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聲明:此類方劑多為大毒之劑,擅自服用會致命,使用前請咨詢醫生。1.烏頭煎:《金匱要略》曰:'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如曾治一60歲男性患者,醫院就診懷疑是脈管炎,因為他雙足發冷,麻木對稱,足背動脈搏動良好,此以麻木為主癥,不伴疼痛,就是一個簡單的寒證,并沒有阻塞不通的現象我就開了兩付烏頭煎:川烏9克蜂蜜15克,囑其如一付后如病癥解除,則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結果頭一付后癥狀大減,兩付后就痊愈了。
2.一味白術酒:清.陳修園《時方歌括》云:'治傷濕身盡痛,即白術一兩,酒煎服。不能飲者以水代之。'按《神農本草經》云:'白術氣味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疽,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小腿痛癢得非常厲害,并有較多的小紅疹,已3年余,我曾給予祛風、利濕等數劑藥效不顯,后來我就用了這劑一味白術酒:白術八錢,半水半酒煎,煎后一次服下,一付藥后,癥狀就明顯減輕,連續服用半月后就痊愈了。這個方子就是用一味白術燥濕利濕,用酒引藥走表,入血分。此患者癥狀較重,故白術用到了八錢,一般白術用五錢。
3.桂枝附子湯:《傷寒論》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曾治一19歲的女性患者,當時患者因關節疼痛上樓都很困難,視其皮下結節較為嚴重,色發紅,診其脈并不洪大,詢其也不想喝水,膝關節有時發冷有時發熱,我當時就開了一劑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各三錢、炙甘草二錢、生姜三片、紅棗四枚。第三天見到其父,他說今天女兒腿上的紅疙瘩都沒有了,疼痛也不明顯了。后來又開了桂芍知母湯,囑服5、6劑,此例患者風濕性關節炎有皮下結節,認為是風濕結節,且紅結節一般是按熱證處理的,但前醫多用寒藥未效,而我用桂枝附子湯取效,可知此非熱證。
4.白術附子湯:《金匱要略》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白術二兩(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兩(炙)(3g),生姜一兩半(切)(4.5g),大棗六枚。痹證疼痛較劇者,可酌加制川烏、制草烏、白花蛇等以助搜風通絡,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濕邪偏盛者 酌加防已、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腫。
5.甘草附子湯:《金匱要略》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方是《金匱要略》治風寒濕痹的方子,也是我治療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湯、桂芍知母湯、和白術附子湯的療效好,應掌握寒痹的主證是:劇痛,關節不能屈伸。曾治療女患者當時30歲左右,關節劇痛。診見,關節腫大發亮,局部發熱,診其脈沉,小腿以下發涼,當時疼得很嚴重,就開了甘草附子湯;炙甘草、附子、白術、桂枝各三錢,囑其服兩劑,兩付藥后出現了奇效,關節腫消了,局部也不疼了。從此病例可知,我們不能因為關節局部發熱就不敢用熱藥。 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三方,均治風濕痹證兼陽虛者。桂枝附子湯是表陽虛,風寒濕痹,且風氣偏盛,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大啊,目的在于配合桂枝溫經助陽,祛風除濕;白術附子湯是表陽虛,濕邪滯留肌表,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小,目的是配合白術助陽,且重在祛肌表濕邪;甘草附子湯是表里陽氣俱虛,寒濕偏盛,用附子配合甘草重點在于緩急止痛,用桂枝,白術,附子溫經散寒除濕。
6.烏頭粥、烏頭蜜:《成方切用》云:'烏頭粥治痹在手足,風淫末疾,并治風寒濕麻木不仁。烏頭粥治四肢麻木下肢尤甚之證,效果很好。如脈管炎疼痛減輕,只剩下肢麻木,用此方治療效果很好;再如:治下焦虛寒型慢性前列腺炎,我亦常用此方,常用量為:川烏片9克、蜂蜜30克、粳米30克。烏頭蜜的用量是:川烏9克和蜂蜜30克。用治麻木、發冷、疼痛,麻木是主要的癥狀。
7.桂枝芍藥知母湯見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諸肢節痛疼,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方藥: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此方為桂枝湯化裁而來,加桂枝及生姜用量以祛水氣、降逆,去大棗之壅滿,加麻黃、防風之發散表風邪水氣,加知母以利水消肢腫,用白術、附子之除濕解痹,附子有強壯溫經、散寒止痛之用。全方治療風濕關節痛、肢體腫而氣沖嘔逆者。辨六經為少陰太陰陽明合病。
8.烏頭湯見于金匱要略: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烏頭湯方:治歷節疼痛,不可屈伸。麻黃 芍藥 黃芪各三兩,甘草三兩(炙) 川烏五枚(咀,以蜜汁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9.上中下通用痛風丸( 朱丹溪)姜南星、蒼術、炒黃柏各二兩,川芎一兩,白芷半兩,炒神曲一兩,桃仁半兩,威靈仙三錢,羌活三錢,防己半兩,桂枝三錢,紅花一錢半,草龍膽半錢組成。將這些藥研為細末,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6克,空心,白湯送下 。 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中除了南星、蒼術和黃柏三味主藥之外,其他的藥物搭配也比較奇妙。比如防己可以除濕行水;羌活與威靈仙配合使用可以祛百節之風;白芷能祛頭面之風。然而,痛風這種疾病往往涉及血分,時常痰瘀交阻,所以用上桃仁、川芎、紅花三味活血去瘀,使得痰去瘀行,膠結得以松解,這樣就能使疼痛得到緩解,病程得以縮短。 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中的桂枝與威靈仙和羌活三味藥又能起到溫經通絡的作用,意在流散寒濕、宣行通利。方中半錢龍膽草可以佐助黃柏瀉火。全方大多藥味攻伐,還需有尚后之處,恰好方中神曲能夠消中焦積氣,顧護胃氣。如此一來,全方就搭配的天衣無縫,對于痛風的治療也是恰到好處。
10.蠲痹湯(程鐘齡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