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半生,我們發現,一人思想不油膩,內心不墮落,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這是《洞見不一樣的自己》這本書中一段有趣的文字,如此的文字在這本書中隨處可見,看上去很雞湯,如此仔細讀下來,以空杯心態去學習時,就會發現這本書中有些道理看上去很簡單,不過經各自成篇演繹之后,于無聲處聽驚雷,其實并不簡單。可能是為了驗證了一句老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么這一生應該如何過呢?每個人對于如何走過這一生可能各有心得,也許是在某一刻頓悟,也許是歷經半生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這么多也許之后,也許我們可以借鑒一下他人的智慧。古人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千萬粉絲大號把自己公眾號里的精華好文集結呈現時,也許能讓人有所觸動和啟發。01個人也關注洞見君很久了,公眾號里的文章質量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準。這一次應該是厚積薄發,以60篇文章,涵蓋人生的五大主題:認知、自律、修養、人際、情緒。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人生是一場與他人無關的自我修行。這句話也在許多場合中說起過,一直當作座右銘而存在。而在一個人的人生當中,如果真正地去修行,就不可避免會在這五大主題中修煉了,就看能不能修煉到家。可以說,五大主題60篇文章基本上把一個人的人生之路上的關鍵節點都羅列出來。所以這本書也敢號稱是讓你少走彎路的60個智慧錦囊。
這話不算吹牛,畢竟對于一個大的公眾號來說,能夠集結成冊,還是很有武德的。正如在本書前言中,洞見君說的那樣:我們做內容的,寫文章的,目標則是用自己的文字對人生產生有益的影響。02文以載道,書以煥采。一本書的誕生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真正從一本書中真正開卷有益,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還是那句老話,知易行難。對于認知方面,真正能夠在人生之路上有清醒地認知嗎?就拿近期在網絡上吵得不可開交的灣灣那邊的事,有多少人能夠在這場熱鬧聲中保持清醒?那天,還有朋友問我,你有沒有熬夜不睡覺,在等待著“大事”發生呢?可能還是格局不夠,睡得比較早,因為從這些紛亂當中已經清楚地認知到所謂“大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還是關心了一下第二天要吃什么來得實際。如此表達一番時,倒是被朋友一頓猛批,說一點不關心國家大事。
當時虛心接受批評,也沒有和朋友多說什么,既沒有過多地反駁,也沒有好為人師講一番小道理。否則到時搞得“政見”不同,反而讓朋友心里不痛快。書中有一個類似的小故事,話說北宋時期,大儒程頤去拜訪已經卸任的宰相范純仁,批評對方在位時對于許多大事沒有上訪,盡到自己應有的責任,范純仁對這些都坦誠認錯。最后程頤才知道,原來這些事范純仁都曾經上書過,只是因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好的實施,所以并不為人知罷了。如果是普通人,面對指責可能會感覺很無奈,會為自己辯護,但是范純仁卻沒有如此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雖然是簡單的八個字,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并不多見。對于此類認知的問題,有時是沒辦法達成一致意見,那就求同存異,不作過多解釋反而是件好事了。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很多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認知體系,想要改變可難了。03所以,很喜歡這本書的書名《洞見不一樣的自己》特別是在當下社會,已經不是那種一本經典之書會引發洛陽紙貴的情況發生,因為信息的流動和散播的速度已經太快了。再加上一些智能算法的推薦等等,會導致信息不但泛濫成災,更有可能帶來信息繭房的局限,那么一個人應該如何保持洞見和清醒的頭腦呢?
這本書中的經典案例可不少,如果翻開的話,會發現從古至今都能找到經典映照。從認知、自律、修養、人際,再到特別重要的情緒,無不讓人感知到修行之路的不容易。特別是情緒,如今面對各種各樣的外界信息,很多人可能不自覺地被帶了強烈的情緒,而且這些情緒可能就是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故意引導的。無論是那些炫富的,還是展現苦難人生的,很多類似的東西都有情緒的波動。這樣的事例已經太多了,甚至出現了不斷地反轉,而在這些反轉過程中,許多人的情緒不斷地波動和轉折,甚至感覺上當受騙并后悔之人并不少見。會不會導致懷疑人生我不知道,只是當一個人能輕易地被他人操縱情緒,會不會有點反思呢?
反思的過程,特別是否定自我的過程是痛苦的,然而這種痛苦應該是每個人要去經歷的,否則也不能真正地成長了。而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除了提高認知,不斷自律之外,對于情緒更應該學會引導和控制。在本書《管理情緒的三把鑰匙》時倒是給出點解藥:事不順時,去讀書;氣不平時,去運動;心不靜時,去冥想。
洞見不一樣的自己 洞見君 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京東好評率100%無理由退換¥48購買個人倒是認為,不管是不是事不順,還是心不靜,多讀書一定不是壞事。
讀書,不是讀碎片化的東西,而是一定要讀書,讀已經成體系的東西。雖然這本書相對來說是以散文集的方式呈現,不過書的主題并沒有跑偏,而是立足于人生的修行方面,可以作為一本書好好地去閱讀。當然,還有更多優秀的書等著我們去讀,無論是經史詩子集還是中外名著,都是可讀之物。而讀書形成最重要的,如果濃縮成兩個字,也許能用上本書中的兩個了:洞見。洞見不同的故事,也許會慢慢洞見不一樣的自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