聚,故不曰男女媾血而曰媾精。精者,水與血混合名也,既成 胎后,腎中之陽氣則化水以養胎,胃中之水谷取汁化血,從沖任兩脈下注胞中養胎,水與 血即不化經也。血與水皆陰也,水為先天陽氣所化之陰液,血為后天胃氣所化之陰汁,腎 陰又專賴胃之水津而生胃氣,又實籍腎之生陽而旺。若腎中生陽不足者則脈弦發熱,愈脹 而下墜,腹痛惡寒,子宮欲開,用附子湯(即人參、附子、白術、茯苓、白芍)保腎之陽 以扶胃氣,此補陽法也。若胃中水津不足者則子臟干燥,悲傷欲哭,數欠伸,如神慿,此 腎水不足沖血無以潤養。腎水在下則為胞中之天癸,在上則為口中之津液。臟燥則肺不得津液潤養,故悲傷欠伸者明系腎病,神慿者血燥則心不化液而神無守也。用甘麥大棗湯(即 甘草、小麥、大棗)滋腎之陰從沖任輸水于腎而腎陰因籍以生,此補陰法也。督脈起于腎 中,任脈起于胞中,督脈坐在背,總制諸陽,任脈在腹,總統諸陰,上則交于唇之上下, 下則交于二陰之間。督脈屬腎,是先天主氣主水,任脈屬胃,是后天主血主火。心腎相交, 水火既濟,皆由于此。沖脈亦起于胞中,上散胸中,亦感天癸之陽氣而行,任脈之血盛滿 則溢于沖脈,則血有余月事以時下,每月一瀉也。癸水不足則經遲滯,陰血不足則經后枯,陰陽不和則經錯亂,渾身作痛。經血屬陰,陰主下降,故下瀉則不能循督上腦生骨髓,不 能循任上頰繞唇生胡須。懷孕之后則不下瀉癸水,胃血不能化經即至胞中養胎,胎漸大則 胞中隙小,鼻吸之氣歸肺多即脹大乳房。既產以后,在胃化的精汁即路過肺不能至心,隨 肺之化則色白為乳汁。既不能化血,亦不能循任至胞化經,故經血亦不下瀉也。
男子二八,先天腎中陽氣所生癸水,督脈導之,亦至胞中,又循任脈上行入胃,則 津液充足,濡化谷食,則后天胃中陰汁所化之血感陽而通暢,任脈導之亦至胞中,與水相 應。男子屬陽,以氣為主,則血從水化而為精,精中含血以其內為血所化,故非清水而極 稠濃。精清者血不足,精少者氣不足,精不射者氣血均不足。陰陽不和則肌膚甲錯,渾身 發燒。沖脈亦感天癸之陽,而任脈之血盛滿則溢于沖脈,則精氣有余而外泄。精氣屬陽, 陽主上升,故循督入脊上腦而生骨髓,循任上頰繞唇而生胡須,即泄血之盛也。所以賴脾 以統血,循油膜中散歸各臟,若血失常道即為血不循經。在女子雖無崩漏,亦不受胎;在 男子雖無吐衄,亦不榮體。至失常甚,女子未有不崩帶,男子未有不吐衄。女子系胞,全 賴帶脈約束其根培于命門也。帶脈起于十四椎命門穴,環繞貫臍,前垂至胞中,總束諸脈, 使不妄行,如人束帶居于身之中,又當屬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而又下垂于胞中,故隨 帶而下也。女子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即以時下,故能有子。天癸者,是先天腎中之動 氣化生的癸水至胞中也,水為陽氣所化,陽倡而陰必隨之。血者,陰也,沖任主之,故應癸水而輸血于胞中,血應水而下是謂以陰從陽。沖任兩脈皆起于胞中,上屬陽明,陽明乃 后天水谷之海,居中宮,稱戊土,化氣取汁,變赤為血,隨沖任下含癸水,是謂戊與癸合, 男女皆然。男子主氣,故血從水化而為精,女子主血,故水從血化而為經。男子之精,水 中有血,女子之經,血中有水,故行經前后俱有水漿。夫此水乃腎中沖陽之氣所生,亢則 水竭而血不濡,熱癥于是生矣。氣寒則水冷而血不運,寒癥于是生矣。故凡調血先須調水, 調水即是調氣。氣生于腎而主于肺,血生于胃而藏于肝,以血海為肝之部分。肺金司氣之 治節,又為水之上源,故調氣中之水以滋血或調血中之氣而利水。天癸之水不足則必骨蒸、 氣逆、足痿、脈數,子宮干澀,經血前后均無漿水,宜左歸飲加菟絲、龜板、阿膠、麥冬、 五味、寸云以滋天癸之水。若是胃虛陽明沖任之血不足,經水必后,只有水漿而少鮮血, 宜炙甘草湯、養榮湯以補生血之源。前陰血竅,女子為胎孕之門,男子施精之路。男子血 尿之虛痛與女子崩漏無異。
六經六氣
