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吳門醫派是中醫學一個重要學術流派,具有“吳中多名醫,吳醫多著述,溫病學說倡自吳醫”等顯著特征,有“吳中醫學甲天下”之說,在中醫學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溫病學說是吳門醫派的核心內涵,治療熱性病具有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尤其在診治急性傳染病、危重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同時吳門醫派對雜病等方面的診治亦頗具特點,運用“久病入絡”、“胃陰學說”等學說指導臨床,大大提高了臨床診療效果。
——————————————
蘇州作為我國一個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吳中”、“吳下”、“三吳”之稱,2500 多年的建城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吳文化底蘊。千百年來,蘇州地區名醫輩出,著述豐富,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和繁榮,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吳門醫派。
吳門醫派是中醫學一個重要學術流派,起源于元末明初,發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是吳中醫學的精華所在,在國內久負盛名,世稱“吳中醫學甲天下”。吳門醫派借以“吳中多名醫,吳醫多著述,溫病學說倡自吳醫”特征,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影響廣泛。縱觀中醫學發展史,學術流派層出不窮,但很少有流派像吳門醫派這樣,對社會和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茲就吳醫的歷史源流、吳門醫派的形成與特征以及如何傳承吳門醫派等內容作一概述。
1.吳醫的區域范圍
吳,最早為古國名,世稱吳國,亦稱句吳、勾吳。 《史記·吳世家》記載:太伯、仲雍“奔荊蠻,文身斷發”,“自號句吳”。吳國的鼎盛時期是春秋后期,作為當時的五霸之一,在公元前514 年,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筑起了闔閭大城(即蘇州古城的前身)。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吳國的勢力范圍擴大到了浙江北部、淮河以南,現在的江蘇省大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都成為吳國的領土。打敗了楚國后,吳國的勢力一度擴張到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于是對江西北部地區就有了“吳頭楚尾”之稱。
隨著朝代的更迭,“吳”作為國名早已不復存在,人們將當初吳國所轄的一些地區統稱為吳地?!稘h書·地理志》載:“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后漢書》記載此時吳郡轄 13 城。 三國時期建“東吳國”,上承東漢,廣義上吳地范圍大體與前朝相似,吳郡領 15縣。 隋唐以降,吳地的概念逐漸縮小。
唐貞觀年間,以蘇州為中心的吳地,是時稱江南東道(當時分天下為 15 道)的核心地區。 宋徽宗時期,蘇州升為平江府,領吳(吳縣)、長洲、昆山、常熟、吳江、嘉定等二縣四州。 據《明統一志·蘇州府》,明初改蘇州府直隸南京,領一州七縣,即在宋時的基礎上加崇明和太倉州。清朝時吳地略有變化,但均接近于現在蘇州地區的范圍。
作為地名,吳地歷史上有吳、吳縣、吳門、吳郡、平江府、吳中、吳下、三吳等等稱謂。如果用地域的概念來統領,由吳地而吳醫,凡是發生在吳地地區的醫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吳醫。一般認為吳醫的區域范圍是明清時期以吳縣為中心的蘇州府所領州縣,與現在的蘇州地區大致相仿。
2.吳中醫學概述
吳中醫學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葛洪《神仙傳》記載,周代吳人沈羲,學道于蜀中,煉丹制丸,給人治病常有奇效。 這是關于吳中醫家的最早記載,也是江蘇醫家的最早記載[1]。 還有漢代的赤松子、負局先生,南北朝的顧歡等,身兼道家背景,卻懂得醫學,施濟百姓,消災治病,這也是中醫學早期的特點之一。
