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新的一周,祝大家一切順利!今天的每日一句,為朋友們推薦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的名句:
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
就字面意思而言,羅素這句話講的是贏得勝利的一方未必就一定是對的一方;落敗的一方也不一定就是錯的一方,正所謂“成王敗寇”,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學歷史時學到的諸如諸侯紛爭、王朝更替大多屬于這種情況。
但是,我們也知道,戰爭有正義之戰,也有邪惡之戰。比如,希特勒發起的就是邪惡之戰,反法西斯戰爭就是正義之戰。而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是人間真理,所以,當戰爭決定誰留下來的那一刻,也就是證明哪一方是正確的時刻。
不管從哪個角度理解,這句話帶給我們的啟迪都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這句話稍微做一下改頭換面也非常適合在演講中引用,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
“哲學家羅素有一句名言:'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在這里我也要說:'競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我們的目標就是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成為留下來的。’”
這樣的表達,對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氣還是比較有效果的。
乞丐并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 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羅素
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羅素
一切偉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厭的章節,一切偉人的生活都有無聊乏味的時候。——羅素
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_素
這個世界的問題在于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信不疑?!_素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權威,因為你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_素
幸福的秘訣是:盡量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對感興趣的人和物盡可能友善。
——《幸福之路》
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有三種缺陷:自以為是(cocksure)、含混(vague)和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ion).
——《哲學大綱》
1.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
羅素說清楚了戰爭的真諦,“成王敗寇”正是如此。而丘吉爾也曾經說過: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無論正確與否,戰爭本身就是一種過錯,挑起戰爭的人更加罪無可赦。這句話放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適用,職場也不會決定誰對誰錯,站在頂峰的人總是備受歡迎。所以市面上大多數是企業家們的成功學書籍大賣,而那些跟他一樣的卻倒在大潮中的人,連個浪花都沒有。
2.乞丐并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羅素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會仇恨那些比我們強一點點的人。那些你永遠沒有機會超越的人,你倒是不會嫉妒了,反而是滿滿的崇拜。就如隔壁的男人比你多掙了幾百塊錢,你知道之后便心里厭煩,但世界首富比你賺的更多,你卻將他當做偶像。人類本身的劣根性中,懦弱和好斗都深藏其中。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嫉妒他人,這會使我們的格局變得很小,視野會被限制,逐漸就會變成一個井底之蛙。永遠不要嫉妒將來一定比我們差的人,這樣會使我們停滯不前。
3.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
世界上從來沒有 一成不變的事情,今天你的信仰還是真理,明天可能就會被推翻。正如日心說的出現會推倒地心說,而未來某一天,我們可能也會發現,原來太陽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另外,保證生命是踐行信仰的前提,所以與其用生命來為你的信仰獻身,倒不如用生命來分辨哪個才是事實。與其用死亡證明信仰,倒不如用時間感悟真理。所以,別因為跌倒就自暴自棄,假如你走不下去了,可以換個方向。
4.這個世界的問題在于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信不疑。
天下很難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所以智者總是存疑,我們眼前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并非一成不變。而傻子們總是對一件事保持信任的態度,西方宗教妄圖絞死那些科學家的時候,多少信徒為之奔走。相信教義和殺死真理,正是他們愚昧無知的表現。然而傻子們總是快樂的,至少不用對眼前的事情保持戒備,他只要不斷的相信別人跟他講的那些道理就好了。
5.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受到的誘惑還不夠大。
