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份醫生的工作擺在你面前,你是選擇做
A 急診醫生
B 精神科醫生
C 兒科醫生
D 麻醉科醫生
答案毫無疑問,急診醫生是最少選擇的。
但在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下,兒科、精神科、麻醉科都屬于緊缺專業,報考這幾個專業的住培生都能獲得更多的補助。而急診不在這個緊缺專業里,這就有點尷尬了。
目前,流感高發,各大醫院急診室紛紛告急,晚上及周末高峰時段急診排隊候診時長達到7小時,很多急診室候診人數超過100人,醫生護士不但面臨診療壓力,還需要承受暴躁的候診患者的各種言語甚至肢體的暴力侵犯。
因為超負荷的患者流量,根本無法提供讓患者滿意舒適的醫療服務,整個急診室都是躁動的,火藥味很濃。
上海一位兄弟說,“領導讓我回去寫一個患者診治的過程,但我一天看了100多個患者,哪記得當時患者的情況,只能通過門診病歷回憶。”
患者男性,上腹痛來診,體查沒特殊,心電圖未見異常,抽血做相關心肌酶等檢查,后來患者拿到結果返回,接著處理的是另一個醫生,按照胃腸疾病對癥處理,患者回家后突發心臟驟停。
這位兄弟很郁悶和懊惱。
我說,你要學著面對這種醫療上的失望和挫敗。
在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里,有充足的時間問診和交流時間,醫生的思維可以保持一種專注和敏銳的狀態。然而在忙碌的急診室,你的腦子是多線程的,你的工作一會在院外急救車,一會在搶救監護室,一會在門診,多個病案同時在腦子里運行,這時醫療風險就會時刻存在,一定會有某些時刻,埋下地雷。
越是流感爆發,發熱患者越是聚集大醫院急診室,這完全超出了急診室服務能力,部分隱匿的危重癥非流感患者在候診數小時后突然倒地,醫生才從流感患者的包圍圈里鉆出來去處理這個重癥患者。
這類情況正在頻繁發生,嚴重危及急危重癥的急診救治質量。
如果這類患者死亡,應該算是死于“流感”。
“流感”傷害的不單是急診危重癥患者。
“流感”還給急診醫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心理和軀體傷害。
一上班,就面對烏壓壓的候診人群,真的是戰場,你需要與疾病作戰,還有時承受患者和家屬的怒火。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急診醫生不愿意上班,對上班產生恐懼。
前兩天,郴州一家醫院,一位47歲急診醫生,白天忙了一天,下班后出現腹痛惡心嘔吐,回到醫院就診的時候,沒說幾句話,突發倒地心臟驟停,好在戰友給力,心肺復蘇成功,診斷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診的同事,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而自己幸運的沒有成為“前同事”,令人唏噓。
流感屬于疫情。
疫情應對需要一個醫療系統共同應對。
作為一個24小時提供危重病急救服務的急診室,不應該獨自面對流感疫情爆發,這不是急診室的功能,也不是急診室單體能對付的。
懶政體系下,讓急診醫生一年一年背下疫情的重擔,醫生的職業倦怠感越來越明顯,后果只能是:醫生累趴下或者醫生跑了,也沒有新的醫生再愿意來。
急診醫生是稀有瀕危物種,呼吁大家要保護。
如果你是患者,要理解急診醫生的忙碌和勞累,別罵他們;
如果你是醫院管理者,增派一些醫生,打開24小時發熱門診來應對疫情,把急診醫生留給危重病患者。
如果你是本文讀者,請轉發支持呼吁,因為急診室是每個人最后的救命港灣。
關注夜鷹,學習更多救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