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對蜀相諸葛亮功績的經典點評。杜甫這段評價倒也是中肯,因為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兩大功績,便是隆中對策和兢兢業業。不少讀者印象中的諸葛亮,總是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但畢竟是他在《三國演義》的藝術形象。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卻以忠正聞名;也就是說,諸葛亮與“智”關系不大。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只能用一般來形容,就連愿意為諸葛亮單獨做傳的陳壽,也只能形容他“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遺憾的是,諸葛亮的眼光也并不怎么好。他為蜀國提拔了不少人才,但大體上都有兩個特點。一是任人唯親,無論是蔣琬,亦或是馬謖,都是和諸葛亮同屬于荊州集團的嫡系力量;二是只看文名,諸葛亮似乎很瞧不起蜀漢集團內部的武將,因而劉備死后,他只能親力親為的四處征戰。
諸葛亮在臨死之前,曾選擇了一批接班人;但諷刺的是,他看好的大多數良才,都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不妨來看一下,楊儀、姜維、董闕、諸葛瞻等人對蜀漢的“貢獻”究竟如何?
楊儀——氣量狹小、利己主義
暫且不談魏延之死與諸葛亮的關系,先來看一下楊儀在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說白了,便是魏延軍人出身的莽氣,讓楊儀看不起罷了。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關系水火不容,將來會有大患,這是孫權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諸葛亮表面上是不偏不倚,實際上是暗中相助楊儀。據《三國志·楊儀傳》:“亮深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諸葛亮是沒做什么,但他在死之前卻把軍權交給了一個文官楊儀。后者是什么人,諸葛亮再清楚不過了:“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不難發現,諸葛亮知道楊儀是一個氣量狹小之人,卻還依然將兵權交給后者。于是在楊儀的私心作祟之下,功勛卓著的魏延慘遭污蔑殺害。這還不算什么,楊儀為泄私憤,竟然將魏延首級踩在腳下,并下令誅殺了魏延三族。這樣睚眥必報的性格,也難怪名士劉巴看不起他。
魏延死后,楊儀小人得志,竟然妄想著成為蜀國第二個諸葛亮:“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呼都尉趙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悅。”不僅如此,蔣琬等人的執政也讓楊儀心生怨恨,經常“怨憤形于聲色”。有一次費祎和他交流之時,楊儀竟然說出了“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這樣大逆不道的話。結合魏延的例子,楊儀這樣一幅小人做派,實在是不敢讓人恭維。
姜維——好高騖遠、窮兵黷武
姜維執掌軍權期間,曾數次進行了北伐。從總體戰績來安,姜維的作戰能力,確實有亮眼的表現。但姜維的戰略眼光,可謂是平庸至極。從他放棄固守漢中這件事來看,他的軍事才能也只能用“好高騖遠”來形容了。魏延鎮守漢中十余年,王平固守漢中五六年,采取的都是消耗戰術;但到了姜維這里,竟然狂妄自大的要將敵人引進包圍圈中,實行圍殲戰術。
這個說法,可謂是自不量力。蜀國的軍隊數量和魏國比起來,可謂是云泥之差;試問以少圍多,又有多大把握。顯然,姜維鎮守的漢中很快便失守了。如此一來,蜀中屏障盡失,魏國大軍得以長驅直入,進入蜀中平原。在賢相費祎遇刺事件中,姜維作為頭號嫌疑人,也失去了劉禪的信任。
但此時的姜維,卻選擇了遷往沓中避禍,不再過問朝堂內宦官黃皓的亂政行為。史書記載姜維被亂軍殺死后,士兵發現其膽大如斗;可在避禍沓中這件事上,姜維可謂是膽小如鼠了。至于《三國演義》中提到姜維密謀復國一事,其實在歷史上,是以鐘會為主導的一次事件。不得不承認姜維是很忠心,他一直忠于諸葛亮;但能力問題,卻是他最大的硬傷。
諸葛瞻、董闕——身在其位,不謀其政
蜀國步入后期以后,是誰在執掌朝政呢?除了劉禪重新的宦官黃皓經常亂政以外,便是諸葛瞻和董闕了。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景耀四年,(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并平尚書事。”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又是劉禪的女婿;在這樣的身份加持下,諸葛瞻在仕途上自然是平步青云。
那么董闕又是誰呢?史書記載,他也是諸葛亮的嫡系心腹,更是被諸葛亮贊賞為“良才”的國之棟梁。他和諸葛瞻掌握著蜀國朝政,看起來倒是挺讓人放心的。但在筆者看來,他們并沒有盡到臣子的本分:“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將護,無能匡矯。”
姜維不愿意和黃皓作對,索性帶兵出了成都;而諸葛瞻和董闕兩人的做法,實在叫人扼腕嘆息。對于黃皓亂政,掌握朝政大權的董闕和諸葛瞻竟然沒能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可以這么說,黃皓對朝局穩定的破壞,也有此二人的默許之“功”。
筆者并非是刻意抹黑諸葛亮,只是想從這幾人的表現入手,來說明諸葛亮執政后期所犯下的一個嚴重錯誤——任親為賢。自古蜀中多才俊,但是諸葛亮卻對蜀中人才進行了嚴厲打壓。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喜歡事事親為,這也使得蜀漢不少將領缺少了鍛煉的機會,甚至流傳出了“蜀中無大將”這這樣的戲言。從這方面考慮,諸葛亮親自培養的這些嫡系部隊,也在某種程度上直接促使了蜀漢集團的過早滅亡。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