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征為咽癢即咳,痰白清浠,量少難咯,或干咳無痰,舌苔薄白,脈象多浮或浮滑。咽癢而咳為風寒咳嗽的辨證著眼點,病人常因談話、吸氣、風吹、煙塵刺激即咽癢而咳作。起病之始病人多為咳嗽少痰,,不易咯出,或干咳無痰,咳甚則連續十數聲不斷,面色紅赤。此面赤乃血隨氣逆于上,非為熱象,不得有誤。臨床所見,不少病人即使病延數十日,仍可見浮脈,尤以右脈明顯,“有一分浮脈即有一分表證”,不可以為病久必傳于里,而視表證征象于不見。只注意降氣肅肺,忽略宣開肺氣,往往肺氣不易下降而咳嗽難愈。只有宣肺與降肺并舉,一宣一降,方能使肺氣調暢。治療外感咳嗽,不可因西醫疾病為炎癥,即不論表里寒熱,概用寒涼清里藥“消炎”,動輒銀翹芩連,涼遏病邪,或引邪入里,更不宜用養陰滋潤,收斂鎮咳之劑。陳瑞春教授有一張治療外感咳嗽良方,證之臨床, 頗有效驗。炙麻黃3g、杏仁10g、炙甘草6g、紫菀10g、桔梗10g、前胡10g、僵蠶6g、法半夏6g、 陳皮6g、茯苓9g、蘇葉6g。陳瑞春(1936—2008),男,江西銅鼓人,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首批江西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傷寒論專業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全世界國名老中醫帶徒第二批導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