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025)[轉載]土家族神秘秘方:痛風六小時止痛消腫神方

疾病簡介

痛風分布在世界各地,受種族、飲食、飲酒、職業、環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多因素影響。歐美地區痛風的患病率為0.2%~1.7%。在我國,近年來痛風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我國普通人群患病率約1.14%,其中臺灣和青島地區是痛風高發區,18歲以上臺灣土著居民患病率約11.7%。痛風的發生與性別和年齡相關,多見于中老年人,約占90%,發病高峰年齡為40~50歲,男女比例約為20:1。

疾病分類

痛風依病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引起;繼發性痛風指繼發于腎臟疾病或某些藥物所致尿酸排泄減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腫瘤化療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

發病原因

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癥。正常成人每日約產生尿酸750mg,其中80%為內源性,20%為外源性尿酸,這些尿酸進入尿酸代謝池(約為1200mg),每日代謝池中的尿酸約60%進行代謝,其中1/3約200mg經腸道分解代謝,2/3約400mg經腎臟排泄,從而可維持體內尿酸水平的穩定,其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均可導致高尿酸血癥[1]
1. 原發性痛風:多有遺傳性,但臨床有痛風家族史者僅占10%~20%。尿酸生成過多在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的病因中占10%。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謝酶缺陷,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鹽(PRPP)合成酶活性亢進。原發性腎臟尿酸排泄減少約占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的90%,具體發病機制不清,可能為多基因遺傳性疾病,但應排除腎臟器質性疾病。
2.繼發性痛風:指繼發于其他疾病過程中的一種臨床表現,也可因某些藥物所致。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紅細胞增多癥、溶血性貧血和癌癥等可導致細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轉換增加,造成尿酸產生增多。惡性腫瘤在腫瘤的放化療后引起細胞大量破壞,核酸轉換也增加,導致尿酸產生增多。腎臟疾病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多囊腎、鉛中毒和高血壓晚期等引起的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可使尿酸排泄減少,導致血尿酸濃度升高。藥物如噻嗪類利尿藥、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劑量阿司匹林和煙酸等,可競爭性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癥。另外,腎移植患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也可發生高尿酸血癥,可能與免疫抑制劑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有關。

發病機制

在人類血液中,98%的尿酸以鈉鹽形式存在,在體溫37℃、體液pH 7.4的生理條件下,尿酸溶解度約為6.4mg/dl,加上與血漿蛋白結合的0.4mg/dl,尿酸在血液中的飽和度約為7.0mg/dl,超過此值,呈過飽和狀態的血尿酸就會結晶沉積于關節內外組織和腎臟等器官,引起急性炎癥和慢性損傷。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一般認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是由于血尿酸濃度過高,呈過飽和狀態,從而使尿酸鈉微結晶沉積在關節軟骨、骨膜及周圍組織中,激活局部單核巨噬細胞,誘導中性粒細胞等炎細胞浸潤,分泌炎癥因子等一系列炎癥反應,最終造成關節損傷。但部分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也可無高尿酸血癥,而某些大量痛風石的患者,往往無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史。
其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炎癥反應機制如下:
①關節軟骨、滑膜及其周圍組織中血管較少,基質中含有豐富的粘多糖酸及結締組織,組織pH值低,使尿酸易沉積并結晶;
②遠端關節,特別是第一跖趾關節負重大,在其周圍組織溫度下降時,尿酸鹽溶解度較低,易形成結晶;
③血尿酸長期處于超飽和狀態,易形成結晶;
④由于高嘌呤飲食、飽餐、肥胖、饑餓、過度勞累、外傷和手術等可使結晶脫落,引起局部中性粒細胞聚集,吞噬尿酸鹽結晶,誘發急性炎癥;
⑤痛風關節炎急性發作后,常可自行緩解。

