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需終身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的升高,但根據目前國內已知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單純降糖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進展。 我們通過多年對糖尿病的中醫機制研究,和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中醫是完全能夠根治糖尿病,并且能逆轉其并發癥的。 多年的臨床發現,糖尿病的中醫發病機制是極其復雜的,涉及到全身多個臟器系統。我們曾三次在養生堂節目里,對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做了深度的剖析。今天僅探討脾胃對糖尿病發病的影響,從一個層面揭示糖尿病的發病內在機制和規律。 理論依據(脾癉)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素問·奇病論》
王冰注釋:“癉,謂熱也。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氣上溢也。生因脾熱,故曰脾癉。”
我們臨床研究也發現:糖尿病的發病,與長期過食魚肉辛辣油膩飲食,造成中焦脾胃積熱壅堵,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尤其是青壯年的糖尿病患者,早中期的糖尿病病人,多有中焦脾胃積熱郁堵的脈癥,頗符合脾癉的特點。
臨床研究還發現脾癉的患者,不僅有中焦積熱郁堵,還常有脾氣虛。脾氣內虛,也是中焦結熱產生的必要因素。所以脾癉期的患者,常常是既有脾氣虧虛,又有中焦結熱郁堵的雙重特點。
辨證要點(脾癉)
脾氣虛:病程長,面色紅中帶黃,皮膚松弛,身體虛胖,腹部胖大;易疲乏無力,四肢沉重,下肢酸沉;小便泡沫多,大便易溏粘軟,陰囊潮濕,腳氣;舌胖大,苔膩;右關脈按之芤軟。
中焦結熱:血糖高,面色紅,唇紅;納旺易饑,口干渴,口臭,易口腔潰瘍;大便溏、臭、粘;怕熱多汗。心下壓痛,舌紅苔黃膩,右關脈滑。
兒童糖尿病初期表現:面紅潤,怕熱,易汗出,吃得多喝得多,形體偏胖,容易疲倦等。
脾癉病階段的飲食禁忌
1、飲食不宜過飽,不宜長期過食魚、肉、辛辣、油膩、酒等易生熱生濕的食物。
中醫認為
牛肉溫補脾胃,加重中焦積熱;
羊肉溫肝補肝,加重肝經郁熱;
雞肉補肝,易造成肝經郁堵;
豬肉補腎,易生濕生痰;
魚肉易生內熱;
辣椒、花椒、胡椒、生姜、大蒜、桂皮、大料等,辛辣溫香,易生內熱;
酒既助內熱,又助內濕。
所以已經患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易患人群,不宜多食這些食物,否則易加重內熱,升高血糖。
2、瓜果蔬菜菌類,多性偏涼,有一定的清內熱作用,多有保護血管內皮的作用,有益于糖尿病,宜多素少葷。
3、綠茶,雖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但性偏寒涼,不宜久用。長期飲用容易造成脾腎陽虛,不利于身體健康。
4、思慮多、壓力大,易郁滯肝膽氣機,不利于脾胃的運化,保持心情舒暢,也有利于血糖的穩定。
5、久坐久臥少動,易壅滯中焦氣機,糖尿病人宜多活動,讓氣血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