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姓氏很重要,一開始姓和氏是分開的,分別代表了母系族群和父系族群,后來就被合攏稱呼了。它代表我們從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是每一個家族和血緣最重要的符號標記,也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時,最初始和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正是因為姓氏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國家專門為此排列了“百家姓”,甚至一些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將百家姓背下來。而百家姓雖然叫“百家”,但我們國家真正的姓氏數目,其實遠超于百這個數字。
據不完全統計有5000多個,這些姓氏當中,有6個是從古至今都有著很多的族人后代的。可以說,我們的祖先們從有姓氏以來,就從沒有衰落過,那到底是哪6個姓氏?這其中是否恰好有你的姓氏呢?
姓氏的起源要追溯起來,是在很早之前的原始社會了。當時的社會群體,都是以氏族為單位來建立的,因為生產力低下,部落的人們主要的生活內容就是生存和繁衍。最初,是女性承擔了生存的任務和繁衍的重責,所以,所有氏族都是以女性為尊的。
雖然生存和繁衍幾乎占據了部落里,男男女女的整個生活空間,但作為人的本能,也讓他們對文化有著天然的向往。這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圖騰崇拜”。
一開始,他們崇拜的圖騰多以各種能見到的動物為主,后來衍生到萬事萬物。這些圖騰慢慢的發展成為了簡便的文字,最后演變成了最早期的姓。也因為當時還處于母系社會,剛出現的姓也都很有女性色彩。
歷史在慢慢發展,人們的生產力逐漸增強,他們對于文化以及政治的發展需求,逐漸超過了繁衍的需求。因此,對女性的崇拜也逐漸減弱,男性的絕對權力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
社會群體也不再是部落,而是以國家的形式出現了。有了更為完整的社會群體后,發展模式就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這也代表了男性作為統治者的時代來臨。姓氏也不再和女性有關,而是跟隨大風向,以父系族群為后盾,逐漸發展出了更多不同的姓氏來。
進入封建社會后,因為政治關系復雜,人際關系也就變得復雜了。權利使人沉迷,統治者們想要將自己的地位長長久久的維持下去,就要采用各種各樣的手段。
其中之一,就是把將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同一姓氏的人拉攏為族人。再將自己手上的資源與這些族人之間互通,慢慢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大家族。當然,這些大家族通常都是以姓氏來作為符號標記的。
另外,光靠一個家族,想要在龐大的封建社會里做大做強還是有些困難的。聰明睿智的古人,便又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那就是通婚。不同姓氏之間的大家族與大家族之間,選擇合適的小輩通婚。
用姻親關系,來鞏固兩大家族之間的利害關系,使得兩個大家族之間也能相互扶持,共同穩固地位。這樣的關系看似簡單,實則在封建制度下是很穩固的。
因為古時候的婚姻,尤其是大家族之間的婚姻,講究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認可了對方的家族,也就代表了對方有可以幫助其家族穩固,甚至提升地位的能力。雙方相互都有值得利用的地方,關系當然密不可破了。
這些大家族之間的關系,因為相互依靠扶持,慢慢變得盤根錯節。也因為如此,很多這樣的大姓家族,哪怕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演變,也依然能好好的存活下來。
這些眾多存活下來的大姓里,趙、李、劉、楊、王、張這六個姓氏,一直以來都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從未因任何原因衰落過。當然,他們從未衰落的原因也和政治有關。
李姓是唐朝時期的國姓,盛唐時期,李氏族人創造的美好光景,歷經好多年都還被人稱贊不已。雖然后來朝代更替,但李姓當之無愧的應作為大姓一直存在下去。
趙姓也一樣,它是宋王朝的國姓。要說唐朝能稱盛世,宋朝更是不遑多讓,甚至宋朝當時的文化發展更為先進。趙這個姓氏,能流傳至今是當仁不讓的。同理,劉姓則是漢朝時期的國姓,漢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朝代,劉姓能經久不衰當然也是理所應當的。
至于王姓和張姓,雖然它們沒有像其他四姓一樣,作為發展得很好的朝代里國姓的存在,但這兩個姓氏的人,在歷朝歷代都有很多杰出的人才代表。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隨便翻翻都能找出王姓和張姓的人名列其中。靠這些人的蔭庇,張和王這兩個姓氏能不衰落,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六個從未在歷史舞臺上下場過的姓氏,不光代表了一個家族符號,更代表了我們國家歷史政治文化發展的特點。不難看出,在封建社會里,盡管朝代一再更迭,但大姓家族之間的穩定性并不太受影響。
姓氏,哪怕放在如今這樣的現代社會,對于我們來說都還是無比重要的存在。它是我們家人之間、血緣之間、親情之間的紐帶,也是文化和血脈傳承的重要工具。
了解姓氏,也是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更是了解我們的祖先們,對于在社會如何生存下去,運用了何等強大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