蓋天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以運行不息,名曰五運,人秉之而生五臟;天有風寒熱濕燥 火之六氣以充塞萬物,人秉之而有六經。六經出于臟腑,臟腑各有一經合為六經,以應天 之六氣,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經脈中所絡之處名為中見,太者陰陽之至大,少者陰陽之 初生,明者陽氣之極盛,厥者陰氣之竭盡也。六經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氣也。本氣根于臟 腑,是本氣居經脈之上,由本氣循經下行,其中絡者,中之見也。由中見之下,而經脈外 走手足以成六經各有太少陽明厥陰之不同,則又系六氣之末,故曰氣之標也?;驑送诒荆?/span> 或標同于中,標本各有不同,為氣化之應,亦異象也。
(一)火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見于厥陰。言少陽經之上為三焦膽腑,司人身之火氣。三焦即
油網,三焦之源根于腎系,名曰命火,由腎系生出兩大板油,由板油生出網油,上生胸膈, 前連包絡,而后附于脊,與肝相連,通于膽系命門坎中一陽,行于三焦,只是陽氣不名為 火,惟上通于膽,得肝木之生化則成火矣。所謂空中有火,麗木則明,蓋必麗于木而后稱 為火。故三焦中之陽氣乃火之根。惟上合于膽,乃為麗木則明之火,是膽為火之焰,三焦為火之根,而肝木則是生火之物。故論火以膽與三焦為主,膽中所藏之火出入皆以三焦為 路道,而托根又在腎系,故膽與三焦同司火化。
(二)熱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見于太陽。少陰坎中之陽氣上交于心而為心陽,如天之有日,
司人身之熱氣,與火不同,乃先天之陽化生,氣血之本也。(三)燥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見于太陰。燥為水火不交之氣,則由于金性之收,收止水火各 反其宅,故神明蓐收令司秋月,草木枯槁,水泉渴竭,是為燥金用事之驗。人秉燥金之氣 為陽明經,夫金氣收而水火不交是為燥。燥者,水火消耗之氣也,腸胃所以能化飲食皆以 其燥能消耗之也。燥化不足則不消水,燥化太過則傷津液,陽燥是水不濟火,此癥最多。 陰燥是火不蒸水,此癥間有。
(四)濕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見于陽明。濕者土之本氣。土旺于長夏,正水火相蒸之候,水
火相合,遇木則腐而成土,遇金則化而歸土,故土旺于四季。蓋必水火金木相合而化,然 后成土,是以洪范土居五行之末,尤先要水火相蒸有此濕氣,然后能腐化百物以成土。土 在天地間乃陰體之極大者也,人秉之而為太陰脾經,脾之氣化全以濕氣為主,母令太過不 及,則脾土安和也。夫人之身主血分,內者太陰為大。
(五)寒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見于少陰。言太陽經氣居外以為衛元陽之氣也,而此氣實發于
膀胱寒水之中。膀胱為腎之腑,主小便,凡人飲入之水從腸胃入三焦油網,從油網入膀胱, 如天之有海,水之有壑,應北方寒水之氣而能導引心火、清利三焦,皆賴寒水之功用。設 人無此寒氣則不足以濟燥火熱,故寒水之氣不可太過不及。此水之所以能化氣衛外者,則 又賴心火下交而水化為氣也。夫人之身主氣分居外者太陽為大。
(六)風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見于少陽。厥陰為陰之盡,陰盡陽生而和風生焉。于卦為震,
于人為肝,以肝體論得心脾之陰血凝結成質,是為陰體,如震卦之上二陰爻也。肝中之系 連于脊,下連腎系,得腎水中之一陽所發生,如震卦之下一陽爻也。名厥陰者,以其體陰, 又曰風氣治之,以其用陽。陰盡陽生是為和風,風氣和而百體暢,厥陰經所以司氣者如是。
