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中國帝陵史,會發(fā)現(xiàn)元朝似乎是一片空白。一個縱橫捭闔、影響世界的蒙古族帝王群體,為何死后沒有一絲蛛絲馬跡,進(jìn)入公眾的視野?這成為了千古之謎。
蒙古大草原,是這些帝王的故鄉(xiāng)。唯一與帝王陵掛點鉤的,是位處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但這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其尸骨埋葬何方,至今無人知曉。
浩瀚如海的史籍中,對帝陵的具體地址,沒有什么記載。也許,這是元朝皇帝的刻意而為。在其后的明代,有一個叫葉子奇的文人,在《草木子》中對下葬的方式稍有涉及:元朝皇帝駕崩,“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爾后,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于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這種下葬方式帶有深深的蒙古人烙印。元朝建立前,蒙古人的喪葬講求薄葬簡喪。作為游牧民族,蒙古人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簡單實用。特別是在那個瘋狂的版圖擴(kuò)張年代,喪葬儀式尤為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其生前用過的帳幕中央,祭祀之人圍在周遭禱告。隨葬的一般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生者只是希冀死者在天堂里,依然有帳幕住,有駿馬騎,有肉乳吃,僅此而死。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喪葬文化受漢族影響,稍有改變。他們開始用棺木入葬。而棺木就是一根圓木,剖成兩片,死者安放入內(nèi)后,以鐵條釘合之。壽衣為平常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大多為死者生前喜好的弓箭、刀劍之類的武器。
元朝的皇帝喪葬與一般的皇族、貴族有所不同。有專門的下葬儀式,隨葬品相對要多一些。若與秦唐大帝的奢華相比,算是比較節(jié)儉的了。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六盤山南麓清水(今為甘肅清水)病逝,時年65歲。其遺體被運(yùn)往漠北肯特山下,挖深坑密葬之,萬馬踏平,派專門的隊伍看守,待來年青草茂盛后,才撤走守陵隊伍和陵墓周邊被圍住的帳篷。有一種說法,當(dāng)時修建成吉思汗帝陵征用了25000名勞力,陵成后,安排400名軍人盡殺之,一人不留。當(dāng)然,知曉陵墓秘密的這些軍人,最終也同樣享受了集體上天國的待遇。
據(jù)波斯史學(xué)家志費(fèi)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一書中披露,同時被殉葬的還有被挑選出的40名出生于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她們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連同良馬一道,被打發(fā)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這種人殉現(xiàn)象,應(yīng)該是一種歷史的倒退。至于一代天驕的后代是否跟其祖先安葬在一塊,還是另有其地,包括成吉思汗陵墓的一切是否真實,我們都無法準(zhǔn)確地猜測。
沒有土堆,沒有墓碑,沒有任何地表建筑,殺掉所有的知情人,這,就是元代帝王陵至今為止傳達(dá)給我們的訊息。而這,也是元代帝王陵至今沒有找到一座的根本原因。(圖片為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為衣冠冢)(文:湘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