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承認自己風格上的缺點,差不多就像你臉上的瑕疵。
——維特根斯坦
據說有近6000種二手文獻談論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和生活。他生前僅有《邏輯哲學論》這唯一一部哲學著作,且是從戰時筆記摘編而成,卻影響了無數人的哲學觀念。在給羅素的一封信中,維特根斯坦稱在這本書里,“我相信我已經最終解決了我們的問題”,并補充說:“這聽上去可能很傲慢,但我不得不這樣認為。”他自己覺得這本書寫得“像水晶一樣清晰”,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沒人能理解”,因為“它推翻了我們所有關于真、類、數的理論以及所有其他理論”。
這是一本薄薄的書,譯成中文不過七十頁左右,但所涉及的論題卻極其廣泛。陳嘉映曾說,要介紹這本書,需要一本更大的書。其實,與其說在這樣一本書中解決所有問題,不如說維特根斯坦始終在嘗試解決自己內心的困惑和糾結,對他所忠信卻又懷疑的現實世界發出極具隱喻的、神諭般的告示。
維特根斯坦也曾說過,對于哲學家來說,下到愚蠢的山谷比登上荒蕪的聰明高峰能獲得更多成長著的青草。但無疑,他畢生所為之努力的,便是窮盡全力攀登那座高峰,并在懸崖邊的荒蕪之地種下一朵常人難以企及的瑰麗花朵。
維特根斯坦:懸崖上的花朵
文/趙豐
多少次,我繞過了維特根斯坦這個名字,就像春天里我走向田野,卻視而不見老屋門前墻縫里綠草的嫩芽。一直以為,好景只在遠方,哲人也在遠方,就像泰勒斯、康德、柏拉圖那樣。然而某一天,當我忽然發現維特根斯坦近在咫尺時,我驚愕了。他竟然死于1951年,距離我的出世僅僅相隔幾年。如此,我便對他有了無比親切的感覺,仿佛伸手就可以觸摸到他思想的影子,甚至嗅到他遺留在空氣里的呼吸。
研究維特根斯坦,千萬不可忽略這樣一個詞:沉默。何謂沉默,就是指對眼前的事物或者心中所想閉口不言,把言語滯留在心里而不表達出來。在哪些環境下會保持沉默?維特根斯坦認為當對象是無法言說之物時應保持沉默。比如一個簡短的哲學理論,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萬的字去解釋它,也難以把它說個透徹和明晰。因此,維特根斯坦在他的《邏輯哲學論》最后寫道:“凡不可說的,就應當保持沉默?!?/p>
“《邏輯哲學論》里沒有說出的比說出的東西更重要?!?/p>
——維特根斯坦
沉默,是一種生存哲學。山無言,沉默讓山成為莊嚴。地無言,沉默讓地成為廣博。日月無言,才放出了光輝。人無言,因為他堅守著內心的強大。維特根斯坦,一個外表瘦弱的哲人,找到了表現自我生命存在的最好方式。
維特根斯坦說出了我感悟許久卻無處表達的東西。一部哲學著作的最后一句,像一出戲的最后一個音符,為這場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也像是生命最后的遺言,試圖植入活著的人的心靈。是的,哲學家的一生大多時間是沉默的,而哲學的光芒,也總是照射不到最近的地方。這令我想起一句俗語:燈下黑。為此,維特根斯坦悲觀過,曾在1920年放棄了哲學研究,直到1929年才重新開始。那九年里,他做了些什么?讓我們通過他的經歷尋覓一個哲學家的生命軌跡:1921年,他出版了《邏輯哲學論》。之后,他在奧地利南部山區做了幾年小學教師。結束了鄉村教師職位后,他先是在一個修道院里做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后又協助其姐姐瑪格麗特設計并負責建造了一座宅第。1927年,他結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圭臬的“維也納小組”成員并參與一些活動。1928年春,在數學家布勞維爾的啟示下,他重新萌發了哲學探索的興趣。1929年,他重返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
1938年,維特根斯坦在和一個學生聊天時問道:“你在生活中可曾有過悲劇?”學生問他說的悲劇指什么。“當然,不是指你祖母在85歲過世?!甭返戮S?;卮穑骸拔沂钦f自殺、瘋癲和爭吵?!弊鳛闅W洲曾經最顯赫的家族之一,維特根斯坦家族富可敵國,也充滿了內部矛盾,各種形式的爭端是身為幼子的維特根斯坦所常見的景象,也造成了他性格中的某種分裂感。