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

痛風石的形成與長期高尿酸血癥相關,是痛風的特征性改變。當血尿酸水平持續超過其飽和度時,可致尿酸鹽以結晶形式沉積在關節軟骨、骨質、滑膜、肌腱和皮下組織,引起慢性炎癥反應,其周圍有大量單核吞噬細胞包繞,形成上皮肉芽腫。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可發展為多關節受累,并從急性期的關節局部腫脹發展為慢性期骨內痛風石造成的局部骨質缺損和關節畸形[2]

痛風的腎臟病變

痛風患者尸檢證實,90%~100%累及腎臟,臨床分為三種類型:
①尿酸鹽腎病: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腎髓質和腎乳頭間質,其周圍包繞單核吞噬細胞,臨床常見,一般表現為腎間質-腎小管性炎癥,病情較輕,進展緩慢。
②尿路結石:尿酸結晶沉積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導致近曲小管擴張和萎縮,形成腎結石。
③急性梗阻性腎病:大量尿酸結晶沉積在腎間質和腎小管內,腎小管被堵塞引起少尿型腎衰竭。見于嚴重高尿酸血癥患者服促尿酸排泄藥時;白血病、淋巴瘤及惡性腫瘤進行放化療,大量細胞壞死時。由于痛風患者尿液pH值較低,尿酸鹽大多轉化為尿酸,而尿酸比尿酸鹽溶解度更低,易形成純尿酸結石,因此,痛風的治療中常需堿化尿液。

臨床表現

痛風多見于中年男性,女性僅占5%,主要是絕經后女性,痛風發生有年輕化趨勢。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即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3]。臨床表現如下: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征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于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圖1)。多于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50%以上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該部位。其次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肩、髖、脊柱和顳頜等關節少受累,可同時累及多個關節,表現為多關節炎。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惡心等全身癥狀,可伴白細胞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應蛋白增高等。

間歇發作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后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后遺癥狀,或遺留局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后進入無癥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余年后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癥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受累關節一般從下肢向上肢、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和肘等關節受累,少數患者可影響到肩、髖、骶髂、胸鎖或脊柱關節,也可累及關節周圍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癥狀趨于不典型。少數患者無間歇期,初次發病后呈慢性關節炎表現。

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癥,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于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圖2),也常見于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皮膚表面菲薄,破潰后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圖3)。皮下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并存。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退行性改變等。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慢性期癥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

痛風的臨床表現(3張)

腎臟病變

(1)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鹽晶體沉積于腎間質,導致慢性腎小管一間質性腎炎。臨床表現為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細胞尿、輕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出現腎功能不全。
(2)尿酸性尿路結石:尿中尿酸濃度增高呈過飽和狀態,在泌尿系統沉積并形成結石。在痛風患者中的發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現于痛風關節炎發生之前。結石較小者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可無癥狀;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感染、腎盂擴張和積水等。
(3)急性尿酸性腎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驟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于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晶體。多由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即腫瘤溶解綜合征)等繼發原因引起。

