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查老在幾十年臨床中,對慢性腎炎的治療體會有如下幾點:
①水腫日久,通過大量利尿治療過程,傷陰損液,陰損及陽,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營衛失調,形成高度水腫長期不下(病案一)。若繼用利水治其標,可導致虛虛實實之弊,應采取扶正固本而收效。
②慢性腎炎始發于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邪氣侵凌,日久病深,損陽耗氣(正虛)。陽氣衰微,不能化濁,導致濕邪內阻,纏綿不去,進而傷陰損營,精氣被奪(尿改變明顯),由實轉虛,陽氣日衰,正不勝邪則反復發作,長期不愈。整個病變過程表現為虛證。治則:根據“虛者補之,損者益之”的原則,必須扶正,采取滋補肝腎、益氣固精之治法。
③治療慢性腎炎從補著手是重要一環。補能增強抗病能力,調動內臟生理功能,促進腎功向愈轉化。如果治其標,勢必應用利水逐水之峻劑,雖能取一時利尿腫消之效,但真氣大傷,病邪甚矣。往往導致癥狀反復加重,造成虛者更虛,實者更實之禍。扶正才能修復腎臟組織之損害,達到預期的效果(病案一、二)。
④蛋白尿的形成,主要病變在脾、腎。精氣來源于水谷,貯藏于腎。脾氣充足而司統攝,腎氣密固而能封藏,使精氣不致外泄。若脾氣虛不能統攝,腎氣虛封藏不周,則精脂下流,形成蛋白尿。治療應從脾、腎著手。本病日久,脾氣虧虛,不但精微不能化生,反而運化無力,水濕內聚;腎氣虛則氣化失調,水濕不利,導致尿少與水腫并見之正虛邪實證。
⑤九龍湯方劑來源于《六科證治準繩》,載于《中國醫學大辭典》(九龍丹的變方),原治斫喪太過,敗精失道,滑泄不禁。功能:補腎養心、滋陰制陽、健脾益氣、澀以固脫。
腎炎是現代醫學的診斷,《內經》稱為水,“三陰結,謂之水。”至元代朱丹溪將水腫病變過程概括為陰水及陽水,后世醫家以此論點為急、慢性腎炎論治的依據。查老認為不論陰水或陽水,順名思義,凡稱為水,必須有水,證候有腫。臨床常見的慢性腎炎往往長期不愈,外無浮腫,內無水濕,只能從尿檢查發現蛋白尿、紅細胞,謂之陰水。值得研究。
辨證是中醫的特點,不能統稱為水。慢性腎炎多由急性轉化而來,亦有一發現即為慢性者。本病臨床多見臟氣虛衰的證候,按虛損論治較為合適。病久體弱則為虛;虛久不復則為損。虛損是五臟諸虛不足證。前人早有定論,不再贅述。
有關治療,《金匱要略》有利水、發汗兩法。對于內聚水濕、外現浮腫的急性腎炎,可考慮斟酌施用。汗利太過,則有損陰傷陽之弊。李東垣提出勞倦內傷,著眼于溫補;朱丹溪倡導陰常不足,重在滋陰。兩者論點各有千秋,指導虛損證治可以借鑒。
蓋腎為水火之臟,水足則肝柔、火旺則脾健。腎病經久,精氣耗損,必然波及肝與脾。腎為陰陽之宅,從陰則寒、從陽則熱。寒化則傷陽,脾腎先虛;熱化則傷陰,肝腎必損。脾腎相關、肝腎同源,脾和腎內在功能有依賴關系,病理變化相互影響,臨床脾和腎的證候常相并出現,單純表現脾陽虛而腎氣不虛或腎陽虛而脾氣不虛的證候似較少見。因此脾和腎的證候不能截然分開,肝腎亦是如此。從臨床實際出發,慢性腎炎脾腎陽虛證固然多見,但肝腎陰虛證亦有之。若久病不愈、精氣被奪,最終可導致腎陰陽兩虛證。此為慢性腎炎病變規律。根據“藏居于內,形見于外”之理,查老辨證以外證“水腫”之有無作為論治依據。
證型有以下3種:
(一)脾腎陽虛證
“陽旺則氣化,而水即為精;陽衰則氣不化,而精即為水”(《景岳全書》),這段話扼要闡明了氣化與水邪的關系,切中病機。脾主運化,腎主氣化。腎陽衰微,陰盛于內,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利水,形成水腫。治療遵《難經》“陽氣不足,陰氣有余,當先補其陽而后補其陰”的原則。對病久水腫明顯者,采取益火之源之法,非大劑溫補不為功。常以真武湯與參芪為伍,助腎溫化,使脾陽得運,氣化水行而腫消,無不應驗。若脾陽虛衰,氣血乏源無腫者,治療遵《難經》“損其脾者,調其飲食”的原則,以香砂六君子湯、黃芪健中湯化裁,改善脾胃功能。脾土一旺,水有所制,且補氣不滯濕,益氣復正。總之,“水腫尿少從腎治,無腫虛衰益脾源”之法,每多見效。