人性本惡,這是荀子的說法。任何人都有欲望,只不過有的欲望看起來高雅一些,有的欲望看起來低俗一些。那些躲在深山的人,他們的欲望就是安寧。很多電視劇上說,成仙就要斬斷欲望,可是成仙本身就是欲望。盡管人抵擋不住誘惑,但是我還是希望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則,要能堅持自己的本心,至少那些小的誘惑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堅守著我們的道德。更要時刻提醒自己:天上不會掉餡餅。
人生而無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_素
羅素很諷刺教育的名言,不足20個字,卻很刺耳,發人深?。?/p>
一般諷刺教育的人,都是比較關心教育的,不然大可閉口不言的。沒有人愿意去得罪人,也沒有人愿意活得令人討厭。但有一群人,就喜歡做一個很多人都討厭的人,這群人便是哲學家。因為哲學家們知道這個世上沒有人能接近完美不被人討厭,不被人罵的。
是人,都逃不過被人罵。有人罵,說明有些話刺痛了他們,很刺耳,所以才引起他們不滿。如果這個世界人人都說好聽話,而沒有人說難聽話,相信這個世界只會變得越來越虛偽,如同活在夢幻之中,不知什么是好,不知什么是壞,黑白不分,是非不分。
那么教育有什么好值得諷刺呢?我們這代人,如果不去讀羅素的名言,或是不往下看,會怎么回答這個問題呢?相信很多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特別是有孩子的人,特別是孩子還在上學的一些家長,多少也能看出一些問題,看出一些教育的弊端。
比如說現代的教育,很多時候就是一種權利教育,處處讓孩子學習去爭第一,而且不擇手段去爭第一,喜不喜歡做這件事,愛不愛,是另一回事,因為拿第一有面子,而且拿第一,在學校老師喜歡,在家里父母喜歡,還有拿第一,父母都會有獎勵的。這也就是第一的好處,第一的權利。
說到這里,如果你不滿意以上的回答,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羅素很諷刺教育的名言,不足20個字,卻很刺耳,發人深?。∥淖秩缦拢?/p>
人生而無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_素
讀完羅素的名言,很多人或許都不會贊同,但也會有人贊同,就好比我們讀懂了的人,了解人性、人心丑陋的人,就會很贊同羅素的這句名言,說的是大實話。我們不妨深入跟大家來探討一下,深入分析一下,反省一下。
我們要堅信,人一出生本來就是無知的
沒有人一出生就能說話,就很聰明,就能記得前生,或是懂得很多大人們的道理,我們都是一片空白來到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雖然大家都是一片空白來到這個社會,但不愚蠢,大家都有學習能力,或是適應能力,都會隨著時間慢慢成長。
我們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與人相處,學會了脾氣,心情,人情等。從一個什么都不知的無知孩童到了慢慢懂點事的孩子,是那么的天真無邪,那么的單純。但我們讀書后,我們接受教育后,一切就開始改變了。
為什么說教育使人愚蠢?
這是一個很值得人去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兩個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可以說人知道越多,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愚蠢,不知道的地方更多。我們沒有讀書之前,或許還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也是接觸教育后,才發現我們所知道的知識,真的是冰山一角,真的是太有限了。
所以面對無限的知識,我們人類所能知道的事,是有限的,有限的知識,自然就是愚蠢的。就連愛因斯坦霍金這類的偉大科學家,他們也都承認人類事渺小愚蠢的。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星空,人類知道到底有多少?無不感到知識的有限,腦力的有限。
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來?!_素
戰爭雖然不分誰對誰錯,但是歷朝歷代受傷害的永遠是老百姓。應該說誰無緣無故的發動戰爭就是誰的錯唄。
那就是對錯的劃分已經出來了,留下的是對的
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 就字面意思而言,羅素這句話講的是贏得勝利的一方未必就一定是對的一方;落敗的一方也不一定就是錯的一方,正所謂“成王敗寇”,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學歷史時學到的諸如諸侯紛爭、王朝更替大多屬于這種情況。
但是,我們也知道,戰爭有正義之戰,也有邪惡之戰。比如,希特勒發起的就是邪惡之戰,反法西斯戰爭就是正義之戰。而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是人間真理,所以,當戰爭決定誰留下來的那一刻,也就是證明哪一方是正確的時刻。
不管從哪個角度理解,這句話帶給我們的啟迪都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這句話稍微做一下改頭換面也非常適合在演講中引用,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哲學家羅素有一句名言:"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谶@里我也要說:"競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我們的目標就是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成為留下來的。’”這樣的表達,對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氣還是比較有效果的。
另一方面就是很多人接觸過教育后,學到的都是跟人競爭,跟人攀比,跟人斗智斗勇,怎么去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倘若一個人接觸教育學到的只是這些,那么無疑就是一種失敗的教育,就是變得更愚蠢,還不如孩代的單純的天真,那樣至少沒有欺騙,沒有狡詐,沒有心機。
所以說羅素很諷刺教育的名言,不足20個字,卻很刺耳,發人深??!大家對這段名言有什么新的看法?或是更高的見解呢?不妨說出你的想法,在下方跟大家一起討論吧!或是覺得這句名言值得讓更多人看到,不妨動一動你的手指,分享點贊收藏下,這也是啟路文學最大的動力!