診斷鑒別

輔助檢查

1.血尿酸測定:男性血尿酸值超過7mg/dl,女性超過6mg/dl為高尿酸血癥。
2.尿尿酸測定:低嘌呤飲食5天后,24 小時尿尿酸排泄量>600 mg為尿酸生成過多型(約占10%);<300 mg提示尿酸排泄減少型(約占90%)。在正常飲食情況下,24小時尿尿酸排泄量以800 mg進行區分,超過上述水平為尿酸生成增多。這項檢查對有痛風家族史、年齡較輕、血尿酸水平明顯升高、伴腎結石的患者更為必要。通過檢測,可初步判定高尿酸血癥的生化分型,有助于降尿酸藥選擇及判斷尿路結石性質。
3.尿酸鹽檢查:偏振光顯微鏡下表現為負性雙折光的針狀或桿狀的單鈉尿酸鹽晶體。急性發作期,可見于關節滑液中白細胞內、外;也可見于在痛風石的抽吸物中;在發作間歇期,也可見于曾受累關節的滑液中。
4.影像學檢查:急性發作期僅見受累關節周圍非對稱性軟組織腫脹;反復發作的間歇期可出現一些不典型的放射學改變;慢性痛風石病變期可見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造成關節軟骨下骨質破壞,出現偏心性圓形或卵圓形囊性變,甚至呈蟲噬樣、穿鑿樣缺損,邊界較清,相鄰的骨皮質可膨起或骨刺樣翹起。重者可使關節面破壞,造成關節半脫位或脫位,甚至病理性骨折;也可破壞軟骨,出現關節問隙狹窄及繼發退行性改變和局部骨質疏松等。
5.超聲檢查:受累關節的超聲檢查可發現關節積液、滑膜增生、關節軟骨及骨質破壞、關節內或周圍軟組織的痛風石及鈣質沉積等。超聲下出現腎髓質特別是錐體乳頭部散在強回聲光點,則提示尿酸鹽腎病,也可發現X線下不顯影的尿酸性尿路結石。
6.其他實驗室檢查尿酸鹽腎病可有尿蛋白,濃縮功能不良,尿比重1.008以下,最終可進展為氮質血癥和尿毒癥等。

疾病診斷

中老年男性肥胖者,突然反復發作的單個跖趾、跗跖、踝等關節紅腫劇痛,可自行緩解及間歇期無癥狀者,應首先考慮到痛風性關節炎;同時合并高尿酸血癥及對秋水仙堿治療有效者可診斷為痛風;滑液或滑膜活檢發現尿酸鹽結晶者即可確診。

鑒別診斷

1.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的鑒別,繼發性痛風有以下特點:
①青少年、女性、老年人多見;
②高尿酸血癥程度較重;
③部分患者24小時尿尿酸排出增多;
④腎受累多見,甚至發生急性腎衰竭;
⑤痛風性關節炎癥狀往往較輕或不典型;
⑥可能有明確的相關用藥史。
2.與其他關節病變的鑒別:
①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以青、中年女性多見,好發于四肢的小關節,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呈梭形腫脹,常伴晨僵,反復發作可引起關節畸形。類風濕因子多陽性,但血尿酸不高。X線片可見關節面粗糙和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有關節面融合,但骨質穿鑿樣缺損不如痛風明顯。
②化膿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一般都有關節外傷史,化膿性關節炎的關節囊液可培養出致病菌,兩者的血尿酸均不高,關節滑液檢查無尿酸鹽結晶。
③關節周圍蜂窩織炎:關節周圍軟組織明顯紅腫,畏寒和發熱等全身癥狀突出,但關節疼痛往往不如痛風顯著,周圍血白細胞明顯增高,血尿酸正常。
④假性痛風:關節軟骨礦化所致,多見于用甲狀腺素進行替代治療的老年人,女性較男性多見,膝關節為最常受累關節。關節炎癥狀發作常無明顯季節性,血尿酸正常。關節滑液檢查可發現有焦磷酸鈣結晶或磷灰石,X線片可見軟骨成線狀鈣化,尚可有關節旁鈣化。部分患者可同時合并痛風,則有血尿酸濃度升高,關節滑液可見尿酸鹽和焦磷酸鈣兩種結晶。
⑤銀屑病關節炎:常累及遠端的指(趾)間關節、掌指關節和跖趾關節,少數可累及脊柱和骶髂關節,表現為非對稱性關節炎,可有晨僵。約20%的患者可伴血尿酸增高,有時難以與痛風相區別。X線片可見關節間隙增寬、骨質增生與破壞可同時存在,末節指遠端呈鉛筆尖或帽狀。
3.腎結石:反復發作的腎結石要與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所致多發性結石鑒別。后者有持續性骨痛、病理性骨折和手足搐搦,放射性核素骨掃描示全身骨代謝異常,甲狀旁腺激素水平明顯升高,可與痛風鑒別。

