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他一生歷經坎坷,得罪當權者,被貶職;龍場艱難求生;蕩平盜賊忤逆,卻因功高被忌,甚至被誣謀反,這樣的生存境遇,換一般人早扛不住了。
化險為夷這四個字我們經常用,但只有真正歷過險的人,才懂得其中分量。
為什么王陽明能屢屢化險為夷呢?
盡管他天生機智,聰明過人,但我認為他最牛的地方,
在于他在遇到棘手事情時,從來沒有被情緒左右他的判斷和行動。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情緒管理做得好。
能將情緒和事情分離開,情緒是你怎么看待一件事,行動是你怎么去做一件事,
如果你內心能正確去看待一件事,你就能捋平情緒,然后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
這也許是“心外無物”的另外一種解釋。
我們看所有的牛人,幾乎都是在實現財富自由之前,先實現了情緒自由。
不說別的牛人,我們先看看王陽明在情緒管理上的三種態度:
有人問王陽明說,“《論語》說‘叔孫、武叔詆毀孔子’,為什么連孔子這樣的大圣人,都難逃世人的詆毀誹謗?
王陽明說:“毀謗來自外界,就算圣人也不可避免。但如果一個人本身是個圣賢,他也不會因別人的毀謗而垮掉。”
就好像浮云蔽日,誰能長久地遮擋太陽的光芒呢?
在《傳習錄》上,王陽明勸人常懷“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
就是要保持一顆超越世俗的心。
人在世俗,誰能難免被人背后譏諷?貶低?誹謗?
要能看破這一層,不理會這些外界的中傷貶損。
任憑他磨破口舌,我只抱定良知。
如此,外界一切事情都不能擾動自己內心。
我們不能控制別人說什么,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怎么做。
聽到別人中傷誹謗時,情緒上的反應,一定是生氣、解釋、反擊。
但王陽明的建議是:自查和自修。
將外來的誹謗,變成一次磨煉內心的機遇。
他直接過濾掉情緒這一層,而是從如何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思維出發。
這樣一來,你就把握住了自己的行動,也掌握了自己的情緒。
假若別人一激就炸,然后順著去生氣、解釋、反擊,
那么你的情緒和行動豈不是掌握在別人手里?
寧王在濠州起兵造反,皇帝派王陽明去平反,
都以為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要掀起了,結果王陽明只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
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卻沒得到厚報,
在小人的設計下,功勞讓給了坐享其成的明武宗。
只為了滿足其虛榮心。
非但如此,還有人進獻讒言,
懷疑他勾結寧王,見翻盤無望,才賣掉寧王自保。
這事情換成其他人必定暴怒,但王陽明怎么做的?
他將寧王交付當權太監張永,由他處理,
然后稱病搬進寺廟,避免了陷入更大的政治旋渦中。
王陽明的這次處理,也被后世評價為:
“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
在王陽明的家訓中,有一條叫做:“節飲食,戒游戲”。
這背后其實就是兩個字:節制。
做什么事情都要節制。
對于自己的情緒和脾氣,同樣要節制。
一旦動心動氣,人就會在情緒的操縱下做一些不理智的事。
事實是,一件壞事發生時,無論你暴跳如雷,還是坐懷不亂,
都無法改變既定事實,但暴跳如雷則會方寸大村,
坐懷不亂,才能守住初心,冷靜處理。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看事情,換個視角,換個心態,你的感受就會不同。
王陽明在《傳習錄》上講,天地間的一切,本來就像我們看待花草樹木一樣,
你怎么分辨花草樹木誰善誰惡?
你賞花時,覺著花美好,覺著草丑陋;但如果你需要用到草時,
又會覺著草有用花無用。
世上的事也是這樣,心境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
我們不能左右外界的環境時,可以試試換一個心境去看待,
尋找一件事對我們的積極面,如果我們能從壞事中得到重要啟發,
那么這件壞事到最后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縱觀王陽明一生驚險歷程,他屢屢遇到困難,總是將心力專注于事,事上磨煉,煉出心性,煉出定力,也練出了智慧。
在他的眾多記載中,你很難看到哪里有提到他“大怒”“暴怒”“震驚”……如此這般的字眼,一是因為他長求良知,內心坦蕩,二則是他總能從情緒中剝離出來,問內心去尋理,最終成為“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