少陽太陰從本: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然少陽太 陰亦有中氣而不從者,以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太陰之中陽明金也, 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標或從本。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而不從者,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或也,同于本則 異于標,同于標則異于本,故皆不從中氣。
陽明厥陰從中: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相火也,亦 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
太陽為開:太陽膀胱氣化上行外達充于皮毛以衛外為固,凡邪自外入皆太陽不能主開 之過。
陽明為闔:陽明胃經主納水谷,化精汁灑行五臟六腑,化糟粕傳人大腸小腸。其氣化 主于內行下達。凡嘔逆自汗皆陽明不能主闔之過。
少陽為樞:少陽三焦內主膈膜,外主腠理。內外出入之氣均從腠理往來,故有邪在腠理則寒熱往來。太陽之氣不得外達,諸癥上下往來之氣均從膈膜行走,故有結胸、陷胸。 邪欲入胃則嘔甚、則嘔吐不止。凡此皆少陽不能司其轉樞之過也。
太陰為開:手太陰肺主布散,足太陰脾主運行,凡血脈之周流,津液之四達,皆太陰
司之。 厥陰為闔:足厥陰肝經主藏下焦之陰氣,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經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斂而火不作。 少陰為樞:手少陰心經內合包絡,下生脾土,故能為二經之轉樞;足少陰腎經上濟肺金,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之轉樞。
十二經絡
蓋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經言某經多氣少血、某經多血少氣,足見經道是統血氣而言,不是腦筋,亦非血管、氣管。西醫云別有自稱腦筋,隨各臟腑而異用,或與氣管會,或與 血管會,或里結腦筋,或穿通臟腑,或散或合,即經道也。況任脈專主血,督脈專主氣, 安得以血管當經脈哉?十二經者,經脈之常度也。其源各從臟腑而發,雖有支別,其實一 氣貫通,曾無間斷,皆直上下行,故謂之經。十五絡者,經脈之聯屬也,其端各從經脈而 發,頭緒散漫不一,非如經脈如還無端,以其斜行左右,遂名曰絡。奇經為諸經之別貫經, 經自為起止,各司前后上下之陰陽血氣,不主一臟一腑,隨邪氣之滿溢為病,皆乖戾不和 是以奇字稱之,經受寒邪而發熱不解,熱滿即結于絡,絡受熱邪滿溢必傳于奇經,所謂經 絡邪熱盛滿勢必溢于奇經,以溝渠滿溢諸經不能拘也。
手太陰肺經多氣少血: 攝一身元氣,主聞主哭,主皮毛。若經受邪則灑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痛冷,臑臂
前廉痛。起于中焦,中焦即小腸著胃之油膜,在中焦散如絲,向下者絡大腸,向上者循胃 上膈,布胸中歸肺上成肺系,一條由肺系橫出乳上三肋間動脈中府穴,直上寸六云門穴, 橫至腋下前廉,臑內前廉至肘曲前廉動脈尺澤穴,循臂上廉至手腕后,上廉橫紋盡處動脈 太淵穴,即寸口也。至手大指內側根部魚際穴又散如絲,至大指內側甲角少商穴。支別手 腕后寸五列缺穴,循食指內側至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多氣多血: 為傳導糟粕,主變化。若經受邪則齒痛、喉痹、頸腫、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黃、