《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羅素
懷有各種各樣愚蠢的見識乃是人類的通病。要想避免這種通病,并不需要超人的天才。下面提供的幾項簡單原則,雖然不能保證你不犯任何錯誤,卻可以保證你避免一些可笑的錯誤。
如果一個問題但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話,就請您親自觀察一番。亞里士多德誤以為婦女牙齒的數目比男人少。這種錯誤,他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而且辦法很簡單。他只消請他的夫人把嘴張開親自數一數就行了。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原因是他自以為是。自以為知道而實際上自己并不知道;這是我們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種致命錯誤。我自己就以為刺猬好吃油蟲,理由無非是我聽人這么講過;但是如果我真的要動手動腳寫一部介紹刺猬習性的著作,我就不應該妄下斷語,除非我親自看見一只刺猬享用這種并不可口的美餐。然而亞里士多德卻不夠謹慎。古代和中古時代的著作家談起麒麟和火蛇來頭頭是道;但是他們當中的誰也沒有覺得,既然如此自己從未見過任何麒麟和火蛇,那就必須避免武斷。
許多事情不那么容易用經驗加以檢驗。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在許多這類事情上有頗為激烈的主張,也有一些辦法可以幫你認識自己的偏見。如果你一聽到一種與你相左的意見就發怒,這就表明,你已經下意識地感覺到你那種看法沒有充分理由。如果某個人硬要說2加2等于5,或者說冰島位于赤道,你就只會感到憐憫而不是憤怒,除非你自己對數學和地理也是這樣無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動搖了你的相反的見解。最激烈的爭論是關于雙方都提不出充分證據的那些問題的爭論。迫害見于神學領域而不見于數學領域,因為數學問題是知識問題,而神學問題則僅是見解問題。所以,不論什么時候,只要發現自己對不同的意見發起火來,你就要小心,因為一經檢查,你大概就會發現,你的信念并沒有充分證據。
擺脫某些武斷看法的一種好辦法就是設法了解一下與你所在的社會圈子不同的人們所持有的種種看法。我覺得這對削弱狹隘偏見的強烈程度很有好處。如果你無法外出旅行,也要設法和一些持不同見解的人們有些交往,或者閱讀一種和你政見不同的報紙。如果這些人和這種報紙在你看來是瘋狂的、乖張的、甚至是可惡的,那么你不應該忘記在人家看來你也是這樣。雙方的這種看法可能都是對的,但不可能都是錯的。這樣想一下,應該能夠慎重一些。
有些人富于心理想象力。對于這些人來說,一個好辦法便是設想一下自己在與一位懷有不同偏見的人進行辯論。這同實地跟論敵進行辯論比起來有一個(也只有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這種方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圣雄甘地就對鐵路、輪船和機器深表遺憾,在他看來整個產業革命都要不得。也許你永遠沒有機會真的遇見一位抱有這種見解的人,因為在西方國家里大多數人都把現代技術的種種好處視為當然。但是如果你確實想同意這種流行的看法乃是正確的,那么一個好辦法就是設想一下甘地為了反駁現代技術的種種好處而可能提出的論據,從而檢驗一下你自己想到的論據。我自己有時就因為進行這種想象性的對話而真的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即令沒有改變原來的看法,也常常因為認識到假想的論敵有可能蠻有道理而變得不那么自以為是。
對于那些容易助長你狂妄自大的意見尤宜提防,不論男女都堅信男性或女性特別優越。雙方都有不可勝數的證據。如果你自己是男性,你可以指出大多數詩人和科學家都是男子;而如果你是女性,你可以用大多數罪犯也都是男子來反唇機譏。這個問題本來就根本無法解決,但是,自尊心卻使大多數人都看不到這一點,不管我們屬于世界上哪個國家,我們大家總是認為我們自己的民族比所有其他民族都優越。既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長處和短處,我們就把自己的價值標準加以調整,以便證明自己民族的長處乃是真正重要的長處,而其缺點相對來說則微不足道。在這個問題上,一位明白事理的人也一定會承認,它沒有明顯正確的答案。由于我們無法和人類之外的智者辯論清楚,所以要處理這個人之作為人的自高自大的問題就更加困難了。就我所知,處理這個普遍存在的人類自高自大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經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角落的一顆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類僅僅是一個短短的插曲,而且說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還有一些生物,他們優越于我們的程度不亞于我們優越于水母的程度。
《羅素自傳》序言:我為何而生
伯特蘭·羅素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這些感情如陣陣巨風,吹拂在我動蕩不定的生涯中,有時甚至吹過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絕望的邊緣。
我所以追求愛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愛情有時給我帶來狂喜,這種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會為了體驗幾小時愛的喜悅,而寧愿犧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愛情可以擺脫孤寂——身歷那種可怕孤寂的人的戰栗意識有時會由世界的邊緣觀察到冷酷無生命的無底深淵。最后,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賢以詩人們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這正是我所追尋的人生境界。雖然它對一般的人類生活也許太美好了,但這正是我透過愛情,所得到的最終發現。
