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盛浮陽
盧明月
對于“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這段話很多注家,都注為“陰氣偏勝或陽氣偏勝”。但是陽氣偏盛如何會引起四逆之證?直到聽曹老師講解,提出“浮陽”,繼而引出“陰盛格陽”的概念,才想通其中的道理。
“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陰氣者營氣也,陰在內,為陽之守。陽氣者衛氣也,陽在外,為陰之使。凡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寒邪直中于三陰,都可以使陰爭于內,此階段的患者,大都因誤用濫用寒涼藥物的,以及過食冷飲、水果等冷物的,而致陰寒之邪爭于內,寒邪同時易傷陽氣,從而致微弱的陽氣浮越于外。
魄汗,即“肺藏魄”,肺在外與皮毛相合,而汗液又由皮表透發,故浮陽之氣,上擾于肺,則熏蒸肺之陰液從汗孔而出。
“清陽出上竅”,故在臨床中這類患者癥狀多為頭面五官諸疾,以口舌生瘡、唇口紅腫,牙痛齒浮、虛火喉痹、眩暈、咽燥,自覺面部陣陣烘熱、身體陣陣發熱伴汗液熏蒸而出。
“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四肢者,諸陽之本。此時四肢逆冷是因體內陰寒之邪,或傳于此,或直中于此。
至太陰,則為太陰脾虛,寒邪不化,清氣下陷,而自利不渴。當太陰下利嚴重到一定程度,傳于少陰,成為腎陽虛的少陰下利,就可用四逆湯來治療了。而太陰下利相較于少陰下利病勢較輕,用“四逆輩”,此時要根據病情的變化,選用溫脾或脾腎雙溫的方藥,既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傳于厥陰時,有兩個發展方向,若重陰必陽,物極必反,則陽氣來復,利止厥回,而有一份生機。如若下利仍不止,而見發熱,則為陰寒盛極,逼陽外越的格陽之證,此時陽氣浮越而不斂。
熏于肺而成上喘下瀉的癥候。臨床表現為陰寒過盛于內,反而外見浮熱、面紅如妝,口渴、手足躁動不安、脈洪大等假熱癥狀。病人身雖熱,卻反而喜蓋衣被;口雖渴而飲水不多,或漱水而不欲飲;手足躁動,但神態清楚;脈雖洪大,但按之無力的真寒假熱,陰盛格陽的危重癥候。
胃脘之陽
張雅惠
陰陽別論里面闡述內容廣泛,在這篇中我領略了胃脘之陽的重要性,各藏失去胃脘之陽的的真藏脈,凡見真藏脈者,死不治。
藏要滿,不可實;腑要實不能滿。這個滿當數陽氣之滿,也可以說胃脘之陽不斷供應滋潤之充滿。當藏有實了,被邪實所占有了,胃脘之陽無法輸入,則現真臟之脈。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在我的理解中,中焦脾土為人身之根本, 五臟之供應,治病不可壞其根,伐其本,所以治病須守好中土。有充足的糧草作為內應,可攻可守。有正氣之胃脘之陽固護,沒有不好的道理。
實者,瀉之。一藏配一腑。腑,輔助也。宣泄臟實的通道也。
這一篇學完了,還是有一點蒙,不能夠完全理解和消化。陰陽本為一氣;一氣又分陰陽。按陽氣多少分:太陽為最多的陽,主開,為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陽明為二陽,主合,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少陽為一陽,主樞,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
按陰氣多少分:太陰為最多的陰,主開,是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二陰,少陰經,主樞,是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一陰,厥陰經,主合,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
老祖宗為什么要這樣分,我暫時還不清楚,沒有融會貫通,有待日后慢慢學之感悟。
讀陰陽別論之隨想
龔斌
陰陽別論是什么意思呢?陰陽是萬事萬物的陰陽,別就是辨別,辨證的意思,古人認為,對萬事萬物都要進行辯證,分清陰陽的屬性。
陰陽別論體現的第一個學術思想:辨明陰陽屬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八綱辨證中,明辨陰陽是辨證論治的總綱,陰就是里,寒,虛。陽就是表,熱,實。只要陰陽辨證準確,那么就能夠把握病機,從而更好的提高療效,正所謂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陰陽別論體現的第二個學術思想:明確脈象陰陽辨證方法。在望,聞,問,切四診中,切脈是重要的環節之一,脈位有寸,關,尺,有三部,九侯,有沉,中,沉,依據李時珍的瀕湖脈學,脈象有20多種。常見的脈象是浮,沉,遲,數,弦,洪,細等。
陰陽別論體現的第三個學術思想:明確了三陰三陽病的主要癥狀。三陽是太陽,陽明,少陽,三陰是太陰,少陰,厥陰。其中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之為病,是胃家實,少陽之為病,是口苦,咽干,目眩。
陰陽別人體現的第四個學術思想:明確五臟疾病的傳變規律。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聯系六腑,及四肢百穴。五臟之間有著生克制化的關系,某一臟有病,可以預見病勢將向另一臟發展,正所謂知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謹熟四時四經臟腑相應,
知病孰生孰死定海神針。
張行武
四經應四時:天有四時,春夏秋冬;地有四方,東南西北;人有四臟,肝心肺腎,又應四經;都是相互對應的。四時平人之脈象也不相同: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
十二從應十二月,應十二脈:十二從即是與十二月相應的十二經脈,每個月的經脈運行都不相同,就像子午流注(每天的每個時辰經脈運行盛衰都各不相同)。曹老師說:冬至一陽生,冬天冬月冬至時人體陽氣最少只有一分陽,九分陰,到臘月人體陽氣開始增多有兩分陽,八分陰,到來年正月人體陽氣增多到三分,陰氣七分。所以春天叫“三陽開泰”,每年春節人們貼對聯橫批寫的“三陽開泰”。
