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文學時代微刊(公眾號ID:wxsdwk)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學時代微刊·總第9302期
封建科舉制度起始發展脈絡略考
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選人用人制度,有一個漸進發展過程。在經歷了原始禪讓制和夏商周的世卿世祿制、秦的軍功爵制和漢代察舉制后,到隋代,廢棄了兩晉南北朝時弊端諸多的九品中正制,逐步形成并創立了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兩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把持政權,阻塞了寒人仕途的道路。寒門即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極大的沖擊了世族門閥制度,改革九品中正制的要求日益強化。南北朝后期,封建政權的選官制度終于沖破九品中正制的束縛,向新的方向發展,科舉制度開始萌動。南梁肖衍繼皇帝位后,頒行措施,初罷中正,限年入仕,不拘閥資,繼之以九流常選,試經授官。從而打開了選舉不論閥閱,任官重視考試的先河。天監四年(505),梁武帝在頒行九流常選制的同時,“詔開五館,建立國學,總以五經教授,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國學生入館不受門資限制,凡經五館就學者均可參加選官考試,合格者即可解褐入士。同時,北朝也有上述變化。至北周,選官則釆取了“不限門資,唯在得人”之政策。公元581年,隋建立后,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發展社會經濟。首先對官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在選人用人上,為了從地主階級中廣泛選拔人才,正式廢除了九品中正制,規定每州每歲貢士三人。開皇十八年(598),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有德)、清平干濟(有才)二科舉人。到隋煬帝大業年間,又創立了進士科。從而創立并實行了科舉制度。所謂科舉制,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婆e制的內容,隋因初創,因而較為簡單,分三科,即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秀才科考文舉,明經科要通曉經典,進士科主考時務策,亦考儒家經典(時務策即對國家大事發表見解,提出意見,到明清時就教條化了)。科舉制的實行,是社會經濟發展和階級關系變動的結果。它進一步打破了世族門閥封建政權的壟斷,進一步削弱了世族地主在封建政權中的勢力。北魏推行均田制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庶族地主經濟也相應得到發展,形成一種社會力量,并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地位。而科舉制則為他們提供了出路,使更多庶族出身的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參與政權,使庶族地主勢力迅速發展,對鞏固中央集權統治起到重要作用。及至唐代,科舉制度發展已經十分成熟。當時,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書、明算、道舉、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明經考試內容有帖經、經義和時務策,以帖經為主。進士考試則為帖經、詩賦和時務策,以詩賦為主??继浫嚤痴b,作詩賦要獨立思考。因而中明經易,中進士難。當時明經錄取率為十分之一二,進士為百分之一二。進士及笫雖難,但易飛黃騰達,因而被時人視為“士林華選”,甚至“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所謂制舉,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科目多為臨時設置。唐代制舉大約始于貞觀年間。唐高宗永徵年間開始,加強了制舉的作用。制舉名目繁多,有文辭清麗科,博學通藝科,武足安邊科,軍謀越眾科,才高未達、沉跡下僚科等百數十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應試。考取后,原是官吏者即可升遷,非官吏者,吏部授予官職。應試科舉者,要經“考核資敘郡縣鄉里名籍,父祖官名,內外族姻”,嚴禁“刑家之子、工賈殊類”應試。低于工賈的部曲、雜戶、奴婢等勞動者,無權參與。到武周時期,又創立了殿試,即由皇帝親自策問舉人,以示慎重。設制了武舉,大開制科,給以普通地主以便捷的升遷之路。并推行自舉,允許官吏和一般人自舉其才。如此,大大拓寬了選人渠道。宋代科舉制度更加完善,但日趨保守。宋建立后,一切沿襲隋、唐制度,選官制度亦如此。但從宋太祖始,舉人經禮部考試(即省試)之后,須再經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方為合格。如此錄取者便為“天子門生”了。其一,科目包括進士科和諸科兩大類。進士科考詩賦、策論,諸科科目繁多,但較易其二,考試程序先鄉試,由州主持,其次省試,由尚書省主持,吏部負責,考試時間臨時選定。最后為殿試。為防止舞弊,宋對科舉制度作了一些改革,主要有,鎖院制,鎖廳試,彌封制,謄錄制,復審制,別頭試,復試制等,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另外,不準朝迋官員推薦考生考試,不準考官與進士結成“恩師”或“門生”關系。考試的最終名次,尤其前幾名的名次,須由皇帝欽定排列。明建立后,洪武四年(1371),開始設科取士。1382年后,定期會試,三年一科。參加科舉者須是各級學校生員。府(州)、縣生員,即為秀才,先赴省鄉試,及格者為舉人。隔年赴京會試,及格者參加殿試,中榜者為進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笫。