由南北朝至唐朝,吳中醫學逐漸發展,出現了能夠運用中醫理論來指導治療疾病的醫家,也開始了對外的交流。南北朝梁天嘉二年,蘇州有僧人知聰,精通醫術,他攜《內外典》、《本草經脈經》、《明堂圖》等 164 卷醫書赴日。 先在朝鮮停留一年余,傳授醫學,后再去日本傳授中醫及針灸技術。 知聰后輩繼承祖業,被日本天皇賜以“和藥使主”稱號,子孫世襲職位,成為日本最有影響的世醫[2]。
蘇州的第一位御醫就出現在唐朝。 據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記載,唐開元年間,有醫者紀朋,蘇州人,精于望診,觀人顏色,不待診視六脈,便知疾病深淺。 他的學生周廣,盡得老師所授,唐玄宗特召周廣為御醫,在宮中治病,屢獲奇效。 這是蘇州歷史上第一位御醫。
宋室南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隨之南移,從中國的北方和中原地帶遷徙來了大批官宦和知識分子,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是精通醫學的,有的還是職業醫生,如宋醫官沈良惠由汴(今河南開封)遷吳,高宗賜書“良惠”二字,吳人遂以良惠稱之,自宋入元至明,沈氏代有名醫,有的則家中自辦藥局。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江南一帶帶來了不少新的醫學知識,促進了吳中醫學的發展。 在南宋,蘇州先后出現了醫院和藥局,也出現了內科、外科、針灸科、兒科等??漆t家。現保存在蘇州碑刻博物館內的宋代石刻《平江圖》,在圖的東南隅上鏤刻著“醫院”二字。 據考證,這所醫院創建于宋嘉定年間,后來變成了專治囚犯的“安養院”。這是蘇州歷史上最早的醫院,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實物可考,并且定名為“醫院”的最早一所醫院。醫院、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建立,能夠將醫藥人員組織起來,收治病人,尤其是遇上瘟疫流行,它的優越性就愈加顯現無疑,這對吳中醫學的發展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因此,宋元時期,吳中醫學以儒醫、世醫為特征,出現了葛氏、韓氏、錢氏等享有盛譽的世醫之家,也有了“言醫者莫盛于中吳”之說。
明清兩代,吳中名醫輩出,著述洋洋,是吳中醫學的鼎盛時期, 吳中醫學開始走到了行業的前列。明初長洲人盛寅,少年時從王仲光學醫,盡得其傳,大有醫名。明成祖召其診病,療效甚佳,授太醫院御醫。明仁宗時,掌管太醫院事。著《六經辨證》《醫經秘旨》《脈藥玄微》。弟盛宏,子盛侯,侄盛倫,孫盛愷、盛曠,俱以醫術聞名。 繆仲淳不僅在藥物學上有極高成就,在臨床各科上都有所造詣,著有《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神農本草經疏》等書。薛己,私淑李東垣,內外婦幼 ,本草之學,無所不通。他先精瘍科,后以內科得名,明正德年間被選為御醫,開溫補派之先河。 隨著溫病學說的形成,清朝更是吳中醫學的極盛期,涌現了葉天士、薛生白、周揚俊、張璐玉、徐靈胎、尤在涇、曹滄洲等一大批醫學大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醫家類》指出:“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 ”一個醫學流派的形成,既要有對經典學術的傳承和發揚,又要有新的學術創新和流傳, 臨床的技能必須要上升到理論的層面, 可以用形成的理論指導具體的臨床實踐?!翱v觀中醫各學派,始發于創新,迭見于群體的繼承。 ”[3]因此,學術思想、人員的有序架構、著作及其影響成了 新 的 醫學學 術 流 派 形 成 的 三 要素。
從醫學史的研究角度來分析,隨著吳文化的興起,吳地的醫學活動也就自然隨之產生了。 然而,并非所有的醫學活動都能形成一種具有鮮明特點的醫學流派的。吳中醫學能夠形成一種醫學流派——吳門醫派,其肇始應該是元末明初浙江浦江(今金華)名醫戴思恭來吳行醫,之后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史稱戴思恭為“吳醫形成的引導者”。戴思恭,字原禮,號肅齋,其父戴士堯為名醫,幼承父業, 繼向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學習醫術,潛心醫學理論,洞悉諸家奧旨。朱丹溪弟子甚多,戴思恭穎悟絕倫,刻苦好學,最受朱丹溪的賞識。朱丹溪曾將記載著自己治學心得和臨床經驗的筆記借給戴思恭研讀,戴氏醫術日益精湛,治疾多獲神效,由是以醫術名世,曾為明朝御醫。