疾病治療

原發性痛風缺乏病因治療,不能根治[4]
治療痛風目的:
①迅速控制急性發作;
②預防復發;
③糾正高尿酸血癥,預防尿酸鹽沉積造成的關節破壞及腎臟損害;
④手術剔除痛風石,對毀損關節進行矯形手術,提高生活質量。

一般治療

進低嘌呤低能量飲食,保持合理體重,戒酒,多飲水,每日飲水2000ml以上。避免暴食、酗酒、受涼受潮、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穿舒適鞋,防止關節損傷,慎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某些利尿劑和小劑量阿司匹林等。防治伴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冷敷,疼痛緩解72小時后方可恢復活動。盡早治療,防止遷延不愈。應及早、足量使用以下藥物,見效后逐漸減停。急性發作期不開始降尿酸治療,已服用降尿酸藥物者發作時不需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動,延長發作時間或引起轉移性發作。
(1)非甾類抗炎藥(NSAIDs):非甾類抗炎藥均可有效緩解急性痛風癥狀,為一線用藥。非選擇性非甾類抗炎藥如吲哚美辛等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道癥狀,必要時可加用胃保護劑,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禁用,伴腎功能不全者慎用。選擇性環氧化酶(COX)-2抑制劑如塞來昔布胃腸道反應較少,但應注意其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
(2)秋水仙堿:是治療急性發作的傳統藥物,一般首次劑量1 mg,1小時后予0.5 mg,12小時后根據需要可給予0.5mg,每日三次。秋水仙堿不良反應較多,主要是胃腸道反應,也可引起骨髓抑制、肝損害、過敏和神經毒性等。不良反應與劑量相關,腎功能不全者應減量使用。低劑量(如0.5 mg,每日2次)對部分患者有效,不良反應明顯減少,但起效較慢,因此在開始用藥第1天,可合用非甾類抗炎藥。
(3)糖皮質激素:治療急性痛風有明顯療效,通常用于不能耐受非甾類抗炎藥和秋水仙堿或腎功能不全者。單關節或少關節的急性發作,可行關節腔抽液和注射長效糖皮質激素,以減少藥物全身反應,但應除外合并感染。對于多關節或嚴重急性發作可口服、肌肉注射、靜脈使用中小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松20~30 mg/d。為避免停藥后癥狀“反跳”,停藥時可加用小劑量秋水仙堿或非甾類抗炎藥。

