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國宗教有哪“五性”?
答:我國宗教具有五個方面的特性,這是五十年代中共中央統戰部李維漢部長提出來的,曾得到了毛主席、劉少奇、周總理的肯定。實踐證明,我國宗教的五性,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普遍性,又符合中國宗教的特殊性,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同中國宗教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創新和發展。中共中央在《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即中共中央〔1982〕19號文件)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宗教的五性這個概念,但卻按照宗教五性的有關內容進行闡述的,對于突破在宗教問題上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傳統觀點,指導全黨正確認識宗教,把黨的宗教政策置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軌道上起了重要作用。宗教的五性,即宗教的長期性,宗教的群眾性,宗教的民族性,宗教的國際性,宗教的復雜性。
問:什么是宗教的長期性?
答:按照歷史進化論的思想觀點,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原始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產生了抽象思維。由于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對自身生活以及他們同自然界的現象無法解釋,出現對自然的恐懼和崇拜,進而產生了圖騰崇拜,這是宗教產生的自然根源。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除了自然力量以外,社會力量對人的壓迫產生了作用,由于以社會經濟地位不同而產生的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造成的巨大苦難和絕望,形成盲目的異己力量對人們的支配,這是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在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神教,然后產生了世界宗教。可見宗教的歷史與人類的抽象思維同步,與人類文明的歷史同步。宗教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至今仍然是各種社會形態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現象和文化載體,對人類的思想意識、文化形態、心理素質、法律思想、政治制度等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宗教的影響將會長期存在和延續下去。
宗教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深深植根于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關系之中,從發展的趨勢來看,宗教產生的三大根源在相當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是不會消失的。即使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盡管有了極大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盡管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盡管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社會物質財富并沒有極大豐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遠非盡善盡美,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的認識,只是對無限物質世界認識的一個局部。人們征服自然、駕馭自然的能力還十分有限。因此,宗教產生的自然根源和社會根源遠遠沒有消除。只有當人們對無限物質世界的認識達到很高的程度,由現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轉變為“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時候,當人們“實際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宗教產生、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根源和社會根源才會自然消亡。而要達到上述目標,需要全人類一個長而又長的共同奮斗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幾代人、十幾代人所能成就的。宗教產生的根源長期存在,宗教也就必然會長期存在。我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遠遠沒有達到宗教自然消亡的社會歷史條件,所以,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將是長期存在的社會歷史現象和社會文化現象。
綜上所論,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是長期存在的。周恩來總理曾指出:“信仰宗教的人,不僅現在社會主義的國家里有,就是將來進入共產主義,是不是就完全沒有了,現在還不能說的那么死。”(《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第383頁)江澤民指出:“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具有漫長的歷史,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將長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終消亡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可能比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 《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4日)由此可見,宗教的自然消亡是十分遙遠和事情。所以說,宗教具有長期性。
問:什么是宗教的群眾性?
答:宗教的群眾性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據2001年世界權威組織的統計,世界人口約60億人,各種宗教信徒就達48億,占世界總人口的 80%。據近年來的數字表明,信仰宗教的人數仍在增長之中。從世界范圍來看,傳統宗教仍在發展,新興宗教不斷出現。21世紀,世界宗教信徒人數將會持續穩定發展。