元末明初,戴思恭來蘇州懸壺行醫,凡吳人看病,他每開一方收銀五兩。 由于他是金元名醫朱丹溪的高徒,醫術高超,一時聲譽鵲起。 蘇州本地人王賓就去拜見他,向他請教學醫之道。 王賓在他的指點下,熟讀《內經》等書,并得到他所秘藏的朱丹溪《彥修醫案》 十卷, 由此繼承了辨病診療的學術經驗,朱氏與戴氏學術得以“本土化”。王賓將歿, 因無子, 將書傳于學生盛寅,《明史·方技傳》稱“寅既得原 禮之學,復 討究《內經》以下諸方書,醫大有名,永樂初為醫學正科”。又有元末明初蘇州人葛應雷、葛可久父子,以醫名于時,《明史·方技 傳》稱“時北方 劉守真、張潔古之學未行于南,有李姓者,中州名醫,官吳下,與應雷談論,大 駭嘆,因授以 張、劉書,自是江南 有 二家學”。他們吸取劉完素“河間學派”、張元素“易水學派”的成就,對疑難雜癥能應手而愈,享名江南,著有《十藥神書》等書,為現存最早關于治療虛勞的專著。
因為王賓、 盛寅繼承傳播了朱丹溪的學說,葛應雷則繼承傳播了北方劉完素、張從正為代表的中原醫學,吳門醫派由此而發端,楊循吉《蘇談》就說:“吳下之醫由是盛矣。 ”真正使“吳醫”廣傳天下者,當是清乾嘉年間的名醫唐大烈,代表作是《吳醫匯講》。 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是集,凡屬醫門佳話,發前人所未發,可以益人學問者,不拘內外女幼各科,無不輯入。 ”閱讀本書,其中有經典著作的注解闡發,有學術理論的爭鳴探討,有臨床治驗的記錄,有藥物方劑的解釋、考證,有醫話歌訣等,無所不包。葉天士的《溫證論治》、薛生白的《日講雜記》、楊立方的《讀<傷寒論>附記》等均全文刊入,吳地醫學也進入明清的鼎盛時代,“吳醫”也得以為天下人周知。如果說吳門醫派始發于金元時期的戴思恭、王仲光等醫家,也僅僅是“溪流”的源頭,“大江大河” 的形成還是源自于之后的輩出名醫和洋洋著述,特別是由此而形成的一脈相承的學術思想。正如吳懷棠在《吳中名醫錄》序言中所言:吳中地區數百年來涌現出不少名醫,“有文明邦國者, 有飲譽鄉里者, 有創造發明著書立說而形成一代宗師者,有精于脈理善診妙治而留范千百醫案者,有廣注闡解經典者, 有專論克治時病者, 有精通諸科者,有獨善一技者。 總觀諸賢,不惟醫道高超,且皆醫德隆厚。 ”[4]這一龐大的醫學名家群體,形成頗具特色的地方醫學流派, 在中國醫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分析吳門醫派眾多醫家的學術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為以葛可久、繆希雍等為代表的吳門雜病流派,以張璐、柯琴等為代表的吳門傷寒學派,以葉天士、吳又可等為代表的吳門溫病學派,以薛己、王維德等為代表的吳門外科學派,當然溫病學說是吳門醫派對中醫學的突出貢獻。
溫病學說是吳門醫派最實質性的內涵之一,它的形成雖然與吳中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密切相關,更主要的是吳中名醫的輩出、學術的包容,繼承與創新并舉,始有“吳中醫學甲天下”的局面出現。 梳理溫病學說的形成過程, 歷經萌芽———形成———鼎盛三個時期,一個地方醫學流派能在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真正體現了吳門醫派的重臨床、重療效、重師承而敢于爭鳴,重門派更兼百家的基本特征。
1.萌芽時期,以元末明初王履為代表
王履(1332—1391 年),字安道,號畸叟,江蘇昆山人,早年從師于朱丹溪,《古今醫統大全》稱之“學究天人,文章冠世,極探醫源,直窮奧妙”,存世著作《醫經溯洄集》。從書名即可看出,王履對醫學的探本溯源之意。該書探討了《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學典籍及晉以后 20 余家之說,短小精悍,內容廣泛,提出不少精辟見解。
王履明確提出了“溫病不得混稱傷寒”的觀點,澄清了當時關于溫病、傷寒的模糊看法,認為溫病和傷寒是兩類不同的疾病,在治法上溫病當以“辛涼苦寒”,有異于傷寒的“辛溫解表”。從而使溫病在名稱和治法上擺脫了傷寒的羈絆,突破了傳統診病“法不離傷寒,方必遵仲景”的條條框框,終使發端于傷寒的溫病學脫離了傷寒的體系,也使王履成為明清吳門醫派溫病學理論的重要奠基者。 所以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稱贊王履“始能脫卻傷寒,辨證溫病。 ”
2.形成時期,以明末清初吳有性為代表
