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在微信讀書讀完了這本書,喜歡里面的幾段話:在喜歡你的人那里,去熱愛生活。在不喜歡你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一個人風塵仆仆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活。年輕的時候愛上什么都不為過,成熟的時候放棄什么都不為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那個與自己靈魂相近的人,可到后來才發現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較晚熟,而且被劣人催熟,后來雖然開竅了,但任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后變成一個孤獨的人!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來雖然開竅了,但也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后卻成了孤獨的一個。
晚熟并不代表拒絕成長,也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齡幼稚,應該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沒有誰真正天真如白紙,而是一個人的選擇,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過生活的黑暗面,但依舊選擇純真善良。
晚熟和早熟并沒有好壞之分,晚熟不代表不成長,早熟也不代表就內心不善良,如果可以誰不想永遠活在象牙塔里,誰不想永遠做童話里的公主王子,只是,有些時候你必須成長,有些責任,你不得不扛。
一個人,風塵仆仆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活著。這才是最好的態度。不要在不喜歡你的人那里丟掉了快樂,然后又在喜歡自己的人這里忘記了快樂。
知世故而不世故。
咱們永遠可以相信莫言。不論是獲獎前的莫言,還是現在的莫言。其實,莫言并未曾變,只是文字在將心里話一點點伴著血淚訴說出來,記錄一個個一件件一樁樁人事物。歷史不曾擁有,但苦難不會被忘記,也不應被忘記。很多時候,咱們常說的不忍直視,是當真存在過,發生過的,要勇敢一點去面對,哪怕只是文字的形式?,F實要比小說中描述的更為慘烈,因此,才更要感謝,感恩,砥礪前行,只為祭奠那一份份真心。
都是真實的故事,每個故事里的每個人都有一段讓人匪夷所思的經歷,每個人都遭遇過巨大的不公平可是都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著,有讓人感慨的有讓人唏噓的,可這就是生活書中 “晚熟” 二字,莫言解釋:“晚熟,還是希望不斷超越自己,不希望自己過早成熟、定型,希望自己晚熟,讓自己的藝術生命更長久一些,雖然這難度很大?!?/span>
態度平和樸實,文字嬉笑怒罵,一如既往熟悉的莫老爺子文風,全新的故鄉人事體驗,讀下來真是酣暢淋漓。
莫言在這本書里,提到了晚熟的人的特征:“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開竅。”
對這個晚熟的概念,莫言也有自己的體驗。在一次采訪里,他就直接坦言自己很希望做個“晚熟的人”,他說:“一個作家,一個藝術家,過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斷變化,不斷超越自我,這是難度很大的。從這個方面來講,我們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藝術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更長久。”
誠然,成熟代表著固化,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真正晚熟的人,走得更穩、行得更遠。
也許可以說,正是因為這股晚熟的勁兒,他成功突破了文學圈的“諾獎詛咒”——就是作家獲獎之后,生活會被打亂,再也寫不出重量級作品了。在繼2012年獲諾獎后的10年,再次拿出了這本《晚熟的人》。
晚熟有幸。和莫言一樣,一起做個晚熟的人。
等不來上架,便買了紙質的書。
相比其它篇最觸動心的是最后一篇,看完合上書時,一直在憒憾和有點氣憤又有點無奈的情緒中,下午剛看了麥家《人生海?!穬热萃瑯幼屓顺林?,還有余華的《人生》,在那個時代真的有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憋屈死了的悲苦。
記得《了不起的蓋茨比》頭一頁就寫著:“要記住,世上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么好的條件。” 在現實的生活中經常看到聽到那些輕生的、不上進類似躺平的、做一些讓人不理解事的…,很是不理解看不上,但現在真的要重新想了,很多事真的是沒有遇在每個人自己的身上,現在多少也能理解了有那么多的人選擇離開世間,他們可能真的有他們自己不得不做的選擇。
看完這些書,我又深刻的重新理解了什么是善解人意。
讀莫言的長篇,最頭疼的就是人物關系,天生對復雜的關系排斥,所以這短篇的文風,真的蠻喜歡。還有這大白話還有看起來特庸俗的市井生活,跟聽七大姑八大姨嘮嗑似的,老爺子罵人也犀利。像我這樣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讀起來暖暖的。
實實在在的跟村子的人打過幾次交道后,這個群體的人真的有著鮮明的群體特征,還有時下問題,可以以文學的方式,直言有誨,挺好。故事大多開放式結局,有點到為止的克制。過癮么,不過癮,不過癮?也過癮。所以才能一口氣讀下來。
“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么,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么,那么這個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么。”這種人心最直白的執念,就這么輕描淡寫的說了,會回憶起自己有過的一定要去做的事情,只是更多時候比較幸運,是夢想成真的喜悅。所以看到別人的同樣心境,抱有一份善意,懂得才有慈悲。
“年輕的時候愛上什么都不為過,成熟的時候放棄什么都不為錯。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那個與自己靈魂相近的人,到后來才發現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較晚熟,并且被劣人催熟,后來雖然開竅了,但仍然善良與赤城,不斷尋找同類,最后變成一個孤獨的人?!?/p>
其實只要是在社會中,人就無法避免被催熟,鈍感力讓人晚熟,但心的干凈確是法寶。
看完這本書,心情很沉重!人生在世,人人都向往著美好的生活,但是一輩子遇到什么人,遭遇什么事,又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好人未必有好報,惡人也未必有惡報,我們能做的只有四個字:無愧于心,就好!