二、在科技高度發達和物質非常豐富的西方國家,宗教在社會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影響。美國信教人口占總人口的85%,英國占87%,法國占96%,德國占65%,澳大利亞占75%。據日本2003年《宗教年鑒》統計的數字:信仰佛教的有95,492,812人,占總人口75·36%;信仰神道教的有106,786,648人,占總人口84·28%;信仰基督教的有1,822,357人,占總人口1·44%;信仰其他宗教的有10,653,668人,占總人口的8·40%。信仰宗教人數共計有214,755,485人,而全國總人口是126,700,000人,信仰宗教的人數超過總人數8800多萬,超過總人口的159·64%。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搞了幾十年無神論宣傳,但在劇變前,信仰宗教的人數仍占總人口的60%—95%不等。蘇聯解體前,盡管搞了70年的無神論宣傳,信仰宗教的人數仍占總人口的50%以上。宗教的群眾性在國際上也鮮明地體現出來。這些信仰宗教的人們絕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和基本群眾。
三、不僅僅是普通民眾,很多探索自然奧秘的著名科學家很多是虔誠的宗教信徒。據醫學家蓋洛普氏調查,過去300年間有300位著名科學家中,因37名無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計外,其中263位科學家中信仰宗教者有242人,占總數的92%。其中包括幾乎所有曾對科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巨擘,如法拉地、伏特、歐姆、安培、愛迪生等。達爾文早年倡導進化論而被奉為進化論的開山師,但他晚年卻幡然悔悟而成為熱心的基督徒。前蘇聯推崇備至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也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牛頓是經典物理學的奠基大師,然而他畢生的主要精力卻用于神學的探討,他視科學為業余之事,要證明神造物之功的偉大而已。因創立相對論對現代物理學做出劃時代貢獻的愛因斯坦,也是信仰宗教的。
四、在我國,信仰宗教的群眾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以出家佛教徒為例,五十年代對外報道的數字是50萬人。在家信眾的估計數字,當時周總理對外賓說是一億以上。其他宗教的信徒,1991年《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公布的數字是:伊斯蘭教1700多萬人,天主教350萬人,基督教450萬人(現在是1000萬人),道教在我國群眾中也有相當的影響。今天,宗教在我國為廣大群眾所信奉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這些信仰宗教的群眾,是分布在全國各地區、各民族、各行各業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努力奮斗的基本群眾。盡管“文革”中林彪、“四人幫”大搞滅教運動,但宗教界始終沒有改變對共產黨的信賴和愛國主義的立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以來,有的地方信教人數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如東南沿海地區就是如此。
五、實踐證明,對于信教群眾來說,宗教信仰(包括宗教思想、宗教儀式、宗教感情以及同這種思想、儀式與感情相適應的宗教活動),在他們的全部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尊重和保護他們的宗教信仰,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合理地安排宗教活動場所,保證信教群眾宗教活動的需要,是從根本上團結廣大信教群眾共同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條件。所以,貫徹落實好宗教政策,是關系到“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為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大問題。
六、今天,宗教事務工作關系到億萬群眾的思想信仰問題,宗教事務工作同時就是群眾工作。毛主席在談到群眾信仰宗教問題時指出,“因為這是個群眾問題,群眾中有那樣多人信教,我們要做群眾工作,我們卻不懂得宗教,只紅不專,是不行的。”還說:“既然人民群眾還去教堂,為了接近、團結群眾,我們也應該進教堂”。(《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1094—1095頁)。充分說明黨對宗教的工作與黨對群眾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七、宗教在港、澳、臺同胞中和旅居海外的僑胞中,受到廣泛的信奉和尊重,有很深的群眾基礎和影響。許多華人到世界各地,把中國的佛教、道教帶到所在國家和地區,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所以,發揮宗教的獨特優勢,爭取、團結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共同致力于維護祖國統一,促進一國兩制的實施,吸引他們回內陸和大陸祭祖、拜佛、投資、辦企業,加快我國經濟發展,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是宗教的群眾性。
問:什么是宗教的民族性?
答:我國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我國的漢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和不同的民間信仰。我國的許多兄弟民族分別信奉佛教、伊斯蘭教,也有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我國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10個兄弟民族廣泛信仰伊斯蘭教;有漢族、白族、滿族、彝族、朝鮮族、壯族、瑤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拉祜族、高山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畬族等17個兄弟民族信仰漢傳佛教;有藏族、蒙古族、漢族、土族、羌族、納西族、普米族、門巴族、裕固族、珞巴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赫哲族、錫伯族、怒族等16個兄弟民族全民或者部分信仰藏傳佛教;傣族、佤族、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等6個兄弟民族全民或者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漢族、苗族、瑤族、彝族等眾多民族中,有相當一部分群眾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道教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廣泛的傳播。此外還有許多兄弟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和本民族的宗教,有許多兄弟民族的宗教信仰與民族感情互相交織,融為一體,有的宗教節日或宗教儀式同時也形成了民族的傳統節日,例如上座部佛教的浴佛節,本來是宗教節日,由于傣族等民上座部佛教,浴佛節就成了他們全民族的潑水節了。這是宗教的民族性。(參見朱越利主編:《宗教文化叢書》)
問:什么是宗教的國際性?