吳有性(1582—1652 年),字又可,號淡齋,江蘇吳縣人,傳世著作《溫疫論》。 該書對瘟疫的病因、病機、傳變及治療等均有真知灼見,自成體系,發前人所未發,堪稱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瘟疫學專著,對后世溫病學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首先,吳氏提出來“戾氣”致病說。 “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他把這種“異氣”叫作“雜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以傳染為其特征,將“瘟疫”與其他熱性病區別開來,從而使傳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氣致病學說”的束縛,可謂意義非凡。
其次,吳氏指出了“戾氣”致病的方式,即傳染途徑,主要有兩種方式:“有天受,有傳染受”?!疤焓堋本褪强諝鈧魅荆昂粑g,外邪因而乘之”、“邪從口鼻入”;“傳染受” 就是指通過與病人的接觸而染病。 更難能可貴的是吳氏已經注意到了疫病的發生可以是散發的,也可以是大流行的。
吳氏的這些認識,并非閉門造車,而是基于對疾病的細致觀察。 當時江南一帶瘟疫流行,“一巷百余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 ”用治傷寒治法診治,導致“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吳氏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所以“靜心窮理”,基本形成了中醫學瘟疫辨證論治的框架,為吳中溫病學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3.鼎盛時期,以清代葉天士為代表
葉天士(1667—1746 年),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傳世著作《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稖責嵴摗肥侨~氏治療溫病的經驗結晶,概述了溫病辨證歸類的綱領、傳入途徑、診斷要點、治療原則,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為承先啟后著作。《溫熱論》的問世標志著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確立。
葉氏不僅僅是接受了吳氏的溫病“口鼻傳入”的理論,而是著力闡述了溫病的傳變途徑和規律?!稖責嵴摗烽_篇即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成為溫病學說里程碑式的理論。葉氏所言的“逆傳心包”之變,揭示了溫邪為患可迅即內傳心營,導致病情惡化,出現神志異常的證候特點。
葉氏溫病理論的核心是衛氣營血辨證。他在《溫熱論》中這樣寫道:“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 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論述了溫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病位淺深、病情輕重及病程的先后階段,概括了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證候特點及其治療大法,就此成為溫病辨證論治的首要綱領,同時確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在溫病治療理論中的中心思想。
1.名醫多,代代相傳的醫家群體
吳門醫派形成后的數百年間,特別是明清兩代,吳中名醫輩出,著述洋洋,是吳中醫學的鼎盛時期。據《吳中名醫錄》記載,元代吳中醫家58人,明代近400人,清代近700人。著名醫家如薛辛、葛可久、王安道、薛立齋、繆希雍、吳又可、葉天士、薛生白、周揚俊、徐靈胎、張璐玉、尤在涇、王洪緒、陸九芝、曹滄洲等。
清末民初,蘇州出現了一批名醫,如呂仁甫、王霖、鮑竺生、陸方石、陳憩亭、艾步蟾、顧伯平、陳星華、陸晉笙、汪逢春、馬筱巖等。 民國時期的蘇州中醫,有以顧允石為代表的雜病派,主治風、勞、臌、膈;有以經綬章、李疇人為代表的溫病派,主張用藥輕清,以祛病邪;有以顧福如為代表的中西匯通派,以中醫中藥為主,吸取西醫西藥的知識,并用于臨床實踐。 盡管學術特點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吳門醫派的傳統本色。
