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這樣形容鮑小姐:“葡萄牙人有句諺語說:'運氣好的人生孩子,第一胎準是女的’。因為孩子長大了,可以打雜,看護弟弟妹妹,在未嫁之前,她父母省得下一個女傭人的工錢”。
最近的熱播電影《我的姐姐》講述了一位追求個人獨立與發展的 “現代姐姐” 將弟弟送養,卻遭到社會規范反對和譴責的故事。這部電影引發了大家對中國家庭中 “姐姐” 這一身份的討論。
撰文 | 劉一笑
責編 | 錢岳
● ● ●
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 Toni Falbo 長期致力于獨生子女的研究。她針對西方家庭的研究發現,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可能與父母形成積極的親子關系(more positiv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但是,她還發現,與非獨生子女中的 “老大(firstborn)” 以及那些來自于二孩家庭的非獨生子女(無論他們的排行如何)相比時,獨生子女在親子關系上的優勢并不明顯。換句話說,獨生子女的親子關系優勢,更多地體現在他們與 “三孩及以上家庭” 中排行靠后的子女的對比上。
為什么獨生子女與 “老大” 在親子關系上沒有明顯差別呢?Falbo教授認為可能的原因是: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缺乏養育經驗,因此會更 “緊張” 于這個孩子的一舉一動、在養育實踐上更為用心,從而更容易形成高質量的親子關系。
以上是基于西方家庭親子關系的研究。中國家庭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親子關系會呈現不同的模式嗎?我和我的博士生導師近期發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 上的一篇論文就試圖回答相關問題。
我們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大學于2013-2014年組織實施的 “中國教育追蹤調查(基期)”。該調查以學校為單位在全國范圍內隨機抽取了將近兩萬名初中在校生(出生于2000年左右,被調查時平均年齡為14.5歲)。
親子關系是如何度量的呢?問卷中包含初中生對親子關系自評的兩個問題:
● 你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如何?選項為 “不親近、一般、親近”。
我們將青少年與母親的關系以及青少年與父親的關系分開測量。我們發現,在中國的初中生群體中,相比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母親、父親都有更親密的關系;而且獨生子女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與 “大家庭(擁有三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 子女的對比上,也體現在與 “二孩家庭” 子女的對比上。
這一結果印證了資源稀釋假說:隨著兄弟姐妹數量的增多,父母分配在每個子女身上的情感和精力都會減少,因此非獨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質量總體上低于獨生子女。
pixabay.com
在兄弟姐妹中的不同排行(birth order)是否會影響親子關系?我們進一步將非獨生子女(有兄弟姐妹的人)分成了三類:
● 老幺(lastborns),這一類指的是那些在家中排行最末、有且只有哥哥或姐姐的群體。
這一分類表明,老大和老幺既可以來自二孩家庭,也可以來自三孩及以上的更大家庭;而老二只能來自那些三孩及以上的大家庭中。因此,我們在分析兄弟姐妹排行的影響時,控制了家庭子女總數量,以排除子女總數量帶來的干擾。
我們發現,在中國家庭,相比于多子女家庭中的老大和老二,獨生子女與母親、父親都有更親密的關系;而與多子女家庭中的老幺相比時,獨生子女的優勢就消失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 “不如” 老幺。
也就是說,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對家中最小孩子的疼愛不亞于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唯一孩子的疼愛;而那些排行最大或排行中間的孩子,可能在情感上會受到父母的忽視。這與西方的發現有所不同:在西方家庭中,老大和獨生子女在親子關系上沒有明顯差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中西方的差別呢?我們試圖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
首先是傳統文化的角度。中國人崇尚多子多福,在子女的性別構成上也傾向于 “兒女雙全”。因此,多子女家庭中那個最小的孩子往往是父母 “冒著被處罰的風險” 生出的(本文的研究對象均出生于2000年左右,是生育政策較為嚴格的時期);也就是說,最小的孩子往往是父母 “最想要” 的那個,可以滿足父母對子女 “數量” 以及 “性別構成” 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老幺就會成為父母最疼愛的那個孩子。
其次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研究發現,子女排行會影響個體的性格:家中最小的孩子往往更加外向,最大的孩子則更加獨立和保守。這在中國環境中更是如此:社會規范要求老大為弟弟妹妹做榜樣,老大因此必須穩重,要有 “哥哥” 或 “姐姐” 的樣子——所謂 “長兄如父”、“長姐如母”。老幺們更加外向的性格可能使得他們更容易得到父母的關注,也就容易形成更為親密的親子關系。
在父權制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中討論父母的養育行為時,“性別” 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因素:歷史上,中國家庭更重視男孩而忽視女孩。基于此,我們想要進一步探究在兄弟姐妹數量、排行對親子關系的影響中,性別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我們的發現如下:
首先,母親和父親對女兒和兒子投入的情感是不同的。母親更親近于女兒。不過,單獨分析農村和城市時,我們發現女兒的這種性別優勢更顯著地存在于城市,在農村不具有統計顯著性。父親則更親近于兒子。不過,單獨分析農村和城市時,我們發現兒子的這種性別優勢更顯著地存在于農村,在城市不具有統計顯著性。這一發現表明,在性別觀念更加傳統的農村地區,女孩面臨著 “爹不疼、娘不愛” 的處境。
其次,子女性別與兄弟姐妹數量共同影響親子關系。對于母親來說,她們雖然更親近于女兒,但女兒的這種性別優勢僅存在于獨生子女家庭中:獨生女比獨生子更容易與母親形成高質量的關系;當擁有兄弟姐妹時,女兒們 “與母親關系” 上存在的性別優勢就會消失。(參見圖1)
對于父親來說,他們雖然更親近于兒子,但兒子的這種性別優勢僅存在于多子女家庭;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獨生子的父親與獨生女的父親對他們唯一孩子的情感投入差別不大。由此可見,在中國家庭,女兒更受益于 “成為家中唯一的孩子”,而兒子更受益于 “擁有兄弟姐妹”。(參見圖2)
最后,我們分別觀察了兄、弟、姐、妹的影響,即性別與兄弟姐妹排行的組合(gender-sibling composition)如何影響親子關系。我們發現,在中國家庭,“擁有弟弟或妹妹” 是 “不利因素”,會降低個體與母親、父親的情感關系質量;而 “擁有姐姐” 卻是 “有利因素”,會提高個體與母親、父親的情感關系質量。更進一步,我們發現,“擁有弟弟或妹妹”的不利影響只作用于女孩身上;而 “擁有姐姐” 的有利影響只作用于男孩身上。也就是說,在中國家庭,“成為姐姐” 對女孩來說是一件 “不幸的事”,“擁有姐姐” 對男孩來說卻是一件 “幸運的事”。
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獨生女兒們。在沒有兄弟姐妹 “爭奪” 家庭資源的情況下,“獨生女” 比那些擁有兄弟姐妹的女性更有可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潛力,讓她們享受到優質的家庭關系,甚至可以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出比其他群體(包括 “獨生兒”)更好的成就。而一旦擁有兄弟姐妹,女孩所受到的資源剝奪與發展阻礙要比男孩更為明顯。
本文的結果表明,中國多子女家庭中依然存在針對女兒的性別歧視。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今天,當父母們都有機會生育二孩時,如何解決父母養育行為中的性別平等問題應該引起學者與決策者的關注。
你有兄弟姐妹嗎?你在家中排行老幾?你與父親、母親的情感關系如何呢?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劉一笑,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博士。
制版編輯 | 盧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