間歇期和慢性期

目的是長期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風發作或溶解痛風石。使用降尿酸藥指征包括急性痛風復發、多關節受累、痛風石、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或受累關節出現影像學改變、并發尿酸性腎石病等。治療目標是使血尿酸<6mg/dl,以減少或清除體內沉積的單鈉尿酸鹽晶體。目前臨床應用的降尿酸藥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藥和促進尿酸排泄藥,均應在急性發作終止至少2周后,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根據降尿酸的目標水平在數月內調整至最小有效劑量并長期甚至終身維持。僅在單一藥物療效不好、血尿酸明顯升高、痛風石大量形成時可合用2類降尿酸。在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同時,服用低劑量秋水仙堿或非甾類抗炎藥至少1個月,以預防急性關節炎復發。腎功能正常、24小時尿尿酸排泄量<3.75mmol者,可選用促尿酸排泄藥,而腎功能減退或24小時尿尿酸排泄量>3.75mmol,應選擇抑制尿酸合成藥[5]
(1)抑制尿酸生成藥:為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廣泛用于原發性及繼發性高尿酸血癥,尤其是尿酸產生過多型或不宜使用促尿酸排泄藥者。目前我國這類藥僅有別嘌醇(allopurinol)一種。初始劑量100 mg/d,以后每2~4周增加100 mg,直至100~200 mg,每日3次(每日劑量在300 mg以內,也可每日1次服用)。每2周檢測血尿酸和24小時尿尿酸水平,如仍高可加量,但最大劑量不超過600mg/d。本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癥狀、皮疹、藥物熱、肝酶升高和骨髓抑制等,應予監測。大約5%患者不能耐受。偶有嚴重的超敏反應綜合征,表現為高熱、嗜酸細胞增高,毒性上皮壞死及剝脫性皮炎、進行性肝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腎功能不全可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應根據腎小球濾過率減量使用。部分患者在長期用藥后產生耐藥性,使療效降低。
(2)促尿酸排泄藥:主要通過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降低血尿酸。主要用于腎功能正常,尿酸排泄減少型。對于24小時尿尿酸排泄>3.57mmol或已有尿酸性結石者、或慢性尿酸鹽腎病的患者、急性尿酸性腎病患者,不宜使用。在用藥期間,特別是開始用藥數周內應堿化尿液并保持尿量。①丙磺舒(probenecid):初始劑量0.25 g,每日2次,漸增至0.5 g,每日3次,每日最大劑量2 g;②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初始劑量50 mg,每日2次,漸增至100 mg,每日3次.每日最大劑量600 mg/d;③苯溴馬隆(benzbromarone):初始劑量25 mg/d,漸增至50~100 mg,每日1次,根據尿酸水平調節至維持劑量,并長期用藥。本品可用于輕、中度腎功能不全,但血肌酐<20 ml/min時無效。不良反應較少,包括胃腸道癥狀、皮疹、腎絞痛、粒細胞減少等,罕見嚴重的肝毒性作用。
(3)新型降尿酸藥:國外一些新型降尿酸藥物已用于臨床或正在進行后期的臨床觀察。1)奧昔嘌醇(oxypurin01):本品是別嘌醇氧化的活性代謝產物,其藥物作用和療效與別嘌醇相似,但不良反應相對較少。適用于部分對別嘌醇過敏的患者,然而二者之間仍存在30%左右的交叉過敏反應。2)非布索坦(febuxostat):一種選擇性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屬于抑制尿酸生成藥,療效優于別嘌醇。適用于別嘌醇過敏者。此外由于本品同時在肝臟代謝和腎臟清除,不完全依賴腎臟排泄,因此可用于輕中度腎功能不全者。不良反應主要有肝功能異常,其他有腹瀉、頭痛、肌肉骨骼系統癥狀等,大多為一過性輕中度反應。3)尿酸酶(uricase):人類缺少尿酸酶,無法將尿酸進一步氧化為更易溶解的尿囊素等排出體外。生物合成的尿酸氧化酶主要有:①重組黃曲霉菌尿酸氧化酶(rasburicase);②聚乙二醇化重組尿酸氧化酶(PEG-uricase )。二者均有快速、強力降低血尿酸療效,主要用于重度高尿酸血癥、難治性痛風,特別是腫瘤溶解綜合征患者。
(4)堿性藥物:尿中的尿酸存在游離尿酸和尿酸鹽2種形式,作為弱有機酸,尿酸在堿性環境中可轉化為溶解度更高的尿酸鹽,利于腎臟排泄,減少尿酸沉積造成的腎臟損害。痛風患者的尿pH值往往低于健康人,故在降尿酸治療的同時應堿化尿液,特別是在開始服用促尿酸排泄藥期間,應定期監測尿pH值,使之保持在6.5左右。同時保持尿量,是預防和治療痛風相關腎臟病變的必要措施。①碳酸氫鈉片:口服每次0.5~2.0 g,每日3次。由于本品在胃中產生二氧化碳,增加胃內壓,常見噯氣和腹脹等不良反應,也可加重胃潰瘍,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堿血癥及電解質紊亂、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腫,腎功能不全者慎用。②枸櫞酸鉀鈉合劑:Shohl溶液(枸櫞酸鉀140 g,枸櫞酸鈉98 g,加蒸餾水至1000 m1),每次10~30 ml,每日3次。使用時應監測血鉀濃度,避免發生高鉀血癥。此外也可選用枸櫞酸鉀鈉顆粒劑、片劑等。