答:宗教的國際性是宗教的一項重要特性。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被稱為三大世界宗教,占據世界信仰宗教人數的主流派地位。基督教廣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以歐、美、澳三大洲最為集中,以歐美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最為盛行,信徒數量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伊斯蘭教主要流傳于亞洲、非洲的西亞、中亞、北非、南亞次大陸等廣大地區,信教人數約占世界總人數的17%。佛教主要分布在東北亞、南亞和東南亞一帶,目前在歐洲、美洲、澳洲等也有廣泛流傳,信教人數占世界總人口的6%。有許多國家以某一宗教為國教,如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以佛教為國教;有伊朗、沙特阿拉伯等45個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印度教為中印半島國家所信奉。還有世界各地人們信奉著許多地方性的民族、民間或部族宗教。
我國現有的宗教中,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是世界性宗教,道教在世界各地也有傳播。我國的信教群眾與國際上信仰同一宗教的信徒之間,因信仰上的一致而產生認同感。因此,各國宗教信仰者歷來有互相友好交流的優良傳統。歷史上,眾多印度僧人如攝摩騰、竺法蘭、鳩摩羅什、達摩曾到中國傳播佛教,我國的許多高僧去印度求法、取經;中國僧人如鑒真等曾去朝鮮半島和日本弘揚佛教,朝鮮半島和日本僧人也來中國學習佛教和中國文化,如朝鮮的金喬覺到中國九華山傳道修行,成為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到了近代,中國的移民把佛教傳向全世界。二戰以后,隨著各國宗教界人士友好交往的日益發展和擴大,產生了許多世界性宗教組織,如“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世界佛教徒聯盟”、“世界宗教徒聯合會”、“亞洲宗教和平會議”等。世界宗教徒之間的友好合作,是促進各國人民之間友好交流的重要渠道和紐帶之一。在許多國家中,宗教受到普遍尊重,甚至有的國家要求本國公民必須信仰某一種宗教,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待宗教也很寬容。在當代,國際間宗教的友好交流,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在我國,落實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于擴大我國的政治影響,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粉碎國外敵對勢力攻擊我國公民無宗教信仰自由的讕言,對于促進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問:什么是宗教的復雜性?
答:宗教的復雜性,除前面所說的宗教的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這四個方面構成了宗教的復雜性外,還有如下幾點:
(1)宗教意識、宗教思想經過數萬年流傳,系統宗教也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和演變,宗教既打上了古老社會的各種烙印,又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汲取新的營養加以充實,其教義、教理、宗教儀式和宗教感情也不斷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契理契機的變化。
(2)就信仰宗教的群眾來說,有不同的階級、階層信仰同一種宗教的,也有同一個階級、階層信仰幾種不同宗教的;就信仰宗教的民族來說,有不同的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的,有同一個民族信仰幾種不同宗教的。各民族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其宗教儀式、信仰程度、宗教心理、宗教感情等都異彩紛呈、千差萬別,宗教與民族習慣、民族文化互相交織、互相融合,表現出復雜的形態;
(3)在宗教的國際性中,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因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等各種因素千差萬別,宗教也千姿百態,各有千秋。
(4)宗教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撇開一切地方性的、古老的、原始的形形色色的民族宗教不談,單就世界三大宗教來說,每一宗教、每一教派又在歷史上形成了難以數計的宗派,各個宗派又組成了各種各樣的宗教組織,創制了各種各樣的宗教經典和宗教儀式等,其錯綜復雜的情況難以盡述;
(5)宗教的教義、教理、教規等各種經典、著述浩如煙海,就連某一宗教、某一教派學富五車的學者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徹底搞清。
(6)宗教思想內容的豐富性。宗教的教理、教義和思想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其中有一神的、有多神的、有泛神的乃至包含無神因素的,形而上學的乃至包含辯證因素的,有唯心的乃至包含唯物因素的,未可一概而論、一例打發。宗教與各種意識形態,如哲學、文學、藝術、法律、教育、科技等互相交叉,互相影響,相互作用,更表現了宗教的復雜性。
(7)在當代,宗教與各種文化現象互相碰撞,互相融會,其內部成分不斷分解組合,又不斷產生出新的宗教思潮和派別,出現新的宗教形式。
(8)宗教與政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宗教不等于政治,宗教與政治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政治立場相同的人,往往信仰幾種不同的宗教,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又往往信仰同一種宗教;但是,宗教與政治又有聯系,在階級社會里,宗教不僅為剝削階級提供了統治的理論,而且也曾給進步階級的革命斗爭提供了意識形態的外衣。
(9)宗教的復雜性還表現在宗教的普遍性和適應性上,到現在為止,宗教在一切社會形態、一切國家、一切民族、一切種族、一切階級和階層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和發展,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化繼承性和社會適應性。這一切都說明宗教的復雜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