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考試以四書、五經文句命題,解釋以朱熹批注為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文章必須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個部分,即稱“八股文”。進士在發榜后即可任官,且有成為顯官之望,所謂“卿相皆由此出”是也。明代鄉試稱大比,三年一次,在子、卯、午、酉年秋天舉行,故稱“秋圍”。考場分設于北京、南京和各省省會,由中央派員主持,為直省舉行的中級考試。每考場設主考二人,同考四人,稱“內簾官”,由皇帝臨時任命,一般由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主考為翰林。布政司出一名提調官,負責行政總務。按察司或都察院派司官或御史兩名任監視官。提調、監視統稱“外簾官”。外簾官不得干預考官判卷錄取和侵奪考官職權。鄉試共考三場,在八月初九至十五日七天內完成,每場一天。笫一場考經義四道,四書義三道。笫二場考論一道,判語五條,另在詔、誥、表內任選一道。笫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能力差者可少作兩道。會試與殿試,由中央舉行,鄉試次年,即丑、辰、未、戍年春在京師舉行,故稱“春圍”。殿試亦稱廷試,在會試次月進行,皇帝親自主持,由大學士、尚書、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翰林學士、詹事等擔任讀卷官,以禮部尚書、侍郎提調、御史監試。只考一道時務策,要求“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當場交卷彌封后讀卷官審閱。殿試不淘汰,只排出名次。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名次由皇帝欽定,二三甲名次由讀卷官決定,以上統稱進士,也稱甲榜或杏榜。發榜儀式后,一甲進士授官,其他到京師各衙觀政,后授官。清代科舉制隨著封建制度的沒落而衰落,雖十分完備,但弊端叢生。童試,即應考者須經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方能參加鄉試、會試和殿試。清代不分年齡大小,凡未取得生員資格者,皆為“童生”。童試又分縣試、府試、院試三級。縣試由本縣縣官主持,府試由管轄本縣的知府或直隸州知州主持,院試由中央派遣的“欽命提督省學政”主持。院試也稱道試,手續繁多,錄取者可進入府縣官學,受教官“月課”與“考?!薄Mㄟ^縣試、府試和院試后,即獲得鄉試資格。鄉試專指省級考試,考取者稱舉人、孝廉(即中舉)。鄉試在兩京及各省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為正科。遇慶典時增加的考試稱“恩科”。會試為中央級的初試,于鄉試后笫二年于京城舉行?;实廴蚊铋w大學士為主考官,由正一品官擔任閱卷官。分三場進行,一次錄取二百至三百人。最高一級為殿試,每年四月在京舉行,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一場。后將貢士分為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為賜進士及笫。二甲、三甲若干名,為賜進士出身及賜同進士出身。一甲授翰林院官員,二三甲可參加翰林院“館選”考試,中者為院庶吉士,實習三年,補授官職。館選落選者直接授京師官職或地方官職。科舉制度是在封建社會昌盛時期產生的,并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又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而衰敗。到清朝后期,正當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興起的時候,中國仍在考八股文,讀四書五經,并且必須依據朱熹對四書五經的批注,緊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嚴重脫離現實和社會實踐。如此,科舉制就失去了它的進步作用,變成了統治階級禁錮人們思想和摧殘人才的工具。不管怎么說,科舉制度,使中央能夠有效而直接掌握人事大權,廣泛選拔人才,使各級政府官員知識化,專業化,有利地鞏固和加強了封建帝國的中央集權,為國家開辟了極其廣泛的人才資源,同時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并為“人人可以作官”和“在考試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得到了比較廣泛的傳播和不斷深入人心。科舉制度影響了世界。一九八三年,卡特在任美國總統期間,其人事署長艾倫/坎貝爾來華講學,當談及文官制度時,他說:“顯然,西方文官制度的肇始,源于中國科舉制度的啟示”。這即為“東學西漸”。近代各國把憑借競爭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做為各國人事制度中最普遍的原則,它們基本借鑒了中國的科舉制。因為我們正式推行考試競爭,擇優選才制度,己達一千五六百年之久,值得認真研究和總結。版權和免責聲明:
本作品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文責由作者自負。
本作品系作者授權本刊原創首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作品部分圖片選自網絡,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刪除。感謝您的支持!
【作者簡介】尹秀民,山東廣饒人,退休公務員,副編審,中國人才研究會會員,主要研究人才學理論,習作散文隨筆等,出版十一部專著,發表論文多篇,計四百余萬字,多獲省市獎項。有原創文學作品在《文學時代微刊》等新媒體和網絡平臺發表。被天賦文學社授予“優秀文學工匠”榮譽稱號。【溫馨提示(投稿指南)】
本刊紙刊所用稿件均從天賦文學社旗下公眾平臺(文學時代微刊、作家新時代、天賦文學、金道文學、天賦百花苑)所刊發作品中選用。關于稿費及本刊微刊和紙刊用稿的說明請點擊并閱讀下面內容:2020年最新投稿指南和稿酬規定及(最新)紙刊《天賦文學》報創刊號大揭秘
《文學時代微刊》編輯部
主編:鄭清風
執行編輯:早春麗日
編輯:花想容兮 尚斌 魯捷 師法自然
公眾平臺微信號:wxsdwk
往期回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