我的思維本來就不適合于哲學的表述,偶爾抬頭,總是想把目光伸得更遠些,然而窗外的霧霾阻攔了我,別說遠處,就連窗外的景物也難見清晰。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思想就是圖像。圖像模糊著,思想自然渾濁著。好在,維特根斯坦為我提供了大量清晰的句子,譬如他對哲學本質的解讀: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他瘦削的臉龐上鐫刻著一雙明亮、犀利的眼睛,向前或者向上,透視著哲學的本質,遙望著思想的天空。他聳聳肩膀說: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哲學的本質只能在語言中尋找。這是關于哲學本質獨特的見解,任何一位先哲都沒有從語言的角度來解釋哲學,這無疑是獨辟蹊徑。他消解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唯一本質,為哲學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1889年4月26日,維特根斯坦出生于奧地利,后入英國籍。他少年時的理想是做一個工程師。然而,1911年的夏天,當23歲的維特根斯坦拜訪了邏輯學家弗雷格,并經他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于羅素之后,才用全部的身心擁抱住了哲學這個人類思想的寵兒。他是4月26那天出生的,死于62年后的4月29日。短短幾十載光陰,維特根斯坦用一生去領悟哲學,體驗哲學。語言哲學的研究就是需要走進現實,維特根斯坦也是這么做的。他所經歷過的上學、工作、參軍、做教授、演講……在別人,也許只是生命的一種體驗,而對他而言卻是體驗與領悟哲學的歷程。在活生生的現實面前,他的選擇是不脫離,不逃避,而是步入、感受、總結。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他對自己思想的不斷修正,避免了極端與偏激,做到真實與實際。
在維特根斯坦這里,“生命”既不是生理意義的生命,也不是心理意義的生命,而是世界?!笆澜绾蜕且粋€東西?!?br>
探討《邏輯哲學說》的文本是一件頗費腦筋的事情。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其語句的陳述找到它的脈搏。譬如這樣的句子:許多事物是無法陳述,但可以被顯示出來。我們常說人心難測??墒钦l見過人心呢?誰能描述出“人心”的形狀呢?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常常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看出他的“心”來。這讓我想起但丁說過的一段話:“我曾經到那接受陽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間的人也無法陳述的事物?!钡】吹搅耸裁矗筷柟怆m只有一縷,卻是世界上最透徹的語言,雖只有一色,卻有最華美的辭藻。然而,面對一樣東西,語言卻顯得這般蒼白無力,這東西便是人心。每個人的心生來都是完整的,卻隨著年歲的漸長而逐漸失落了,陽光和煦地照著他們的楚楚衣冠,卻照不透他們身后的黑影。
再譬如如此的句子:一個人能夠獲得一些事物的本質,但卻無法將這本質陳述出來。我皺著眉頭思索:哪些事物的本質是不可陳述的呢?美和善,丑和惡,這些都屬于事物的本質,可是除了列舉具體的事例來表明它們之外,我們如何用文字來解析它們的內在意義呢?這些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萬的字去解釋它,也難以把它說個透徹和明晰。無法表述的事物本質,被哲學家們稱作“神秘事物”,對于它們,按照維特根斯坦的主張,既然無法言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沉默。
維特根斯坦的著作只有兩本:《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而后者是他死后才出版的。它們分別代表了他哲學道路的兩個互為對比的階段,分別闡述他早期和晚期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思想,后者甚至是對前期著作的否定。批評家一致認為,沒有前期的《邏輯哲學論》,就不會產生后期的《哲學研究》。也就是說,以前期著作作為背景來理解后期哲學。
“凡是能夠說的,都能說清楚;對于不能說的,我們保持沉默?!?/strong>在維特根斯坦的這句名言上,我在心靈處按下了“保存”的按鍵。閱讀過他的著作,老實說,自己不敢說懂得了些什么,相對于尼采、黑格爾、海德格爾、帕斯卡爾、羅素等哲人,他沒有那么多的追隨者,正像哲學學者趙汀陽說的那樣,維特根斯坦在思想的原創性方面是無與倫比的,他所主張的哲學革命如此徹底以至于人們不敢相信,至少人們會認為他的革命是過于夸張的,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么當代哲學從維特根斯坦那里得到那么多的靈感卻又很少有嚴格意義上的追隨者——人們不敢跟隨;也很少有批評性的超越者——很難有人想出能夠超越維特根斯坦的革命性思想,就是說,不管贊成還是批評,都很少有人從維特根斯坦的問題出發接著做下去。是的,他太純粹,走得太遠,他的思想就像懸崖上的花朵,沒有勇氣的人萬不能采摘。
