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 談 懸 鐘
裴興虹1△,趙建新2*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北京100029;2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科,北京100029)
懸鐘,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古今醫家對于該穴的認識、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眾多說法,尤其在該穴的具體定位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爭議。臨床針灸治療過程中,療效的好壞,除了與辨證、選穴、手法等方面有關,腧穴的準確定位亦起到較大的作用,取穴的準確亦為臨床針灸大夫的基本功。為深入認識懸鐘穴,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就其較有爭議的定位、別稱及臨床應用進行探討,為臨床教學及應用提供參考。
1 定位之爭議
懸鐘,足少陽膽經腧穴,近代醫書對懸鐘的具體定位存在著較大的爭議。高等中醫學院教材中不同的版本就有不同說法:如石學敏《針灸推拿學》[1]懸鐘定位在足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緣;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的《針灸學》[2]懸鐘定位在足外踝上三寸,腓骨后緣;現今的國際標準[3]認為懸鐘在小腿外側,足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對于以上的分歧,筆者進行了相關的文獻查閱,具體討論分析如下。
1.1 取穴方法——動者脈中
懸鐘一穴首見于《針灸甲乙經》,書中記載:“懸鐘,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后世對懸鐘的描述多與此類似,如《千金方》“懸鐘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太平圣惠方》“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黃帝明堂灸經·正人形第十》“主臟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針灸資生經》“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由此可見,懸鐘一穴在古代醫籍中的位置描述主要為“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動者中”“動脈中”;“足三陽絡”,取穴方法“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
李鼎主編的《針灸甲乙經理論與實踐》[4]中提到“動者脈中”指脛前動脈,“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指用手重按則足背動脈不跳動。《針灸甲乙經校 釋》[5]《針灸大成校釋》[6]等均認為“動者脈中”“陽明脈”為脛前動脈和足背動脈,故而懸鐘的取穴方法為足外踝上三寸,脛前動脈搏動處,重按則足背動脈跳動減弱。
1.2 解剖定位
從解剖位置看,《局部解剖學》[7]中“脛前動脈于腘肌下緣由腘動脈分出后即向前穿骨間膜進入小腿前骨筋膜鞘,緊貼骨間膜前面伴腓深神經下行,上1/3段位于脛骨前肌和趾長伸肌之間,下2/3段位于脛骨前肌和拇長伸肌之間,主干下行至伸肌上支持帶下緣處移行為足背動脈”。由此可見脛前動脈和足背動脈同屬一支,與《針灸甲乙經》中提到的懸鐘的位置吻合,而且都走行于骨間膜,也就是腓骨前緣處,這進一步說明懸鐘位于腓骨前緣。此外,脛前動脈的走行較為明確,變異較少,臨床上很少出現缺如的情況,偶爾向外側偏離,或可被脛后動脈或腓動脈發出的穿支代替[8]。如洪勇平等[9]報道的1例脛前動脈下段缺如案,脛前動脈被脛后動脈替代等有部分文獻報道[10-13]。多數情況下脛前動脈走行于腓骨前緣。
此外,脛前動脈在體表的投影線在小腿的前面,從脛骨粗隆與腓骨小頭連線的中點至內外踝連線的中點之間作一條連線,此即為脛前動脈的體表投影[14]。這再次說明懸鐘的體表位置近腓骨前緣。
1.3 經脈循行
《靈樞·經脈》載:“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外輔骨即腓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注:“輔骨,謂輔佐骨之骨,在胻之外。”指腓骨在脛骨之外,故稱外輔骨。可見,膽經在小腿部的循行位于腓骨之前,直下行于外踝之前,并沒有繞行于腓骨之后再下行,而懸鐘穴為膽經的穴位,也應在膽經的循行路線上,故也應位于腓骨前緣。
若懸鐘的位置在腓骨后緣,其部位較為靠近足太陽膀胱經的分布。《針灸甲乙經》中提到跗陽穴的位置“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后,筋骨間”,其中“筋骨間”指腓骨與跟腱之間[5]。如此,跗陽穴與懸鐘的位置則難以區分。
1.4 臨床實踐
石健華[15]在臨床上通過按壓、針感放射途徑、治病療效三方面對比“前絕骨”(腓骨前緣)和“后絕骨”(腓骨后緣),也認為懸鐘位置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緣較為合理。周建偉[16]在臨床患者身上對比“前懸鐘”(腓骨前緣)和“后懸鐘”(腓骨后緣)的針感傳導效果亦發現“前懸鐘”與足少陽經關系比“后懸鐘”更為密切,“后懸鐘”與足太陽經關系較為密切。筆者以問卷的形式隨機調查了76位臨床針灸大夫選取懸鐘穴的位置,發現有54位(71.05%)臨床大夫的取穴定位為足外踝上3寸,近腓骨前緣。
2 別名之爭議
中醫學術界普遍認為懸鐘亦名絕骨,乃八會穴之髓會,然部分醫家對此說法有所質疑。如王冰注“針絕骨出血,立已”提出此為“陽輔穴”[17];《難經》丁德用注“髓會絕骨,是骨名也;其穴在外踝上四寸,陽輔穴是也”提出絕骨非為懸鐘的別名;滑壽《難經本義》、熊慶笏《扁鵲脈書難經》都提出絕骨為陽輔穴;近代醫家如李志道教授[18]也認為懸鐘穴并非絕骨,也非髓會,髓會絕骨之絕骨當為陽輔穴。
