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虛而病侵,疾病的產(chǎn)生都是因為身體漸虛,抵抗力下降而導(dǎo)致的。體虛分為陰虛、陽虛、血虛、氣虛四大類及兩虛。今天我們就說一說這寫的癥狀的及用藥,需要的相互探討學(xué)習(xí)。
1、氣虛:易疲乏、易出汗、渾身疲軟無力、說話氣短音低、易煩、懶言少語、中氣不足。氣虛者常伴有陽虛之癥,因氣虛陽虛都是中氣不足而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自汗、懶言、聲低、食少、消化不良都是相同癥狀是。
氣虛者又有肺氣虛、心氣虛、腎氣虛、脾氣虛之分。
(1)肺氣虛者肺弱多咳、音低、咳痰無力、易感冒。
心氣虛者面色蒼白或黃、思亂而健忘、心燒易煩。
(2)腎氣虛者腰膝酸軟、夜尿次多量少、常遺精滑精。
(3)脾氣虛者食少而不易消化、飯后胃有脹滿感、大便稀。
2、血虛:面色蒼白、或面黃、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頭暈易失眠、女性多表現(xiàn)為經(jīng)期量少、且周期長、嚴(yán)重者有閉經(jīng)現(xiàn)象、膚黯無光澤。因為血虛陰虛都是陰液不足而致,故血虛者常伴有陰虛之癥, 如面紅、低燒、五心煩熱、潮熱、口干咽干、盜汗。
血虛又有心血虛、肝血虛之分。
(1)心血虛者多體質(zhì)虛弱,心慌不安、心煩意亂、失眠多夢、易健忘、面色暗、唇舌色淡。
(2)肝血虛者眼睛干澀、視物模糊、有夜盲癥、指甲色淡無光澤、脆而易折、耳鳴、四肢麻木、消瘦、女性多為月經(jīng)量少、色淡、閉經(jīng)、失眠多夢、易自驚而醒。
3、陰虛: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陰虛主要表現(xiàn)為:怕熱、易怒、面頰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黃、舌少津液、五心煩熱、盜汗、腰酸背痛、夢遺滑精、舌質(zhì)紅、苔薄或光剝、脈細(xì)可數(shù)。
陰虛又有肺陰虛、脾陰虛、腎陰虛、肝陰虛之分。
(1)肺陰虛者盜汗(即睡時汗多,醒則汗止)、干咳、痰少而粘、或帶血、聲音嘶啞。
(2)脾陰虛者厭食而食少、且食后不易消化、或伴有惡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結(jié)、消瘦。
(3)腎陰虛者腰困腿軟、足跟痛、五心煩熱、易失眠、盜汗、遺精、脫發(fā)、牙齒松動。
(4)肝陰虛者頭暈頭痛、眼昏花且干、有夜盲癥、畏光、、失眠多夢、指甲無光澤。(腎陰虛和肝陰虛常常是同時出現(xiàn)的,因為二者是在相互作用下產(chǎn)生的)
4、陽虛:又稱陽虛火衰,是氣虛的進一步發(fā)展,陽虛者除有氣虛的癥狀外還表現(xiàn)為:口中無味、怕冷、四肢不溫、喜熱飲、體溫偏低、腰酸腿軟、陽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量多而色淡、夜尿多、易疲乏、舌質(zhì)淡薄、苔白、脈象沉細(xì)、癥狀夏輕冬重。
陽虛又有脾陽虛、腎陽虛、心陽虛之分。
(1)脾陽虛者食欲不振、胃寒而喜溫、遇冷則胃疼,食物不易消化、胃部按壓后有舒感適、常口淡無味、大便稀、偶有水腫、面色虛白、女性白帶清稀量多。
(2)腎陽虛者腰膝酸困、肢體發(fā)冷且怕冷、小便清長或遺尿、腰下多有浮腫、陽痿遺精、女性表現(xiàn)為不孕或黎明前臍周圍有痛感、并伴有腸鳴腹瀉、瀉后痛感消失。
(3)心陽虛者心慌胸悶、氣短,常感心中空虛、易驚、受驚長時間惶惶不安、嚴(yán)重時心前區(qū)有劇痛感。
5、兩虛:很多體虛者也常有兩虛癥狀,兩虛有以下幾種:
(1)氣陰兩虛:其主要表現(xiàn)為: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xiàn),又有升火、咽干、舌紅等陰虛現(xiàn)象。此類人很少有慢性疾病,這種氣陰兩虛的人進補宜采用益氣養(yǎng)陰的方式,即在進補時應(yīng)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
(2) 陰陽兩虛:其主要表現(xiàn)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diào)而造成的,所以進補宜采用陰陽并補,養(yǎng)陰得同時又要注意溫陽。
(3)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一般出現(xiàn)在貧血、白細(xì)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大出血后、婦女月經(jīng)過多者等。其主要表現(xiàn)為:既有氣虛的癥狀,也有血虛的現(xiàn)象,進補宜采用益氣生血、氣血并補。
