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的辯證方式是先辯某某病,所以金匱要略的體例是xxx病脈證并治。
如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痰飲咳嗽病篇中的溢飲與類風濕性關節炎。
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什么是溢飲呢?
仲景說了,飲水在四肢,不出汗(或者說身體應該出汗的地方無汗),身體疼(四肢疼),身體重(四肢重)。
我們再來看看西醫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體征定義。
類風濕性關節炎受累關節以腕關節、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最常見,其次為足、膝、踝、肘、肩、頸、顳頜及髖關節。
關節表現為晨僵、關節疼痛和壓痛、關節腫脹、較晚期關節畸形和關節功能障礙。
關節外表現為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肺、心臟、神經系統、其他癥狀。
我們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往往表現為關節疼、腫、晨僵,活動不利。
類風濕的晨僵,還有關節活動不利,都屬于重。
所以就是關節疼、腫、重。
四肢關節腫脹疼重,關節疼痛部位無汗。有一大部分就屬于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的溢飲。
關節身體又疼又重著感,這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見的情況。
治療呢?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小青龍湯治療外寒里也寒的溢飲,外寒麻黃,里寒干姜。
大青龍湯治療外寒里熱的溢飲,外寒麻黃,里熱石膏。
這是溢飲病的兩個類型。
現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很多人認為是歷節病,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有的還用白虎桂枝湯,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應該還有溢飲的類型。
1
曾治療一個女病人,三十多歲,得類風濕性關節炎好幾年了,現在癥狀是手指關節疼痛,手指關節腫脹,手指關節僵硬。病人的血壓正常,心臟也正常。飲食食涼有不舒服,胃口正常,大小便正常,平時不容易出汗,怕冷,脈浮,重按無力,舌苔水滑濕潤。
診斷:金匱溢飲病——外寒里寒飲型
處方
小青龍湯加黑附子。
按照原方,一兩等于3克算。
要求蓋被子,微微出汗,尤其是疼腫重的關節處。出汗后要避風。即溫覆,出汗,避風。
服藥五劑,癥狀基本消失。又吃五劑鞏固療效。
2
還有一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也是女病人,三十多歲,類風濕性關節炎很多年了,這次踝關節腫脹疼痛急性發作,其它和上面那個病人情況一樣,不同的地方是脈浮有力,并且這個病人有口渴,并且舌苔黃。也是不出汗。
處方用大青龍湯原方三劑。
服藥后關節疼痛、腫脹、沉重感就消失了。
3
我們再來看甘肅中醫院學報上朱瑩醫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病案。
王某,男,31歲?;贾w關節疼痛2年余,曾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經中西藥治療,效不明顯,時輕時重,于1990年6月12日來我院就診。
經詳細檢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癥見雙手腕、手第一指關節、右腳跖骨處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遇冷水后加重,二便調,舌淡紅,苔白潤,脈弦細。
此乃痛痹之頑證,著力溫通除濕,以小青龍湯化裁:
麻黃6克,桂枝15克,赤白芍各15克,生姜15克,細辛10克,五味子10克,姜半夏10克,附子12克,炙甘草12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木瓜15克,木防己10克。
6劑,1日l劑。
服藥后,關節腫脹明顯減輕,繼服16劑。病愈,以后未再復發。
所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我們不能忽略金匱溢飲病,不能忘記小青龍湯和大青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