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人處世
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者,無不從立志始。曾國藩立志完成儒家“內圣外王”之道,除了曾府“半讀半耕”的家風陶冶外,主要是他終生遵循“五箴”的主旨修身,并由此而得出諸多為人處世的秘訣。這些秘訣使得以獨步官場,挺立于權力斗爭的漩渦而不敗。在他的書齋里,有這樣一副聯:
世事多因忙里錯;
好人半自苦中來。
上聯自誡,指世事紛繁,一忙就容易出錯,務必戒躁。下聯自勉,甘從苦來,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勞,歷盡磨難才有可能成為完美之人。1859年4月1日,曾國藩又作了一副自箴聯: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
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上聯借《孟子》之典,表明要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下聯表明了“終身有樂處”之意。從以上曾家兩代三聯不難看出曾國藩為人處世之秘訣。
二、孟生一語雙關
曾國藩駐兵安慶時,當地有一位十二歲的諸生叫孟昭暹,詩文書法無不精通,尤其擅長對對子。曾氏是個很愛才的人,于是召見了這位“神童”,面談時問及他的家世,了解到他的祖父也是生員,于是順口出了個四字對:
孫承祖志;
孟生未多加思索,即對道:
孟受曾傳。
孟,指孟子;曾,即曾氏始祖曾參,孔子的高足,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他的再傳弟子,所以說“孟受曾傳”。同時在這里又一語雙關,孟又指自己,曾又指曾國藩。意即我小孟受益于您曾大人的教誨呢!孟生的恭維恰到好處,難怪曾氏聽后即大加贊賞。
三、總算扯平了
曾國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見不一,相互間不時戲謔嘲諷。一天,兩人相見時,左宗棠因聽說曾國藩寵愛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幫小妾洗腳,便微笑著對他說:“我想到一個上聯,請大學士對個下聯,不知肯賜教否!”曾國藩回答說:“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請勿客氣,只怕對得不妙。”左宗棠說:“過謙過謙,以大學士之才,無有不妙的。”于是說出了出邊:
替如夫人洗腳;
“如夫人”即妾之雅稱。曾國藩一聽,好家伙,心想你既然無禮,就休要怪我了。他略一思索,隨即對道:
賜同進士出身。
左宗堂一聽,面紅耳赤。那年進士考試時,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亂,他請求回朝應試,朝廷不同意,要他繼續平亂。為了安撫他,皇上搞了個“賜同進士”把他。而那時的官員,看重的偏偏是這“進士”出身。對邊還將他這個“賜同進士”視同“如夫人”,就顯得更低微了。左宗棠吃了這個啞巴虧后,一直耿耿于懷。一天,他與曾國藩同到一官員家做客,左宗棠想報復一下曾國藩,又提出對聯,這回曾國藩來了個先下手為強:
季子敢言高,仕不在朝,
隱不在山,與吾意見輒相左;
這出邊說左宗棠自命不凡,又將“左季高”這姓字倒嵌進去,要應對委實不易。可左宗棠也是高才,略一尋思,就對出來了:
藩臣徒誤國,進不能戰,
退不能守,問伊經濟有何曾。
對邊也將曾國藩的姓名倒嵌進去了,且對得工整。意思是說你曾國藩要報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經國濟世的才能呢!曾國藩一聽,猶如吃了一悶棍。兩人兩次聯對,雙方都是一輸一贏,總算扯平了。
曾國藩故里文化旅游區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