以陰陽學說來辨別脈象,診斷、推斷預后: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脈有陰陽,能了解什么是陽脈,就知道什么是陰脈,能了解什么是陰脈,就知道什么是陽脈。)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必敗,敗者必死也”(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臟脈。真臟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征,敗象若見,就可斷定必死。)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陽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傍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后的寸口。一般正常情況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臟脈,就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和陽脈,就不致于疑惑而眾議紛紜了。)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死不治”(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言之隱,如果是女子則會月經不調,甚至閉經。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土不生金,就不可治療了。)
“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陰之所生,和本曰和……經氣乃絕。”(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盛于內,陽氣擾亂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上熏于肺,發生喘鳴。陰之所以能生化,由于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如果以剛克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也隨之消亡。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濕偏勝,亦為剛柔不和,經脈氣血亦致敗絕。)
通過辨脈,特別是見到真臟脈,可以推斷疾病的傳變和什么時候死:
如“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屬于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于生陽的病,不過四天就會痊愈。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陰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癥。)
曹老師說,中醫太奇妙了,中醫對疾病的診斷和預后是西醫所不能及的,很多西醫棘手的疑難雜癥,用中醫來診治是得心應手、易如反掌的,正所謂“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陰陽之道
汪偉
自古以來,生死之道,一直就被人在研究,我們將生列為“陽”,死列為“陰”,那么這生死之道,便也是探索陰陽之道了。
我認為,這世間萬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萬事萬物都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只是萬物運行的規律各不相同,造就復雜多變的世界。古代醫家,將臟腑分為陰陽,五臟為陽,六腑為陰,總結出不同臟腑所患疾病,它導致的死亡。又將人體的經絡劃分為十二經,對應的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分為三陽和三陰。每條經絡有它自己的徇行途徑,古人們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總結出不同經脈所患疾病的病癥。臨床上,我們往往會忽略陰陽的變化對于人體病理的變化,例如:病危的病人,有時候我們常會說,回光返照一詞,卻不知道為啥會回光返照,其實從陰陽的變化角度來講的,就是原本相互依存的陰陽,逐漸的隔離了,造成了陽氣浮于表面,所以病危的病人會突然面色紅潤,食欲大振,但又往往夜晚大汗淋漓,造成大量的陰液流失,這就是典型的陰陽隔絕現象,一旦陰陽離絕,說明這個人也就離死亡不遠了....讀了黃帝內經·陰陽別論這篇文章,其實這就是古人對陰陽變化的總結,是從陰陽的角度看待疾病的發生。
古代帝皇一直都在尋求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術,妄想千秋萬歲,孰不知,真正的年年益壽,在于自己對于自身陰陽平衡的調控。
陽加于陰謂之汗
徐樂文
“陽加于陰謂之汗”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有從陰津與陽氣的關系來解釋的,“陽”是指人體的陽氣,“陰”是指臟腑的陰液,“陽加于陰”說明地是通過陽氣地鼓動,蒸化臟腑的陰液使之外泄的過程,所以“謂之汗”。
然而通過聯系上下文不難發現,這里并不是簡單地論述陰陽來說明人體的一種生理或病理現象。上文“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是說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是懷孕了;陰陽脈具虛而患痢疾的,是絕癥。下文“陰虛陽搏謂之崩”是說陰脈虛而陽脈搏擊,是婦人的血崩。所以此處用脈候來解釋較為妥當。著名醫家張介賓的說法是:屬陽的脈體出現在屬陰的脈位上。就會出現主陽迫陰津外出的汗癥。再具體舉例而言,“陽加于陰”可為形容脈象來盛去衰的狀態,這是屬于“洪脈”。
此處的“陽”與“陰”可用脈的搏動來相比較而區分,前文有論“去者為陰,至者為陽”。把這幾處聯系在一起,就比較好理解了。
最后,“陽加于陰謂之汗”可從陰津與陽氣的關系、脈候等來闡述,我們要結合生活實際、前后文來辯證地看待,這樣才會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