手大次指痛、宿食發熱寒栗。起手食指內側甲角商陽穴,循指上廉至次大指歧骨陷中食谷穴,循臂上廉至肘曲橫紋盡處曲池穴,循臑外髃骨前廉上肩至橫骨內缺盆穴,入內絡肺, 下膈歸大腸。支從缺盆至曲頰下一寸扶突穴,入下齒出口正下挾口相絞鼻下陷中人中穴, 上挾鼻孔迎香穴接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 為水谷之海,主同脾,若經受邪則發熱、蒸身前熱、發狂、譫語、口眼喎邪、咽痹、
上齒痛、鼻痛、鼽衄、赤瘡。起于目下七分承泣穴,循鼻孔旁八分巨髎穴,入上齒出口正 上還唇相絞唇下陷中承漿穴,循頤后下廉至曲頰下寸三動脈大迎穴,循耳下至耳前動脈下 關穴,上額角發際旁開四寸頭維穴,又從大迎下至喉旁寸五動脈人迎穴,直下缺盆骨下陷 中氣戶穴,入內下膈歸胃絡脾,從胃口循腹里至臍下三寸旁開五分氣街穴處,從氣戶下乳 內廉挾臍三寸合于氣街,下膝外陷中循脛外廉至足跗動脈跌陽穴,支從膝外陷中下九寸別 至足次趾外側甲角歷兌穴,在足跗跌陽穴分兩支,一入足次趾內 一入足大趾出其端接足 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多氣少血: 為萬物之母,主營衛,主味,主肌肉,主四肢。若經受邪則身體胕腫,重困嗜臥,四
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起足大趾內側甲角隱白穴,循白
肉際后行至內踝前廉,上踝上三寸三陰交穴,循膝股內側前廉至橫骨外端去腹三寸半紋中 動脈沖門穴,入內歸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支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接手少陰心 經。
手少陰心經多氣少血: 為君火,藏神主生血,主言,主汗,主笑。若經受邪則肌熱惡寒、戰栗頸強、面赤目
黃,手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腰脊肩肘臂。起于心中出為心系,向下的下膈絡小腸,支由心 系上挾咽臂目系,向下的由心系上肺出正腋下極泉穴,循臑內后廉、肘后廉至曲肘去端五 分少海穴,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端至手小指內側甲角少沖穴,接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多血少氣: 為受盛之官,主分泌水谷。若經受邪則自熱惡寒,嗌痛頜腫、口麻木、耳聾。起于手
小指外側甲角少澤穴,循手外側過腕行臂骨下廉,上肘內側兩筋間,循臑外后廉出肩解, 繞肩胛至臑骨陷中臑俞穴,入內絡心下膈抵胃歸小腸。支由臑俞循缺盆上頸至耳下,曲頬 又折至面頰銳骨端顴腭穴入耳中。支別曲頰斜上至目內眥接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 為洲都之官,津液藏焉,主氣化。若經受邪則頭痛、腰脊痛、目項似脫,瘧痔癲狂,
太陽經氣不能循經下行,上沖于腦即為鼽衄也,目黃淚出,囟尻腘臑皆痛。起于目內眥外 一分睛明穴,上額至巔旁開寸五通天穴,一至耳上角,一入內絡腦,從項后一椎下旁開寸 五大椎穴,外出下行二椎下風府,三椎下肺俞穴,四椎下心包俞,五椎下心俞,六椎下督 俞,七椎下膈俞,九椎下肝俞,十椎下膽俞,十一椎下脾俞,十二椎下胃俞,十三椎下三 焦俞。入內絡腎,下歸膀胱,從十四椎下腎俞外出下行,十五下氣海俞,十六下大腸俞, 十七下關元俞,十八下小腸俞,十九下膀胱俞,二十下中膂俞,二十一下白環俞,貫臀下 至腘中委中穴。支從大椎穴別貫胛挾脊三寸,循過髀樞股外后廉合于腘中。下行貫膞走外 踝后至外踝下陷中申脈穴,前循京骨至足小趾外側甲角至陰穴接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多氣少血: 為天一生水之源,主聽,主骨,主二陰。若經受邪則發熱不惡寒,頭眩痛,咽痛舌燥,