我曾以同樣的感情追求知識,我渴望去了解人類的心靈,也渴望知道星星為什么會發光,同時我還想理解畢達哥拉斯的力量。
愛情與知識的可能領域,總是引領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卻經常把我帶回現實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喚經常在我內心深處引起回響。饑餓中的孩子,被壓迫被折磨者,給子女造成重擔的孤苦無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獨、貧窮和痛苦的存在,是對人類生活理想的無視和諷刺。我常常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減輕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發現我完全失敗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發現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誰再給我一次生活的機會,我將欣然接受這難得的賜予。
【賞析】
羅素這個名字為我們熟悉已久,他是哲學家、數學家、分析學的創始人,是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并且是當之無愧的人道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如此豐富輝煌的一生在他看來其實很簡單——為了“愛”、“知識”、“同情”而活。
羅素的胸懷博大精深,心中充滿正義、良知、睿智、溫情,74歲時發表的巨著《西方哲學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深刻而敏捷的思想和客觀平和的思維態度。羅素的偉大更在于他一生力圖作為大眾良知的代言人,摒棄一切艱澀拗口的詞匯,并總能出色地把艱深的學術思想深入淺出地普及于大眾,啟示世人用愛的眼光觀照世界,看待生活。
《我為何而生》是羅素晚年為自傳寫下的序言,簡短的文字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皭矍椤?、“知識”和“同情”三種構筑人性和社會的基礎物質,如今逐漸消解在麻木的日常生活中,羅素再次提出它們的價值,給已淡漠了這些情感的人們帶來了一次巨大的情感沖擊?;厥?0年的歲月,老人懇切地寫下了他對人生和世界思考的答案,就像流浪的吉普賽人用神秘的預言占卜命運一般,他們的智能都歷經了時間的磨煉,洗去了塵世的繁復和庸俗,使人們在生活旅途中不斷發現其中的真理和奧妙。羅素把哲學放入了人類歷史的鏈條中,因此他提煉出的這三種情感能夠精確地顯現西方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上最為突出的特點: 代表人類童年時期原始激情的愛情,代表文明社會中理性思維的知識,以及代表人類自我意識覺醒后對無刻不在的苦難的同情。
羅素談生活,不會強加那些甜得膩人的意義,簡單地把三種情感娓娓道來。他不告訴我們怎樣愛是對,怎樣愛是錯,也不去斷定什么知識有益,什么知識空洞,愛情和知識都是充實生活的過程,走在生活旅途上,它們總會出其不意地撥動人們內心中的某根琴弦,然后奏出美妙的樂章。至于對苦難的同情,是它決定了人之所以為人?!皭矍榕c知識的可能領域,總是引領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卻經常把我帶回現實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喚經常在我內心深處引起回響?!敝挥杏缿迅卸髦?、憐憫之情,在得到了生活賦予的歡欣之后付出真誠的關懷,我們才能獲得更為珍貴的寬容與感動。
“為何而生”這一讓人難以參透的問題,在羅素的深刻思考中,已經脫離了針對單個人的范圍。每個人短短的一生,實際上都可以看作整個人類歷史的縮影。愛情、知識和對苦難的同情三種讓他深深留戀的情感,同樣是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動力。與生俱來的愛情給人類以無限激情,沉醉于愛情中的人們也活在仿若童年般的最純真感情之中,忘情恣意地享受著最本真的世界,人類的個體認識和感悟得到了最大的升華。主體意識上升必然帶來對世界認識的渴望。逐漸,知識和理性開始填補這個充斥激情和狂野的原始世界,人類不斷地探索未知領域,渴望構建一個文明國度。可事實證明,人類從未能把情感和理性平衡地放置在同一高度,文明世界里的知識不僅抑制住了過于放縱的自我,更衍生出一種冷漠和彷徨。世界和自我對于探索了幾千年的人類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陌生姿態,以社會結構生存的人們開始發現溝通的困難。此時,情感中延伸出除了激情放縱以外的另一種感情——憐憫和寬容,它們一定程度上治愈了隔閡。支撐羅素生活的第三種感情——對苦難的同情,成全了他一顆真誠而寬容的心,正是這份憐憫之情啟動了真正的智能,對愛的表現和對世界的理性認識只有通過這雙智能的眼睛才得以明晰。
人來到世間,一身孑然,離開的時候依然如此。但那份“詩性智能”伴隨著身體的呱呱墜地而來,愛情的沖動和寬容憐憫之情都深藏其中,它們會時刻往你的生活畫紙上抹上那么一筆,也許是畫龍點睛,也許是拋磚引玉。擁有如羅素一般智能的人,懂得用理性去思考,以嚴密的邏輯一條條地臚列出那無從概括和無從解釋的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事物??晌覀兪冀K相信,不是生活教會了我們愛情和同情,而是這些本屬于我們的情感經受了生活的消磨之后依然單純如初。我們所獲得的知識倘若都能告訴我們如何守護這樣一顆赤子之心,那么就不會失卻生活。
愛情、知識和同情,哪一種不是神秘十足,滾動在時間和空間的坐標中?它們屬于每個人,亦屬于世界。我們無須如此清楚它們的功用,亦無須在理性的框架中對照自己的人生,無論我們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小心地守護心底的純真之情,它們便會和我們不離不棄。而當所有人都擁有了對這三種情感的敬重,當全世界與它們相依相偎,羅素一生所擁護的人道主義和自由理想才能真正實現吧。
(邢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