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針灸,我特意找來了我們北京中醫藥大學15針五專業的五位同學(包括我)的經絡腧穴學筆記,秉持“勤求博采”的治學態度,力求將劉清國教授的講課實錄呈現給大家,供大家學習交流,讓更多的人從中有所啟發。
在此特別感謝王景弘、黃家偉、唐春梅、徐才欽四位同學的大力資磁,看了他們的筆記之后我受益匪淺,現在馬上分享給大家:
奇針論校注
劉
清
國
教
授
針
灸
經
驗
減肥的耳針療法:
(劉清國教授提供)
第1組:耳穴“神門、口、胃”;
第2組:耳穴“內分泌、食道,大腸”;
(這些穴位大家可以在耳穴圖上找到)
三天扎一次,第1組和第2組耳穴交替扎,必須使用嵌針或毫針,貼耳豆是無效的,也就是說,想減肥,不疼是不行的。
伴月經不調者:加耳穴“肝、腎”;
食欲亢進者:加耳穴“膽”;
肺經病
1.本臟病變:咳嗽、胸悶、氣喘。
2.相聯系的器官病變:鼻,皮,大腸。
3.相聯系的組織病變:大指,次指,經脈所過處。
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內聯胃、氣管、喉嚨。
喘喝者,或病于肺系,或由乎心衰。
據天朝王景弘本(以下簡稱王本)記載:有病人喘喝重癥(慢性?。┰?strong>化膿灸肺俞加膏肓。
常用腧穴
中府
肺的募穴,
肺之精氣結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募穴,
臟腑之氣募集與前。
王本載:實證多用募穴。
唐春梅本(以下簡稱唐本)載:肺的募穴,偏瀉偏實證。肺病無論寒熱虛實皆可用中府。多用灸罐。
黃家偉本(以下簡稱黃本)載:微向下取,易拔罐。梅花針扣刺。俞偏補,募偏瀉。
注意:中府是肺的募穴,不是肺經的募穴。
可單用,可俞募配穴,治療肺胸疾?。嚎人詺獯赝吹?。
三伏貼
常用穴位貼敷(三伏貼):
膏肓,肺俞,中府,定喘。
配穴:
有寒證配風門;
有熱證配曲池;
痰重者配豐隆;
食欲差配足三里;
(三年一療程)
配方:甘遂,大戟,元胡,細辛,白芥子,白附子。
透皮劑:薄荷腦或冰片,樟腦。細末過60目至80目的篩子,以姜汁和成膏狀貼敷于穴位。
云門
輔助穴
位于喙突內緣。
黃本載:可治療肩背痛,“以前治后”故也。多用灸罐。
尺澤
合穴
本經子穴,善瀉熱邪。
①善瀉肺經熱或肺臟熱。治療咳喘、咳血、咽喉腫痛(王本注:尤其適用于急性咽喉腫痛)、潮熱肺脹。
②解毒。三棱針點刺四彎穴(位于肘彎、腘彎的穴位。包括尺澤、曲澤、委中),常用于治療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霍亂。此外,也可點刺內陸倉出黑血,含一口醋防感染。
黃本載:急性吐瀉取尺澤的原因是:肺經與中焦存在生理病理聯系。
③肘臂攣痛。
孔最
郄穴
主治:
①咽喉腫痛,鼻衄,咯血,失音,熱病無汗;
②痔瘡出血。
黃本載:孔最治痔瘡出血,原因是肺經下絡大腸。
諸本皆云:對于孔最,不論虛實,皆用瀉法。
唐本載:郄穴常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陰經郄穴多治血證,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列缺
絡穴,
八脈交會穴通任脈
功效:
①疏風解表。
配合谷,治療外感,無論風寒風熱,毫針艾灸皆可。治療咳喘,咽腫。
②調養肝腎。
一方面可治療外周神經病變(口眼歪斜),外感中風面癱,頭痛,齒痛(配合谷),項強。
(唐本注:列缺不能治療中樞性的神經病變)
另一方面可治療老年抑郁、癡呆、頸椎病。(相當于間接疏風通絡,補益肝腎)
針刺注意:宜淺不宜深。
太淵
輸穴,原穴,
八會穴--脈會,帥字穴
主治:
①無脈癥:全身都摸不到脈,泛發型大動脈炎,屬自身免疫病。
②肺胃氣逆之呃逆。
王本載:太淵五行屬土,針刺太淵用補法。
魚際
滎穴
滎穴善瀉熱,善瀉本經之熱。
①肺經肺系熱證:咳喘,咳血。
②咽喉腫痛(用毫針瀉法,或者三棱針點刺)。
③小兒疳積(此為內熱,治以四縫穴配魚際),乳癰。
④掌中熱。
刺法:割治法,微微滲血,宜淺。
少商
井穴
功效:
①開竅啟閉:昏迷,癲狂癇,高熱。
黃本注:疼痛為特殊針感,非特需不用。橫出斜出皆瀉熱,唯有直上為醒神。(橫出,斜出,直上皆0.1寸)兩邊對稱均可取。
唐本注:醒腦開竅,刺甲根上方0.1寸。
②清利咽喉:咽腫,鼻衄,咳嗽。
③清疏肺衛:外感病。
④治療指腫麻木。
注意:淺刺0.1寸,點刺出血,對兒童快刺不留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