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一件事。但是有沒有人深思過,“炎黃子孫”這幾個字的來歷呢?
據歷史記載,約在四千多年前的時候,炎帝和黃帝聯手在河北逐鹿地區擊敗了戰神蚩尤,并統治了黃河中原地區,使得他們的后代在此繁衍生息。
蚩尤戰敗后,他的部落四散逃散開來,有些甚至融入了炎黃陣營,成為了他們的一員。
由于蚩尤部落的衰落,而炎黃的后代一直繁衍不斷,所以經過多年,人們習慣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很少人意識到自己可能是蚩尤的后代。

然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回溯到上古時期,我們會發現,如果使用以下四個姓氏,很有可能不是炎黃的后代,而是上古蚩尤的后代。那么,這四個姓氏到底是什么呢?我們需要從根源開始,也就是蚩尤。
神農氏是第一代炎帝,傳說他發明了農具和陶器,并教會人民耕種。
在第九代炎帝榆罔的時候,姜姓部落開始衰敗,其他小部落也試圖挑戰大部落的權威。
當時的黃帝部落正處于強盛時期,黃帝希望統一周邊的部落,于是在阪泉之野進行了一場大戰。

經過這場戰爭,炎帝臣服于黃帝,炎黃兩個大部落以及其他小部落開始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先祖——華夏族。
與炎黃二帝相比,史書對蚩尤記載較少,蚩尤的形象常以神話傳說的形式出現,《述異記》將他形容為“四目六手、人身牛蹄”的怪物。

許多學者根據神話記載,認為蚩尤是虛構的形象,但歷史學家呂思勉等人提出蚩尤與炎帝實際上是同一人的說法。然而,蚩尤的身份至今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人們普遍認為蚩尤部落與炎黃部落同時存在,蚩尤是上古九黎部落的首領。
蚩尤與炎帝可能有某種聯系,據史料記載,蚩尤原是炎帝的大將,但由于個性不受歡迎而被拋棄,于是他離開了炎帝部落,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了自己的部落,并建立了名為“九黎”的強大部族聯盟。

九黎部落居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并向西北方向擴大活動范圍,在蚩尤的帶領下,九黎部落從狩獵生活逐漸轉向農耕生活。
中原地區有很多適宜耕種的地方,蚩尤看中了這些地方,但炎黃部落也不會輕易讓步,于是發生了一場“逐鹿之戰”。

蚩尤在涿鹿之戰中失敗,部分族人四散逃離,部分族人并入炎黃部落的華夏族,其他一部分南遷。
根據相關史書記載,現在的這四個姓氏很有可能是蚩尤的后代。
“蚩”姓
“蚩”姓很可能是蚩尤的后裔。《明倫匯編·氏族典》記載:“蚩氏,蚩尤氏之后也。”可見,“蚩”姓被認為是蚩尤的后裔。

雖然這種理解有些望文生義,但也有一些道理。即使是考古學家,恐怕也無法作出確切判斷。然而,由于與蚩尤有關,蚩姓在生活中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偏見。蚩尤的形象已經被妖魔化,人們害怕恐懼妖魔一般的蚩尤。因此,對于他的后裔,自然會受到主流勢力的忽視。
“黎”姓
《百家姓》中的第262位姓氏,被認為是蚩尤一族的后裔。黎姓很可能是蚩尤的后裔,為了紀念九黎族,取其中一個字作為對蚩尤的紀念,也不忘本源。
炎黃部落在擊敗蚩尤后不斷擴張,因此黎姓也傳播到中華大地,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屠姓、鄒姓
遠古時期,蚩尤與黃帝之爭和炎帝與黃帝之爭導致九黎族分裂,一支留在九黎部落的故土,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山西和河北地區,另一支隨著炎帝西遷到潞國(今山西省潞城縣)。

居住在鄒屠之地(今山東鄒平)的九黎人漸漸以地名作為姓,這就形成了鄒姓和屠姓。這兩個姓氏在今天的中國姓氏中相對常見,其中鄒姓在姓氏排行中位列第60位,屠姓位列第238位。
在我們的印象中,蚩尤常被視為邪惡的代表,但這是不準確的。像炎帝和黃帝一樣,他也是華夏族的始祖之一。即使他敗給了炎帝和黃帝,我們也不能忘記蚩尤對華夏民族形成的貢獻。

如果你身邊有這四個姓氏的朋友,可以向他們講述有關蚩尤和他們姓氏背后故事,相信他們一定會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