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農歷甲申(猴)年,又恰逢大明崇禎十七年,這是一個兵戈不息、云譎波詭的多事之秋。這年早些時候,驛卒出身的李自成建立了大順國,他將西安重又改為古名長安,又稱西京,年號永昌。大順軍渡過黃河,揮師東進,一舉攻克山西。不久,李自成率大順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到了北京城下。三月十九日,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跪地恭迎李自成率部浩浩蕩蕩魚貫入城。有著將近三百年榮耀史的大明王朝被李闖王毫不留情地掃進了歷史時空隧道深處的故紙堆中。明朝末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盡,身邊只剩一個忠心耿耿的太監王承恩陪他一同赴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曾經強盛一時、富甲宇內的大明王朝正式宣告滅亡。
崇禎帝朱由檢,大明第十六個皇帝。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明熹宗朱由校的異母弟。明熹宗朱由校于公元1627年病亡,沒有子嗣,遺命弟弟朱由檢接自己的班。朱由檢于是年八月繼承帝位。他將第二年也就是1628年改年號為崇禎,所以后世稱他為崇禎皇帝。
史家對崇禎評價頗為不惡,認為他登基后立即辣手鏟除為害日久的魏忠賢閹黨,為重振朝綱,他夙興夜寐處理政務,還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這樣一位想憑借自己的努力挽狂瀾于既倒的皇帝,最終卻成了亡國之君,歷史老人這個玩笑開得有些殘酷。
崇禎很勤政,也很努力,似也并不昏庸,不是大家一貫認知的那類沉溺于酒池肉林,腳底流膿的壞皇帝,可為什么大明還是在他手上亡掉了呢?
有這樣一種看法:明亡于崇禎,根在萬歷。萬歷皇帝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上位早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佐下,還是比較勤于政事的,也算有所作為。在他執政中后期,因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愈加激烈,雙方勢同水火,難以調和,因此他賭氣不上朝,罷朝的時間竟然將近三十年。因這位亙古罕有的奇葩皇帝長期“打醬油”,文官集團的競爭與內斗如脫韁之野馬,愈加難以羈縻,導致大明政治更趨黑暗、腐敗,北方的女真諸部落乘機坐大,變得尾大不掉,并逐漸丟掉了對大明這個南邊強鄰的最后一點敬畏,竟暗生逐鹿中原之野心,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敗因。
倒霉催的崇禎帝朱由檢,恰好成了這場擊鼓傳花游戲的最后那個接棒者。
嚴謹一些的觀點認為,可以將明朝滅亡的原因分為內因與外因兩個要素,內因是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而使衣食無著的農民奮起反抗,外因則是驍勇善戰的新興女真貴族發起了以覬覦中原、奪取天下為最終目的的公然挑釁所致。
自海瑞、張居正等人力推的“一條鞭法”失敗后,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權斗日益激烈,階級矛盾更是空前尖銳,民眾的武裝抗爭此起彼伏,大明朝野戾氣橫生,對立情緒難以消弭。黃仁宇先生認為,崇禎登基稱帝時,正值氣候地理變遷上的小冰河期,中原、西北一帶地震、水災、旱災、雪災、雹災、蝗災、瘟疫不斷,特別是一貫苦寒貧瘠的陜北,赤地千里,人民賣兒鬻女,無以為生。在這種絕望的情形下,農民起義、邊兵嘩變的事件更是日日上演,漸成常態。農民軍與明軍進行了長期殊死搏殺,雖屢遭挫折,但卻總能奇跡般的浴火重生。李自成率領的闖軍在長期的斗爭中脫穎而出,他自稱闖王,提出“均田免糧”、“三年不征”的口號,吸引了大批流民與明軍邊兵、潰兵加入,在血與火的錘煉中,漸漸成為實力最為強勁的一支農民武裝力量。
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大量殺傷明軍的有生力量,雖然多次受到重創,但總能迅速得以恢復。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貴族努爾哈赤討平諸部,建立大金,亦稱后金,隨后正式向明王朝宣戰。崇禎二年(1629),后金第二任皇帝皇太極率八旗勁旅繞過長城關隘,突然殺到北京城下,將北京城圍得水潑不進。駐扎遼東的名將袁崇煥星夜疾馳,緊急回師與后金軍對峙于北京城廣渠門外。皇太極忌憚謀勇兼具的勁敵袁崇煥,于是使出離間計,命人四處散布袁崇煥欲起兵謀反的謠言。崇禎皇帝生性多疑猜忌,且刻薄寡恩,他命人拘拿忠心無二的袁崇煥,經六部六卿會審,竟然將袁寸桀于菜市口。讓人不寒而栗的是,無知愚昧的京城百姓居然爭食袁氏的心肝、皮肉,并引為快事。崇禎冤殺大明柱石之臣袁崇煥,可謂自毀長城,堪稱一出令親痛仇快的人間慘劇。清軍退兵后,明廷似乎察覺中了敵人奸計,然而英雄被桀,怨氣沖天,炎夏飛雪,后悔亦為時已晚。皇太極東征西討,經六年浴血苦戰,于1635年徹底打服蒙古,又蕩平朝鮮,沒有了后顧之憂的他于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朝正式建立。
皇太極將征服者的貪婪目光再次聚焦在幅員廣袤大明國土上,他先后五次率清兵經長城殺至明直隸、山東、河南北部一帶,史稱清兵入塞。彼時的山東、河北一帶,連年遭災,瘟疫流行,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可為防御清軍入侵,大明連年用兵,大量的有生力量與民脂民膏被填到遼東前線這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中去了。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之后,大順軍向東發展,克山西,定河北,最終進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掛東南枝。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然而,笑到最后的卻不是他。1644年又稱順治元年,被史家視為清朝正式入主中原的起點。清軍在山海關一片石血戰中,出其不意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然后在明降將吳三桂的帶領下得意洋洋地進入北京城,成為這場激烈角逐的最后勝利者。
有明一代,荒唐帝王不甚枚舉,但崇禎似乎不是這些奇葩中之最爛的那一朵。崇禎登基后,殫精竭慮,慘淡經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挽狂瀾于既倒,相較于他的那些荒誕怪異的前輩,其氣象與做派還算清朗,確實不像亡國之君。然而,大明這艘千瘡百孔的巨艦又確實是葬送在他的手上,或許是朝廷積重難返,或許是明朝氣數已盡,或許是他個人的宿命使然,總之,上游淤積日久的各種枯枝敗葉、淤泥沉渣順水流到崇禎那兒時已經形成堰塞,然后管涌潰壩,導致局面不可收拾。
不算壞皇帝的崇禎帝朱由檢雖有心振作,卻無力回天,最終成了貨真價實的亡國之君,孤零零地自掛于煤山之巔的那顆小松樹上。
插圖為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