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往霜來,丹染東山。
凉秋清晨,東山高崗上,露氣寒冷,已經(jīng)凝結。松柏仍青翠,黃櫨似赤靄,秋草失綠滋,寒花發(fā)黃采。
蕭瑟之氣,宜收宜斂,而松柏之下,枯草之中,綠葉成叢,黃花吐蕊。所謂“煙含細葉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黃。”(唐李山甫)
菊于寒冷時節(jié)開放,故有寒花、寒英、寒卉、霜蕊、霜英之稱。
菊開冷秋,氣稟寒涼,此菊處山野,霜厚露華濃,為菊中最凉者。
霜草已枯蟲思急,黃花蕊中尋春意。
“哎,秋后的螞蚱。”
細看花朵,有黃有紅。隊長:“先黃后紅。古之野菊,今細分為野菊、委陵菊、葉苞菊之類。其氣味相似,此為葉苞菊,嘗嘗菊花?”“啊,真苦真辛!其氣雄烈。”“其葉苦味稍減。”“根稍苦而澀。”
隊長:“野菊花,又名苦薏。薏乃蓮子之心,野菊味苦似之,故有此名。”
陳藏器:“花如菊,莖似馬蘭,生澤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語曰苦如薏是也。”李時珍:“苦薏處處原野極多,與菊無異,但葉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巢狀,氣味苦辛慘烈。”
根葉莖花均可入藥。
陳藏器:“苦薏,味苦破血。婦人腹內宿血,食之。又調中止瀉。”李時珍:“治癰腫疔毒,瘰疬眼瘜。”
野菊氣稟寒涼,花蔫即發(fā)冬苗,是為寒草,其味大苦,故清熱解毒,治癰腫疔毒,瘰疬眼瘜。其花色黃,而紅色內蘊,色紅入血,氣辛可散,故破血,治婦人腹內宿血。
《靈樞·癰疽》:“寒邪客于經(jīng)絡之中則血冱,血冱則不通,不通則衛(wèi)氣歸之,不得復返,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癰腫疔瘡之疾,先因血瘀,后熱盛肉腐為膿,野菊入血,辛散活血,又苦寒清熱,故后世作癰腫疔瘡要藥。
徐大椿:“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自可得之。”
野菊之用,取其辛烈之氣、苦味、黃紅之色,取其所生之時,取其所成之地。
(以下圖片為野菊)
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為菊科菊屬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直立或鋪散,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
中部莖葉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鋸齒。頭狀花序直徑1.5-2.5厘米,多數(shù)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松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shù)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舌狀花黃色,舌片長10-13毫米。瘦果長1.5-1.8毫米。花期6-11月。
廣布華東、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生于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濱海鹽漬地、田邊路旁。印度、日本、朝鮮、前蘇聯(lián)也有分布。
(以下圖片為委陵菊)
中藥野菊花為菊科植物野菊的頭狀花序。秋、冬二季花初開放時采摘,曬干,或蒸后曬干。中藥野菊為菊科植物野菊的全草及根,夏、秋季采收,曬干。(今天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