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鑒藏家張明強的藏壺經
深圳晚報記者 楊慧
在紫砂界,張明強是個特異的角色,做紫砂,玩紫砂,售紫砂,評論紫砂,幾種角色融為一體不亦樂乎。二十多年前,紫砂泰斗顧景舟本有心讓張明強做自己的弟子。陰差陽錯,張明強沒有去走專業這條路,卻也有幸得了顧大師贈與的幾塊上好泥料,張明強當寶貝一樣存了多年,如今都在他手上做成了紫砂精品。他自己覺得,可能是業余成就了現在的他。多重身份之下,他更喜歡別人稱他為“壺匠”。
寒暑兩季做不出好紫砂壺
這幾天,在紫砂店里侃侃論道的張明強聽到家鄉宜興下了一場雪好不興奮,好在返鄉過年的日子很近了。他說,這個季節,宜興絕大部分紫砂壺成型工藝師已歇下手中的活,從事紫砂的匠人尤其懂得休養生息,氣溫一到零攝氏度,絕不再去工作,因為泥性對氣候不好把握,許多時候,成型還是要靠天吃飯,因為好的紫砂泥在成型時既怕干燥又怕冷風,也不能開空調,寒暑兩季做不出好的紫砂壺。張明強自己也是踩著這個節奏在深圳和宜興兩邊走動,春秋溫度適宜的日子在宜興創作紫砂壺,冬夏兩季在深圳售壺,論道,教授收藏經。微博上眾多粉絲追隨他學習紫砂收藏。
早年,張明強被單位分配做了紫砂外貿,1988年就開始跑廣交會,三十多年來他看遍了紫砂界的波瀾興盛,紫砂引出的眾生相更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上世紀八十年代,紫砂就有了暴發的苗頭。有一次,他一個高中同學拿著一密碼箱的紫砂壺坐火車去廈門,在當時最高級的酒店門口把密碼箱打開。10分鐘之內,先后9個臺灣人來看,最后一人將他帶入房間,將一密碼箱的錢,換他一密碼箱的壺。朋友瞠目結舌,趕緊給廠里打電話,叫他們都過去,“在上海的靜安飯店包了一層樓,胡吃海喝了一個星期。”現在講起來張明強也覺得好笑。
又過了好些年,紫砂的行情更是一路追高,各種靠紫砂暴富的故事不一而足。紫砂界的水越來越深,張明強見過仿壺拍上千萬,也見過幾年出一茬億萬富翁,還見過好泥造出爛東西,蓋個名家章,還真有人愿出高價。這種現象看多了,張明強總忍不住發些議論。他的議論不像商人,倒有幾分文人的義憤。
紫砂代工結了惡之花
近些時間,紫砂的行情遇冷,有些國家級大師作品嚴重貶值,3萬元就可買到一把大師壺,甚至還不如一個無名無分實力派工藝陶手作品的價位,與往日的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元相比,可謂是斷崖式滑落。張明強認為,這種跌落,一方面是紫砂在經歷市場洗禮后回歸常態,但是衰落來得如此之快,與紫砂制作的普遍代工現象很有關。現在代工如此普遍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曾經清貧的制壺人,現在賺得盆滿缽滿。這當然不是壞事,只是太多人財迷了心竅。出名的找不出名的代工,蓋個自己的戳,一天能產幾把。泥料更是千奇百怪,花紅柳綠。張明強講起來也心痛:“紫砂界的代工現象是所有藝術界中最容易的,由于功利主義的乏濫,導致了這個丑陋現象的普遍性,工藝員為助工代工,助工為工藝師代工,工藝師為高工代工。一條詭異的產業藤蔓在美麗的紫砂土壤上開出了惡之花,所以,收藏紫砂壺已經變得非常吊詭的事情。”
代工只是現象,本質是紫砂職稱考試的迷信。張明強一針見血地指出。“20萬紫砂大軍共赴紫砂職稱考場是不正常的,愛好者很難對紫砂壺的價值進行判斷,只得以做壺者的技術職稱作為重要依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唯職稱論’的怪現象。技術職稱是勞動部門通過考試確定的,目前是職稱越高所做的作品價格也越高,于是許多人的精力不是放在創作上,而是如何能考到職稱上。傳統紫砂工藝人員的技術職稱衡量的是成型技術,絕不是藝術。很多人花錢買文憑,花錢買職稱,職稱成了金錢的奴隸,斂財的工具。”
紫砂藝術在于文化支撐
現在宜興出了不少三四十歲的高工大師,在張明強看來是一種笑話,“無非就是手巧一些的工匠的‘炒作大師’罷了”。在張明強挑剔的眼里,紫砂藝術品一定需要心手合一,一定需要厚重的文化支撐和個人涵養,修身養性,沉下心來潛心紫砂藝術傳承的人,才能捏出美麗的作品。一代宗師顧景舟高超的壺藝境界與他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顧景舟重視這個淵源,并為之努力了一生。比如他與畫家收藏大家吳湖帆、江寒汀、唐云、王仁輔、來楚生都交往甚密,經常切磋陶藝。他還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址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考證。他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傳記、古陶鑒定做了大量的研究。顧景舟相信“宜興紫砂壺是文化壺、文人壺”。宜興紫砂壺從明代開始,就成為江南文人生活的重要內涵,后來被有學養的帝王厚愛,進入宮中。顧景舟早就指出“跟我的人,無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藝”。顧景舟一生制作的紫砂壺數量不是很多,他有時好幾年才做一批壺,而且個個要求質量上乘,不滿意的都要毀掉。“顧老常常三米開外站著兩個鐘頭盯著一把成型的壺,動也不動,如果發現不滿意,其他人會稍作調整,他卻把泥胎往地上一甩,重新來過。”說到此,張明強不免嘆息:“現在的人,沒有做兩年就說自己的壺可以賣幾千上萬元了。”
理性收藏也別貪低價
“收藏紫砂壺,無論是幾千萬,幾萬,幾十萬的壺,買來之后,一定要自己用起來,慢慢變化,慢慢品味,你對它好,它也對你好,你觀察他每天一個樣的變化,就像你養的寵物一樣。”
對于初入門的收藏者,張明強強烈不推薦在網上購買,因為“網上的二維圖片很有欺騙性,而且根本做不到七天之內有專家來幫助鑒定”。張明強也告誡藏家不能在純商業的會展上買。“展會上的人一年90%的時間都在外面跑,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做壺,而那些從宜興進貨的外地人對紫砂本身不懂,進貨這道坎都過不去。各種形式層次的商業展會,看似紫砂文化的繁榮,但良莠混雜,粗制濫造、假大空亂”。
雖然要理性消費,但是張明強也說,千萬不要貪圖便宜,1000元以下的壺都不要買。為什么?1000元以下的原料就不正宗,好的壺原料都不只1000元了。制作者對于1000元以下的壺是不會認真去做的。張明強說,現在99%的收藏者對紫砂壺都不懂,只是看到有升值的價值,人云亦云地去收,看著名字去收藏。真正懂壺的人主要看料看工藝。
在深圳的這幾年,張明強發現,深圳藏家比北方藏家要理性許多,南方人喝茶比較早,紫砂市場發展早十年,對紫砂的認識也早了十年。北方的土豪多,可能來錢更容易,在深圳賣5萬的壺,北京可以賣到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