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篇文章字數(shù)共3503個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前言:
晉后期,朝政昏聵,塞外游牧民族趁亂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胡人對漢人百姓殘殺掠奪,民不聊生。然而這場亂象的開創(chuàng)者卻是個另類,他有匈奴血統(tǒng)還有著漢人精神,他就是—劉淵。建國之后他把國號定為漢,并且追尊漢后主劉禪。那么一個匈奴君主為何要定國號為漢呢?
貪圖享樂終有時,八王之亂晉朝覆滅
1、司馬炎勵精圖治實現(xiàn)“太康之治”
公元265年,司馬炎逼魏元帝禪位,西晉建立。登上了寶座的司馬炎心中并沒有一絲絲地輕松。他清楚的知道,這個位置坐上了,至于坐的穩(wěn)不穩(wěn)、能做多久還得畫個問號。父輩為了給家族奪位奠基盡數(shù)斬殺曹氏宗族后人和黨羽,造成的負面影響依然留在大眾的心中。內憂之余還有外患,此時外部環(huán)境東吳仍在,勢力雖不足以和晉朝相抗但留著早晚是隱患,此時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滅東吳。攘外必先安內,為了給吞并東吳做準備,晉帝對于曹氏舊部采用懷柔政策,以籠絡為主,非但沒有嚴懲還任用了一批曹漢官員。無為與寬松的治國策略成為了西晉初期的基調,經歷了一系列的準備,終于滅掉東吳,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在這期間因為晉帝勵精圖治,待下寬容,四海歸心,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經濟也非常繁榮才有了長達十年的“太康之治”。
但是在滅吳之后,沒有了心頭大患的司馬炎開始貪圖享樂,大肆揮霍自己努力的成果。其將吳國美女盡數(shù)收入后宮之中,整日沉迷笙歌。關于晉武帝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談:吳國擄來的美女加上從民間選入宮的共有萬余人,想要做到雨露均沾難度可想而知,于是司馬炎想出了一個妙計,就是自己坐著羊車上,羊在哪個宮門吃東西就臨幸哪個妃子,引得眾妃每天就等著羊車到來,想方設法的讓羊吃自己宮門口的樹枝。君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大臣們有樣學樣,文人才子報國無門久而久之只會虛談理想,不講實際,奉承之風日益一日。上層都如此潰爛,普通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武帝時大肆封諸侯,給他們封地和權利,朝廷又無道,導致這些諸侯國兵強馬壯早有逆反之心但諸侯王都被留在京都只能作罷。武帝一死立了一個無能的做君主,還將他們都遣回自己的封國,諸侯們猛虎歸山后便開始蠢蠢欲動終于在惠帝第二年發(fā)動兵變,就是歷史上的“八王之亂”。
通過西晉兩朝的風波我們不難看出,走向滅亡最大的導火索就是晉武帝時封諸侯,且在惠帝時又給予藩王們實權。這種情況在朝政清明的朝代尚且會出現(xiàn)藩王起兵造反,又何況是皇上昏庸無道不思朝政,外戚專權亂象橫生的西晉呢。
匈奴少年時為何會成長為“漢人”
、深愛漢文化的匈奴少年
說到五胡亂華就不得不提到這場紛亂的發(fā)起者劉淵,這個名字看上去你一定會以為他是蜀漢后人。其實不然,劉淵是實實在在的匈奴血統(tǒng),他雖是匈奴人卻是個精神上的“漢人”。
終于劉淵等到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經過王渾的推薦,司馬炎準許他到當時的京都洛陽做質子并且親自召見了他,司馬炎見此人儀表氣度不凡也早就聽說劉淵能力出眾想要委以重任,但是大臣孔恂等人覺得“非我族人,其心必異”這種人野心勃勃,即使飽讀漢家詩書也改變不了胡人血統(tǒng)中的野性,有朝一日一旦得勢將無法控制。武帝思索再三覺得大臣說的也有道理,就只讓他擔任左部帥,只處理匈奴本部事務。這件事情對劉淵的打擊非常大。一向要強的他在好友王彌返回故鄉(xiāng)時傾訴衷腸:“王渾他們也是并州人,熟知我的才能,一再舉薦我,可是群臣總因為我是匈奴人詆毀我,這一別怕是以后再難相見”說完失聲痛哭起來。這一幕恰巧被齊王司馬攸看見,覺得劉淵是禍患于是進言除掉他,后幸得王彌力保才無恙。就這樣武帝在位期間劉淵一直不被重用,但是他對人以誠又喜歡結交朋友,名聲遠揚各州郡為后來奠定了人脈上的基礎。
究竟是什么讓劉淵舍棄匈奴改承高祖之業(yè)?
那么為什么劉淵對于自己是“漢人”一事如此著迷呢?原因有三:第一、匈奴的逐漸敗落。我們都知道漢朝初期高祖為了休養(yǎng)生息與匈奴和親,可是好景不長,武帝繼位后多次對匈奴發(fā)動戰(zhàn)爭,匈奴兵力損傷非常嚴重。接著內部因為可汗之位的爭奪也發(fā)生內亂,最后只剩下兩部人馬,只能歸屬漢朝。東漢時,匈奴徹底分裂成南北兩部,南部投降漢朝,北部則向西逃竄。后曹操為了更好掌控匈奴派遣漢人來管轄,匈奴徹底終結。第二、劉淵自身深受漢朝教化。前面說過劉淵幼時就飽讀漢朝經典,拜上黨人為師又在并州做了多年質子,所以從思想上他早就是地道的漢人了。第三、繼承漢朝霸業(yè)使得政權更具合法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明正言順,晉朝朝政昏聵,起兵之初的劉淵就注意到了百姓們太想念漢朝時安定祥和的日子了,所以“承高祖之業(yè)”能夠更好的收攏民心,結果也如他所料,自從他打出漢朝的旗號,有不少漢人前來投奔他,最終在各方幫助之下劉淵登上了帝位。
總結:
五胡十六國的統(tǒng)治者多為少數(shù)民族,他們血踏中原,攻城掠奪,從不曾顧忌百姓死活。因為他們是“客人”。誰曾想劉淵這個五胡亂世的開啟者卻成了另類,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其中的機緣。如果晉朝朝政清明,可能他會一直因為匈奴血統(tǒng)而擔任閑職到老。偏偏上天要給他這個機會讓他的雄心壯志能夠得到施展,可是這一切又來的太遲,他建立了自己國家的時候自身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時間留給他來制定國策、施展仁政,最終隨著他的離去,漢國也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
參考文獻:《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