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每日一味藥# 桃仁,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干燥成熟種子。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和核殼,取出種子,曬干。全國各地普遍栽培。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經閉痛經,瘕瘕痞塊,肺癰腸癰,跌撲損傷,腸燥便秘,咳嗽氣喘。
【性味】苦甘,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甘辛,平,無毒。
【歸經】入心、肝、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大腸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功能主治】
破血行瘀,潤燥滑腸。治經閉,癥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①《本經》:主瘀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
②《別錄》: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癥瘕,通脈,止痛。
③孟詵:殺三蟲,止心痛。
④《醫學啟源》:治大便血結。
⑤李杲:治熱入血室,腹中滯血,皮膚血熱燥癢,皮膚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綱目》:主血滯風痹,骨蒸,肝瘧寒熱,產后血病。
⑧《現代實用中藥》:治高血壓及慢性盲腸炎,婦人子宮血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①《醫學入門》:血燥虛者慎之。
②《綱目》:香附為之使。
③《本草經疏》:凡經閉不通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瘀滯;產后腹痛由于血虛,而不由于留血結塊;大便不通由于津液不足,而不由于血燥秘結,法并忌之。
【相關配伍】
①治婦人室女,血閉不通,五心煩熱:桃仁(焙)、紅花、當歸(洗焙)、杜牛膝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桃仁散)
②治產后腹痛,干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下瘀血湯)
③治產后血閉: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塊。水煎服之。(《唐瑤經驗方》)
④治產后惡露不凈,脈弦滯澀者:桃仁三錢,當歸三錢,赤芍、桂心各錢半,沙糖三錢(炒炭)。水煎,去渣溫服。(《醫略六書》桃仁煎)
⑤治血癥,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上五味為末,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
⑥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炙)二兩,芒硝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傷寒論》桃核承氣湯)
【相關論述】
①《綱目》: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用,或麥麩同炒,或燒存性,各隨本方。
②《本草經疏》:夫血者陰也;有形者也,周流夫一身者也,一有凝滯則為癥瘕,瘀血血閉,或婦人月水不通,或擊撲損傷積血,及心下宿血堅痛,皆從足厥陰受病,以其為藏血之臟也。桃核仁苦能泄滯,辛能散結,甘溫通行而緩肝,故主如上等證也。心下宿血去則氣自下,咳逆自止。味苦而辛,故又能殺小蟲也。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無補,過用之,及用之不得其當,能使血下不止,損傷真陰。
③《藥品化義》:桃仁,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若連皮研碎多用,走肝經,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經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搗爛少用,入大腸,治血枯便閉,血燥便難,以其濡潤涼血和血,有開結通滯之力。
④《本經逢原》:桃仁,為血瘀血閉之專藥。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畢竟破血之功居多,觀《本經》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氣、抵當湯,皆取破血之用。又治熱入血室,瘀積癥瘕,經閉,瘧母,心腹痛,大腸秘結,亦取散肝經之血結。熬香治頹疝痛癢,《千金》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