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雜志
作者/孫寧 河南中醫藥大學14級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王某,女,22歲,大學生。
初診2015年10月18日
患者主訴胃脘疼痛,心下悶得慌,尤其是在受涼后加重,情志不舒時亦加重,高中時曾行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服西藥后緩解,近日因飲食不節又復發。飯后常有惡心感,喉中有痰,易咯吐,痰色時清時黃,平日自覺身發熱,患者又述每遇胃病發作時都會伴有口腔潰瘍。飲食可,睡眠時間長,醒后自覺身困重,大便時干時稀,小便正常。月經先期,余無不適。
舌質淡,苔白膩微黃,左關脈中取略弦,右關中取弱。
治以半夏瀉心湯方。
處方:清半夏30克、黨參10克、黃芩9克、黃連3克、生甘草30克、干姜15克、大棗6枚,五劑,水煎日服一劑,分早晚溫服。
10月24日第二診:患者通過QQ跟我說,服藥兩付后胃中自覺有一股暖流,很舒服,胃部疼痛大減,服藥五劑后,胃痛已無,余證皆有改善,遂遵效不更方之理,上方續服三劑。
2015年10月27日第三診:自服藥后,胃脘部的痞滿疼痛、口腔潰瘍、身熱等皆緩解,但食欲不佳,遂切其脈,右關沉而弱。思之患者本是中氣虛弱,寒熱互結,又加之寒熱平調之藥物的刺激,導致胃氣更弱。遂予以六君子湯來益氣健脾以善后。
處方:黨參15克、炒白術20克、云苓9克、清半夏9克、
廣陳皮10克、炙甘草6克,五劑,水煎日一劑,分兩次早晚溫服。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按:本案以胃脘疼痛、心下痞滿為主訴,伴見惡心咯痰、時感身熱,口腔時發潰瘍,究其原因,患者平素飲食不節,損傷了中陽。心下即是胃脘,屬于脾胃的病變,脾胃居于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今中氣虛弱,寒熱互結,故成痞證。方中半夏改用清半夏,既能降逆止嘔,又能清熱,臣以干姜辛熱以溫中散寒,佐以黃芩、黃連之苦寒瀉熱開痞,因黃連性味過苦寒,恐其加重嘔吐,遂以小量用之;黨參、大棗以補中氣,改原方炙甘草為生甘草,以取甘草瀉心湯之義,治療因中焦脾胃虛弱,濕熱滿于中焦而發于上之證。諸藥相伍,使寒去而熱清,升降復常。
大學生投稿系列 點擊即可
《經方》雜志期待您的持續關
注及原創投稿~
jingfang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