人體五臟六腑對癥常用藥一覽:
1、肺
補肺氣:人參、黃芪、山藥
斂肺氣:五味子、烏梅、訶子
補肺陰:北沙參、麥冬、百合
散肺寒:麻黃、紫蘇、生姜、青蔥、丁香
降肺氣:旋覆花、杏仁、蘇子、馬兜鈴、葶藶子
清肺熱:石膏、貝母、知母、黃芩、沙參、天冬、麥冬、地骨皮
2、心
安心神:龍齒、朱茯神
祛心寒:桂心、延胡索
通心氣:菖蒲、遠(yuǎn)志、安息香
鎮(zhèn)心怯:朱砂、珍珠、代赭石
補心氣:龍眼肉、茯神、五味子
涼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瀉心熱:黃連、木通、燈心、連翹、竹葉
補心血:生地、當(dāng)歸、丹參、柏子仁、五味子、棗仁
2、肝
破肝氣:黑三棱、枳實、青皮
斂肝氣:棗仁、烏梅、木瓜、龍骨
疏肝氣: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散肝風(fēng):鉤藤、桑葉、菊花、薄荷
瀉肝經(jīng)濕熱:龍膽草、連翹、土茯苓
散肝熱:決明子、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破肝血:桃仁、莪術(shù)、五靈脂、血竭、鱉甲、歸尾、益母草
涼肝血:生地、赤芍、紫草、側(cè)柏葉、白茅根、丹皮,熊膽
補肝陰:山茱萸、枸杞子、地黃、五味子、首烏、沙苑子、蒺藜、白芍
4、膽
鎮(zhèn)膽:龍骨
散膽熱:柴胡
溫膽:棗仁、山萸、半夏
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葉
5、脾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散脾濕:防風(fēng)、蒼術(shù)、厚樸
提升中氣:升麻、柴胡、煨葛根
滲脾濕:茯苓、芡實、扁豆、山藥
消脾氣:山楂、神曲、枳殼、陳皮
補脾:白術(shù)、大棗、山藥、黨參、炙甘草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紅豆蔻,砂仁
溫脾: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燥脾濕:白術(shù)、蒼術(shù)、紅豆蔻、伏龍肝、川椒、陳皮、蛇床子
6、胃
升胃氣:葛根、升麻
瀉胃濕熱:扁蓄、木瓜、茵陳
補胃:大棗、黃芪、山藥、甘草
降胃氣:枳殼、半夏、陳皮、瓜簍
養(yǎng)胃陰:扁豆、玉竹、沙參、麥冬、石斛
溫胃:良姜、益智仁、砂仁、烏藥、蓽茇、丁香
清胃熱:石膏、石斛、花粉、蘆根、蒲公英、貫眾、大黃
7、腎
瀉腎火:知母、黃柏、丹皮、生地
瀉腎濕:土茯苓、苦參、防己、木瓜
固腎:覆盆子、金櫻子、桑螵蛸、訶子、五味子、龍骨
滋腎陰:熟地、龜板、女貞子、枸杞、首烏、桑椹、核桃仁
溫腎陽:菟絲子、巴戟、肉蓯蓉、鎖陽、鹿膠、狗脊、海狗腎
補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蘆巴、淫羊霍、蛤蚧、雄蠶蛾、補骨脂
8、小腸
瀉小腸濕熱:木通、海金沙
通小腸氣:小茴、橘核、荔枝核
9、大腸
溫大腸:破故紙、胡椒
補大腸:淫羊霍、韭菜、訶子肉、百合
10、三焦
三焦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橫膈以上內(nèi)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nèi)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臍以下內(nèi)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補上虛:人參、黃芪、龍眼、桂心
補中虛:白術(shù)、山藥、炙甘草、紅棗
補下虛:附子、肉桂、地黃、枸杞
瀉上火:連翹、黃芩、梔子、生地
瀉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龍膽草
瀉下火:黃柏、知母、丹皮
清大腸熱:黃柏、知母、生地、地榆、白頭翁、連翹
開大腸熱結(jié):大黃、芒硝
開大腸寒結(jié):巴豆霜、硫磺、川椒
澀大腸:訶子、御米殼、赤石脂、煨肉果
潤腸燥:當(dāng)歸、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蓯蓉、郁李仁、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