解放后,吳門醫派得到了新的發展,成立了蘇州市中醫醫院,組織散在各聯診、個體門診的名醫,集賢蘇州中醫院內。 在蘇州地區,先后出現了黃一峰、陳明善、錢伯煊、承淡安、葉桔泉、王慎軒、宋愛人、葛云彬、費浩然、金昭文、鄭連山、馬友常、奚鳳霖等一大批名醫,為弘揚吳門醫派傳統特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些代代相傳的醫家群體,有世代為醫的吳中世醫,有名士鴻儒、飽讀經書的蘇州儒醫,有技高一籌的吳門御醫,也有亦官亦醫的姑蘇仕醫,更多的是潛心診病、著書立說的吳門名醫,可謂群星燦爛,熠熠生輝。
2.著述多,傳世著作豐富多彩
吳中歷代醫家,既有高超的臨床技術,又有豐富的醫學理論,善于著書立說,他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醫學著作。 最早的吳醫著作,當是宋代吳縣滕伯祥的《走馬疳真方》,但僅見著錄,原本久已不傳。存世最早的,應是昆山鄭氏婦科始祖宋代薛辛的《女科萬金方》,目前可見到的是藏在國家圖書館的明代抄本。 原刻存世最早的,當是元代王珪所著的《泰定養生主論》,為明正德六年(1511)刻本,現藏國家圖書館,彌足珍貴。 除此以外,從未刻印過的抄本、稿本以至孤本古籍還有很多,令人矚目。 清太倉蕭霆《痧疹一得》的咸豐抄本,清吳縣繆遵義《溫熱朗照》的稿本,明長洲趙良仁《金匱方論衍義》的抄本,明吳縣沈野《暴癥知要》的抄本,以及常熟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的明天啟刻本等,都是難得的版本。 另外,新城王象晉《內科正宗》的崇禎二年(1629)刻本,都屬海內孤本。
這些古籍中, 影響較大還有元代的《十藥神書》,明代的《醫經溯洄集》《薛氏醫案二十四種》《幼幼新書》《溫疫論》,清代的《絳雪園古方選注》《釋骨》《臨證指南醫案》《醫經原旨》《溫熱論》《濕熱論》《徐氏醫書六種》《醫宗說約》《張氏醫通》《傷寒貫珠集》《金匱心典》《外科證治全生集》《世補齋醫書》《吳醫匯講》《針灸逢源》《臨證度針》《溫熱朗照》等。
據《吳醫存見錄》統計,歷代吳醫古籍 530 余種,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內經、傷寒、金匱、溫病、本草等各個方面。1982 年衛生部下達了中醫古籍整理計劃,在所列的 592 種書目中,吳醫古籍就有 58部,占近十分之一,如此大的比重足以說明吳中醫學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創新的學術思想體系
溫病學說:首先,溫病學派將溫病從傷寒中獨立出來, 糾正了前人的錯誤,補充了前人在理論上的空白,使溫病的治療擺脫了《傷寒論》的束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理論創新。 其次吳有性創造性地提出“戾氣”通過口鼻侵犯人體,使人感染瘟疫,科學地預見了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從“口鼻而入”,初步建立了中醫傳染病學。 再者,溫病辨證論治的綱領衛氣營血辨證補充了傳統的“六經辨證”和“八綱辨證”的內容,為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絡病理論:絡脈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組成部分,對其病變認識的絡病理論初見于《黃帝內經》,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對其有了更為詳盡的論述,真正在臨床上作為準則應用的還是清代醫家葉天士,他在《臨診指南醫案》中提出了“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等這樣的千古名論,引領著絡病的臨床診治。對臨床更有指導意義的是葉天士將通絡藥物應用于具體病案中,形成了諸多的通絡治法?,F代絡病理論研究的興起,全面地從人體的微結構來認識絡病發生與發展,探討絡病的實質內容,為多種的疑難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發端應該來源于葉天士的絡病理論。