懸崖上的花朵。這是我對哲學家們思想的比喻。聳立在山巔的懸崖,自然是無人能及。甚至那兒還佇立著一只暗藏著利爪的蒼鷹,它以犀利的眼神警惕著萬物,令人不寒而栗。可是那兒卻盛開著鮮花,花朵絢麗得醉人。這花朵,便是哲人的思想,足以絢爛幾個世紀??墒?,誰敢上去近距離地欣賞它,采摘它呢?我們只能遠遠地眺望,呼吸不到它的芳香。維特根斯坦正是如此,許多人會在他晦澀復雜的文本中迷失方向,甚至于懷疑自己智商與理解力。但盡管如此,他的哲學仍然震動了西方哲學界,許多與他同時代的和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學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包括他的老師羅素也曾一度接受了他的哲學,在無人愿意出版的情況下為他的《邏輯哲學論》作序。
時光向后蔓延,人們越來越看清了,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在現代西方哲學界獨樹一幟。他不僅對邏輯經驗主義哲學、日常語言哲學的發展,而且對哲學方法論,邏輯學(尤其是數理邏輯)的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近些年來,西方許多國家涌現出一大批研究維特根斯坦哲學的專家,學者,出版了大量的專著文獻。奧地利還多次舉辦了國際維特根斯坦專題討論會。在西方哲學界,有人稱他的哲學為上一世紀唯心主義哲學轉變為本世紀分析哲學的“革命”,也有人稱他是把現代哲學方法“推進到決定性轉折的第一人”。
依然是羅素最了解維特根斯坦:他贊揚道:這是我碰到的最完美的傳統觀點的天才典范,熱情、深刻、勤奮和有節制。
1929年維特根斯坦回到劍橋申請博士學位,用的論文就是那篇格言式的《邏輯哲學論》,劍橋大學讓他的老師羅素和摩爾擔當審查人。在答辯會上,他們的提問是:你一會說關于哲學沒有什么可說的,一會又說能夠有絕對真理,這是矛盾。這時維特根斯坦拍著他們的肩膀說:“別急,你們永遠也搞不懂這一點的。”
(圖為羅素)
推開窗,我透口氣,以清冷的空氣為自己醒腦。維特根斯坦是個捉摸不透的人。他雖是一個偉大的哲人,卻也是一個糟糕的老師。常常,他的學生們瞪圓雙眼,搞不清他究竟想說什么。有人說他是相對主義,有人說他是絕對主義;有人說他是獨斷論者,有人說他是懷疑論者;有人說他是新康德主義,有人說他是還原性的唯物主義;有人說他是古典主義的繼承人,有人說他是后現代主義的開路者……就連他的為人也有遭人鄙夷之處,譬如他的反對學生讀哲學。他的思維方式更是很奇怪,就如他把遺產給了自己的親戚而沒有捐給什么慈善事業。在旁人看來,這顯然有悖一個偉人的處世方式。而當別人問起他為什么如此,他平淡地笑著說:錢會使人墮落,而他的親戚們已經很墮落了,再墮落一點無所謂。他的長相很冷酷,笑起來很不自在。在他平淡的笑容之后,我窺見了什么呢?我再三搖著頭,他的思想,也許就像這霧霾一樣,將渾濁充斥于空氣之中,總是令我探視不到那最清晰的景物。
被譽為“太陽的歌手”的俄國詩人、評論家巴爾蒙特如是說:“我來到這個世界,為的是看太陽和蔚藍色的原野。……我每時每刻都充滿了啟示,我時時刻刻都在歌唱。”這樣的句子,也許正是維特根斯坦內心最燦爛的風景。陽光照在他的臉上,溫暖留在他的心里。這個世界的美麗與感動就像太陽一樣,雖然有時候會被烏云遮住,但是它們存在著,就會永遠把我們的道路照亮。維特根斯坦,這個偉大的哲學家,他沐浴在陽光中,卻在贊頌月亮的皎潔。天空是濃黑的烏云,他卻透過烏云看見了藍天。他的肆無忌憚、靈活思考的哲學思想傳統,給人們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也就是為什么他作為一個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的閃光。
1950年,與哲學家馮·賴特在劍橋大學,這是維特根斯坦的最后一張照片
傍晚,霧霾漸散。這會又是一個清朗的夜晚。合上書,維特根斯坦的頭像在黑暗處閃光。我知道,這個與我近在咫尺的哲人,又開始了他的思考。他思考的焦點在于如何成為一個“形而上學的自我”,一個可與世界進行不斷信息交流的自我。偶爾,他會抬起頭捫心自問:我怎么才會走出純凈的邏輯世界,面向喧鬧的日常語言與世界交流呢?
睜開眼,已是秋末的清晨。又是一個落葉遍地的清晨。這是大自然時令變化的結果。卡夫卡說,像一條秋天的道路:還未來得及掃干凈,它又為干枯的樹葉所覆蓋。這是語言描繪出來的情景。按照維特根斯坦的思維形式,落葉并非是秋天的本質。既然是本質的東西,那就無可描述。
維特根斯坦,是開放在懸崖上的花朵,而我卻企圖接近它,觀賞它的美麗,吸收它的芬芳。正想著,風就大搖大擺地來了。風是思想的翅膀,如莊子所言:大鵬展翅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九萬里,距離懸崖之上維特根斯坦綻放出的花朵還會遠嗎?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配圖: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