我特別喜歡看短篇小說,一次可以讀1-2個故事,不會占有太長時間,而且短篇小說更濃縮,能吸引人需要更強的功力。讀了一個月,剛好讀完,每天讀一點。顯然,莫言這次把諾獎后對于過去和現在的新思考放入了自家親戚和鄰居的譜系中,講述一個個人和事兒,依然是從解放講到文革,從改革開放講到自己獲獎后的故鄉。雖然沒有最喜歡的故事,但"晚熟"這個詞成為我最近常常使用的詞語。做為一個晚熟的人,我依然對人和事充滿旺盛的好奇,希望11月是更加濃烈的一個月。
“有的人,小時膽小,后來膽越來越大,”蔣二道,“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后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區別?!薄锻硎斓娜恕?/p>
晚熟的人,顧名思義就是思想上較晚成熟的人。
讀到最后,才理解莫言真正意義上的晚熟。
我久久不能釋懷因封建保守失去右手的田奎、為在專制腐敗下被逼死的李圣潔老師而憤懣、被愚昧的流言碎語害死的不到七歲的清靈而痛心。
直至今天,類似這種悲劇仍舊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上演著。
“真正可怕的壞人還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壞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壞反而認為自己很正確很好的人。那些知道自己壞的壞人的心里還存在著良知,所以還知道自己的壞,而那些不知道自己壞的壞人,心里只有自以為是,他永遠都以為自己去正確的,他永遠都認為別人欠他的,他永遠都在恨別人、罵別人?!蔽覀冊谏钪须S處可遇這類人。
所謂早熟、晚熟的人呀。是愚昧自信的人和善良的人呀。
人生其實就如一塊燒紅的鐵,每個人都是鐵匠,在不斷的錘煉鍛打造就著自己的與他人的人生形態。不管好的,還是壞的,每個人都有責任。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晚熟的人。
作者小說《晚熟的人》里面提到有的人小時候膽大,長大了膽??;有的人小時候膽小,長大了膽大。
這句話我挺有感觸的。
過年時候碰上了我初中女同學,她還是那樣美,身材還是那樣好。遠處瞧見,我一眼便認出了她。見到同學倍感親切,我走近聊了幾句,得知她離婚三四年了,她有倆女兒,小的不到四歲,都隨了前夫。她說到我們境況的差距,我有點好奇的問,如果你覺得不合適為啥不早點離,還生二胎呢?她說因為骨子里傳統,雖然從結婚開始就覺得不合適,但她覺得應該一生守一人,結果竟然還是離婚了。
我有點恍惚,我想起我們上初一,她就開始了各種愛美,開始控制飲食減肥,開始理解人際關系,我還處于還沒開化的時候,她已經成熟了很多。
而如今她的做法,卻讓我覺得仿佛不是同一個人。
回顧我小時候,生在貧窮的家庭,從小志氣低,膽子小。反而是長大后做的事情反而膽大起來,真的是奇怪。
《活出生命的意義》里面說,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最近改了名字,希望學學莫言老師,少說話,話多得罪人,多碼字吧。
我也是晚熟的人,靜待花開吧。
“想要學得會,先跟師傅睡”:
是一句俗語.原意是指過去時候學手藝活,想學到真東西或一些竅門,必須拍師父的馬屁,那怎么辦呢?跟師傅住一起(但不一定在一個房間)通常是過去拜師學藝的必要形式,這里所說的“睡”是指(為得到'真經’)親近師父——替師父做一些內務方面的事情來討好師父,如:端茶倒水、洗衣做飯、端洗腳水、倒馬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