胃陰學說理論:葉天士認為脾胃雖同屬中土,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脾胃分論是胃陰學說的關鍵點。葉氏提出甘涼柔潤、滋養胃陰的見解,補充了東垣剛燥溫升、健運脾陽的偏頗,從而為胃陰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1.成立吳門醫派研究的專門機構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做好中醫藥繼承工作,研究歷代名醫、流派的學術特點和學術思想,弘揚中醫藥文化。 蘇州市人民政府在 2013 年底在原蘇州市中醫藥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吳門醫派研究的專門機構——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院,圍繞“吳門醫派”在理論、專病、專藥、文化上的特色優勢,開展多學科、多層次的科學和文化研究,建設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開發研究為一體,產、學、研相結合,醫、藥相結合的國內一流的中醫藥研究創新平臺,逐步形成“有理論、有人才、有專病、有專藥、有成果”的新“吳門醫派”中醫藥理論和文化體系,推陳出新,更好地為大眾的健康服務。
2.整理出版相關著作
醫院圖書館藏有近萬冊醫書,在編寫圖書目錄的基礎上,近年來整理出版了大型吳醫古籍叢書——《吳中醫集》, 收載了40多部中醫古籍,五百多萬字數,并得到社會強烈的反響。以后《吳中名醫錄》《吳中十大名醫》《吳中秘方錄》《吳門醫派》《吳醫薈萃》《清代吳中珍本醫案叢刊》等的相繼出版,使吳中醫學的古籍整理有了良好的開端?!秴侵挟敶t醫案叢書》《奚鳳霖醫論集》、《蔡景高臨床經驗薈萃》《吳懷棠醫學文集》《任光榮醫論與臨床經驗集》 等醫家著作的出版,為吳門醫派注入了新時代的內容。
3.確立研究總體方向
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院成立后,為了繁榮吳門醫派學術研究,根據葉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等千古名論,將“絡病理論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作為吳門醫派今后中長期的研究方向之一。目的在于探究絡病理論在臨床各科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彰顯吳門醫派絡病理論對臨床的指導意義,豐富絡病理論臨床運用的內涵。另外,吳地多暑濕,濕邪在蘇州地區疾病的發生中有著重大意義,為了探究濕邪對疾病的影響,提出了“濕邪致病學說”的研究課題。
4.依托醫院,多方位開展研究
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院依托蘇州市中醫醫院,秉承“兩院一體”的總體思路,傳承與研究并舉、傳統與現代相彰,多方位推動“吳門醫派”學術思想和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促進蘇州市中醫藥事業全面發展。
醫院的組織架構有臨床各科室、吳門醫派雜病傳承工作室、名醫工作室、示范門診等參與吳門醫派的學術研究。吳門醫派雜病傳承工作室是全國首批中醫學術流派工作室建設項目,利用這樣一個契機,制定流派特色診療技術推廣應用方案,采用培訓、師帶徒等方式和大數據等技術,多方位開展研究,突出中醫臨床技能的科技進步這個中心,帶動中醫醫療水平的提高和中醫人才培養的發展,發揚吳門醫派的傳統特色和優勢,推動吳門醫派的現代化進程,使蘇州中醫藥事業步入全省乃至全國的先進行列。
5.設立 “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專項科研基金”
為了更好地開展對“吳門醫派”的深入研究,繼承和發揚吳門醫派學術特色和優勢,蘇州市中醫學會、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院吸收社會資金,共同發起設立“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專項科研基金”,經蘇州市科技局批準,該基金項目列入蘇州市科技局年度科技發展指導性計劃項目。
參考文獻
[1] 陳仁壽.江蘇中醫歷史與流派傳承[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4.
[2] 張孝芳.吳門醫派的淵源及拓展[J].江蘇中醫藥,2003,24(4):49.
[3] 孟慶云.論中醫學派[J].醫學與哲學,1998,19(8):432.
[4] 俞志高.吳中名醫錄[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3:1.
編者按:原名《吳門醫派概要》,作者葛惠男、歐陽八四,版權歸原所有者,本號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任何問題,請與本號聯系,本號將在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