脾腎兩虛,無論有水或無水,均有蛋白尿。中醫理論如何認識蛋白尿?查老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精氣來源于水谷,是脾所化生而藏于腎;脾氣充足而司運,發揮纜攝作用;腎氣密固而司化,方能封藏固本,精氣不致外泄。若脾氣虛,無力統攝,升降失調,則清濁相混;若腎氣虛,藏封不固,惻精微下泄,隨溲排出,均導致蛋白尿。
(二)肝腎陰虛證
多由腎炎遷延日久,反復發作,陽損及陰,陰邪羈留,濕郁化熱,津液不能輸布,水液壅滯三焦,氣機不宣,水道不利而形成水腫。治當養陰清熱、化濕利水,宗法豬苓湯加味,取其淡能滲濕、寒能勝熱,降火行水。
方義:二苓甘淡,滲脾肺之濕;澤瀉咸寒,泄腎經之濕,利而不傷陰;滑石甘淡而寒,通行上下表里之濕,泄熱不伐胃;阿膠補血養液,意在保存津液,恐過利傷陰也。常與當歸補血湯合用,滋陰養血、樸脾益氣,有益于蛋白尿的改善,佐白術健脾祛濕,益土以制水;配甘草泄火調中,陳皮行氣,使氣行而水行、濕熱下清,對肝腎陰虛水腫療效較好。若久病不復,真陰耗損,見腰痛、遺精、少神;水不涵木,虛陽上擾,見頭暈耳鳴(高血壓),小溲短赤,舌紅少津,一派肝腎虧損無腫者,治宜壯水之法,滋補肝腎、育陰潛陽。常以六味地黃丸、二至丸、大補陰丸聯合應用,可補真陰、益下元、壯筋骨、強腰膝,使水升火降、陽潛于下,眩暈可除。總之,治以“水腫濕熱宜清化、無腫陰虧益水源”之法,療效甚著。
肝腎兩虛,不論有腫或無腫,常表現特點為溲血(尿中有紅細胞)。血是水谷之精氣,循行于脈中,內充臟腑,外榮肌膚。若陰虛火動,熱傷營血、血不循經,滲溢陰絡則出血,于方劑中加旱蓮草、丹皮、連翹,小薊等清熱養陰之品,每多效驗。
(三)腎陰陽兩虛證
多由久病不愈,導致陰陽兩虛,表現不同程度的水腫、面色晦滯、頭暈神疲、手足心熱,并有形寒怕冷、大便溏津、尿少混濁有沫、脈多沉緩細而無力。治法當遵《難經》“損其腎者,益其精”之明訓。一方常以九龍丹(湯)加減,取其補而不膩,益腎補睥,攝精秘氣,對于治療慢性腎炎臨床驗證效果甚佳。方內枸杞、熟地、當歸滋陰養血,血足則腎不枯。芡實、金櫻子、蓮肉甘能益精、固腎補脾、澀以固脫;茯苓、甘草益脾以制水邪、交通心腎;山楂消散瘀滯,以消陰分之障。佐山藥補脾固腎、益脾陰,配補骨脂、懷牛膝暖丹田、強腰膝以助腎,促進腎功之恢復。一方常以濟生腎氣湯加減,適用于年老體弱者,使陰得陽補、陽蒸陰化、腎氣充盈,諸癥自消。
隨癥加減:蛋白尿加黃芪、老頭草扶正益氣利水;溲血者加黃柏、旱蓮草;脾不統血、腎不攝納者加狗脊、續斷;水腫明顯者加豬苓、茯苓、細辛以行水濕;下肢腫甚加桂枝、防己溫陽化濕;小溲短少加滑石、豬苓清熱利水滲濕;高血壓加杜仲、懷牛膝、益母草益腎強腰以降壓;齒齦出血加仙鶴草、茅根清熱止血以利尿;口干少津如麥冬、石斛養胃生津、滋陰除熱;常因感冒而誘發,可加金銀花、連翹、魚腥草、射干清熱解毒,以宣肺氣,控制感染,減少復發。
腎病綜合征是現代醫學的診斷,以高蛋白、高血壓、高血脂、血漿蛋白低為特征,屬中醫陰水、虛損之列。腎病日久不愈,脾腎陽氣虛衰:精微不化,陽不化氣,陰勝于內,濕聚而水停,治當溫補腎陽,以益脾氣,使陽蒸陰化,濕利腫消,則愈。
(本文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查玉明卷》中國中醫藥2001版p4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