脊股后廉痛。起于足小趾正下趨足心涌泉穴,向內踝下陷中照海穴,又上踝后五分陷中動 脈太溪穴,循腘內廉上股內后廉上至橫骨內端去腹五分橫骨穴,入內貫脊歸腎絡膀胱。支 從腎別外出通上行九寸旁開二寸俞府穴入內與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又支從肺出下絡心上注 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多血少氣: 為相火,相心布令,主運血,主喜樂。若經受邪則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胸脅支滿,
心中煩痛,面赤目黃。起于胸中歸心包,下者下膈絡三焦,上者從胸中外出乳后一寸天池穴,直上至腋下前半部中廉循臑內中廉至肘曲大筋內側陷中刺痧處曲澤穴,下臂行兩筋間 入掌心至中指端中沖穴。支別掌心循名指出其端接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 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主相火之用,上納、中化、下出。若經受邪則耳聾痛,嗌腫,
喉痹,往來寒熱,耳后、肩臂、臑肘皆痛。汗多、頰腫痛及目內眥痛。起于手名指外側甲 角關沖穴,循手表腕,抵掌后高骨走臂外兩骨間至肘外大骨縫中天井穴,又上二寸臑外中 廉種痘處清冷淵,再上對腋處消灼穴,上肩端臑上陷中天髎穴,至缺盆入內絡心包,散行 下膈而歸三焦。支從缺盆上項循大筋外側系耳后一寸疻脈穴,至耳上角繞耳前發下動脈和 髎穴。又支從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合于和髎下曲頰下寸三胃之大迎穴,又內折至目銳眥接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 為相火,發生萬物。主決斷。若經受邪則寒熱往來,瘧,胸脅頸額耳痛,耳鳴,瘰癘馬刀,足小趾、四趾不用。起于目銳眥外五分瞳子髎穴,橫抵耳上半部中腰前邊容主人, 又至耳上入發寸半率谷穴,折至耳后入發一寸又至下發際大筋外廉陷中風池穴,下頸至肩 大骨前寸半陷中肩井穴,又至缺盆支別耳后,入耳中,出耳前,下耳下八分頰車穴。下頸 合于缺盆入內下胸貫膈絡肝歸膽,循脅里至臍下三寸旁五分氣街穴。繞毛際至髀曲間動脈 環跳穴。外從缺盆下腋前循季肋合于環跳,行髀陽循膝外廉抵足外踝,循足跗外廉至足四 趾外側甲角竅陰穴,支別足跗至大趾歧骨內接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多血少氣: 屬木主藏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若經受邪則瘧、頭痛目赤,面青耳閉,頰腫
筋攣卵縮,憒疝,少腹腫痛。起于足大趾正上叢毛際大敦穴,循足跗內廉至內踝直上八寸 即行腘中內廉陰股下廉至橫骨里端盡處中開五分橫骨穴,向外繞陰器抵小腹,上行至臍上 二寸旁開七寸章門穴,再上乳下旁各寸半期門穴,入內歸肝絡膽,挾胃貫膈,布脅肋,循 喉嚨上入頏顙,連目系,上額與督脈會于巔。支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又支從肝別貫膈上 注肺又接肺脈也。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源于網絡,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