懸鐘,一名絕骨,此種說法首見于《千金方》。在此書之后才逐漸將絕骨作為懸鐘的別名,如《針灸大成》《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等主要針灸書籍大多認為絕骨是懸鐘穴的別名。而《千金方》之前的醫書都未提及懸鐘與絕骨的關系。絕骨一詞首見于《素問·刺瘧》“?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針,針絕骨出血,立已。”而在《黃帝內經》及《針灸甲乙經》中都有提及陽輔與絕骨的關系。《靈樞·本輸》中“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火”,《針灸甲乙經》中“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由此可見陽輔穴靠近絕骨端,若說絕骨為陽輔的別名似乎更為合適。
“髓會絕骨”的說法首見于《難經·四十五難》,提出絕骨能治髓病。若認為絕骨為懸鐘的別名,那懸鐘也應能治髓病,對比權威性較高的《針灸甲乙經》中懸鐘和陽輔的主治作用即能說明問題。懸鐘“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懸鐘主之”“小兒腹滿,不能食飲,懸鐘主之”,其中并未提及懸鐘與髓病有關;陽輔“腰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諸節痛,上下無常,寒熱,陽輔主之”“寒熱酸痛,四肢不舉,腋下腫,馬刀瘺,喉痹,髀膝脛骨搖,酸痹不仁,陽輔主之。”從主治功能上,進一步肯定了陽輔與絕骨的關系較為密切,而絕骨則非為懸鐘的別名。“髓會絕骨”究竟是否為陽輔穴以功效而得的別名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3 臨床應用
懸鐘穴在臨床上的應用有著其特殊性及廣泛性。從懸鐘穴這一命名可以一窺:一是與其位置相關,循人體兩側向下垂行,未及于足處為此穴,與小兒掛腳鈴處相當[19];二是其功效與運動系下肢疾病有關,且也兼治上焦疾病[20],如胸脅脹滿、脅肋疼痛等。《針灸甲乙經》中記載其功效為“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懸鐘主之”“小兒腹滿,不能食飲,懸鐘主之”。隨著研究的深入,懸鐘穴的功效主治已不再局限于《針灸甲乙經》上的描述,以下選取了較為有代表性的疾病進行小結。
3.1 落枕
懸鐘為治療落枕的經驗穴,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李偉[21]對40例落枕患者施以針刺治療,以患側懸鐘穴為主,若不見效改用健側懸鐘穴,結果發現治療1次痊愈30例,治療2次痊愈7例,治療第3次改為針刺健側痊愈3例,有效率為100%。黃順貴[22]、李凱[23]在臨床上使用懸鐘穴治療落枕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3.2 中風
以懸鐘穴為主針灸治療中風多有報道。李慶等[24]通過研究針刺足三里、懸鐘對缺血性中風患者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響發現,針刺足三里、懸鐘能促進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康復,直觀地證明了該療法的有效性。常靜玲等[25]以1例左側顳、頂、枕交界區損傷的腦卒中后失語患者為研究對象,選用電針刺激通里、懸鐘組穴進行治療,發現治療后患者復述動詞、聽動詞理解和閱讀動詞文字理解亞項有顯著的進步,尤其是閱讀動詞文字理解在整體語言亞項里的分值最高,動詞的恢復明顯好于名詞。電針通里、懸鐘組穴出現了雙側顳葉的激活,左側激活腦區較右側多;且電針左側目標穴位減去左側假針的結果依然顯示有左側顳葉的激活,說明針刺通里、懸鐘對卒中后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顧紅衛等[26]發現針刺足三里、懸鐘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血管舒縮反應能力、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大腦半球側支循 環代償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并能促進神經功能的 恢復。
3.3 腰腿痛
《素問·刺腰痛論》:“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少陽”“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懸鐘穴為治療腰腿痛的效穴。羅萬東等[27]以后溪配懸鐘穴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隨機對照研究,肯定了針刺后溪、懸鐘穴對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方永華[28]以電針承扶與懸鐘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
4 小結
概括而言,從古代文獻、解剖位置、經脈循行和臨床實踐幾方面來看,筆者認為懸鐘的定位以體表標志定位為準——足外踝上3寸,近腓骨前緣,操作時輔以足外踝上3寸,脛前動脈搏動處,重按則足背動脈跳動減弱,此種取穴方法驗證其準確性。且懸鐘穴非為髓會、絕骨,而絕骨是陽輔穴以功效而得的別名這一觀點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懸鐘單穴或與其他穴位配伍在臨床應用較廣,有著確切的療效,但涉及其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則較少,有待深入研究。(選自《中國針灸》雜志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