腎臟病變的治療

痛風相關的腎臟病變均是降尿酸藥物治療的指征,應選用別嘌醇,同時均應堿化尿液并保持尿量。慢性尿酸鹽腎病如需利尿時,避免使用影響尿酸排泄的噻嗪類利尿劑及呋塞米等,其他處理同慢性腎炎。對于尿酸性尿路結石,經過合理的降尿酸治療,大部分可溶解或自行排出,體積大且固定者可行體外沖擊碎石、內鏡取石或開放手術取石。對于急性尿酸性腎病急危重癥,迅速有效地降低急驟升高的血尿酸,除別嘌醇外,也可使用尿酸酶,其他處理同急性腎功能衰竭。

疾病預后

痛風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較為清楚。診斷并不困難。預防和治療有效,因此預后相對良好。如果及早診斷并進行規范治療,大多數痛風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慢性期病變經過治療有一定的可逆性,皮下痛風石可縮小或消失,關節癥狀和功能可改善,相關的腎臟病變也可減輕、好轉。患者起病年齡小、有陽性家族史、血尿酸顯著升高和痛風頻發,提示預后較差。伴發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腎病者,發生腎功能不全的風險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疾病預防
對于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預防痛風發作以非藥物治療為主,主要包括飲食控制和戒酒,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藥物如利尿劑、小劑量阿司匹林、復方降壓片、吡嗪酰胺、硝苯地平和普萘洛爾等。飲食控制后血尿酸仍高于9mg/dl時,可用降尿酸藥。對于已發生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間歇期患者,應預防痛風的再次發作,關鍵是通過飲食和藥物治療使血尿酸水平控制達標,此外應注意避免劇烈運動或損傷,控制體重,多飲水,長期堿化尿液等。

疾病護理

1. 低嘌呤飲食,控制蛋白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多食堿性食物,堿化尿液,避免酒精飲料。常見食物含嘌呤情況:
(1)含極大量嘌呤的食物:羊心、胰、濃縮肉汁、肉脯、鯡魚、沙丁魚和酵母等;
(2)含大量嘌呤的食物:鵝肉、牛肉、肝、腎、扇貝肉、鴿肉、野雞、大馬哈魚、鳳尾魚、鮭魚和鯖魚等;
(3)含中等量嘌呤的食物:葷食:雞肉、鴨肉、豬肉、火腿、牛排、兔肉、腦、內臟(胃和腸)、牡蠣肉、蝦和大比目魚,及酸蘋果、菜豆(腎形豆)、小扁豆、蘑菇或菌類食品、豆制品、青豆、豌豆、菠菜和花生等;
(4)低嘌呤食物:茶、咖啡、果汁、汽水等飲料,玉米粥、面條、空心面、面包等谷類,除以上提到的含中等量嘌呤蔬菜以外的各種蔬菜水果及堅果,蛋類、乳制品、奶油制品、黃油、巧克力等。
2.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及劇烈運動、損傷。
3.減輕體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土家族神秘秘方:痛風六小時止痛消腫神方
痛風病的臨床治療
高尿酸血癥
痛風資料匯總40條(相關知識問答)
高尿酸血癥和痛風
治痛風 巧選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兰考县| 平谷区| 开远市| 新河县| 奉化市| 西安市| 张家界市| 德兴市| 眉山市| 三明市| 阳信县| 闵行区| 台北县| 乐山市| 南宫市| 灵石县| 潜山县| 荣成市| 集安市| 贞丰县| 大邑县| 巴彦县| 汕头市| 龙川县| 卓资县| 改则县| 河西区| 九江县| 贡觉县| 若羌县| 故城县| 石首市| 互助| 金门县| 东乡| 天气| 铜鼓县| 隆子县| 永福县|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