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的,所以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季節,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對重陽節有著特殊的感情。此外,重陽節還與除夕、清明、中元節并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在這個傳統節日里有下列習俗:
相傳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最初始于東漢。而到了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節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起源于晉代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也有少數地方男子也佩帶。
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簪菊花的。宋代,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放紙鷂是惠州民間過重陽節的主要特征。紙鷂相當于現在的風箏?!帮L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陽節在陜北是正式收割的時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其做法是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攪拌,加紅板糖,而后置于蒸籠于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退休的老人們在重陽節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