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王少華醫案)
周某某,17歲。
“二七”癸水初潮,量偏少,色尚鮮,爾后經行如期。半年后汛期動輒提前1周至半月,量多,色鮮紅,歷時數日方凈。迄時已2載又1月。本次依然先期14日來潮,量甚多,已經6日,色鮮夾紫,有小塊,腹稍脹痛,腰酸膝軟,面色?白,眩暈,耳鳴,咽干口燥欲飲水,五心煩熱,納少,泛噦,心悸怔忡,寐少夢多,大便不實。脈象沉細少力,舌紅,苔薄白。證屬陰虛火旺,先后二天俱病,法當益腎陰,健脾氣,降虛火。處方:
生地黃、熟地黃15克(砂仁3克拌),山茱萸、甘枸杞、女貞子、墨旱蓮、粉丹皮各10克,龜鹿二仙膠(燉沖)、懷山藥各12克,錦文大黃3克
3劑,另配歸脾丸120克,每6小時服10克。
上藥服2劑后,下血即止。
復診時暫停湯藥,用知柏地黃丸500克,早晚各服10克,淡鹽湯送下。
下月經行,仍服首診方湯藥,平時服知柏地黃丸。
如此調理服藥3個月,月經趨向正常,恢復健康。
【按語】本例經水一月兩行,非時而下,量頗多,屬崩漏范疇。現代醫學稱之為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是少女常見的一種療效還不理想的疾病。患者不僅呈現腎陰虧虛火旺的病機,同時還兼有心脾兩傷,氣血雙虧的見證。針對這一較為復雜的情況,處理時采取3點措施:①用景岳左歸丸合二至丸以滋陰涼營;②以歸脾丸補益心脾,兼顧氣血;③參入牡丹皮、大黃以瀉火化瘀,大黃與方中生地黃配伍后名生地大黃方,我們常用此治療火熱血證,包括崩漏在內,均有良好療效。方中地黃甘寒毓陰,憑涼營以止血;大黃苦寒直折,藉滌蕩以祛瘀。兩者配用,則動靜結合,開闔相濟。不僅由于瘀血去則血得歸經而崩漏易止,更因為內無留瘀而崩止后不致發生由崩而漏、由漏而崩的惡性循環病變。
崩漏(祝諶予醫案)
過某,女,22歲,未婚。
因月經頻至,量多近1年。此次行經第5天,量仍不見少。平素月經周期10余天,帶經期7-8天,量多,色暗,有少量血塊,周身無力,性情急躁,小腹脹痛,白帶多,質稀色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證屬氣虛失攝,脾腎雙虧,治宜補中升清,健脾益腎。處方:
黨參10克、黃芪30克、黑升麻4克、荊芥穗10克、柴胡10克、川續斷10克、山藥15克、蒼術10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黃芩10克、生白果10克、車前子10克(包煎)
服上方5劑血止。
因少腹酸脹,心煩氣短前來復診,診時見舌質淡、邊尖紅,苔薄白,脈沉細。此屬氣血雙虧,陰虛肝旺,故投原方加白芍10克、香附10克,服6劑諸癥皆除。
又于月經應至之際投與艾附四物湯加味:黨參10克、生黃芪30克、當歸5克、川芎5克、生地黃10克、熟地黃10克、阿膠10克(烊化)、艾葉炭10克、荊芥炭10克、熟附片6克(先煎)、川續斷10克、桑寄生20克
服3劑后行經,再投初診方,經血如期凈,隨診1年,月經正常。
【按語】祝諶予教授認為引起崩漏的原因很多,然脾氣的統攝和升清功能下降尤為重要。腎主生殖,調沖任,但需后天之脾不斷充養,脾虛氣陷,統攝無權,沖任失調,可導致崩漏的發生。因此治療宜從治脾入手。祝老以補中升清法治療崩漏,收效甚佳。
其藥物組成為:柴胡、黑升麻、黑芥穗、黨參、黃芪、生地黃、熟地、川續斷、桑寄生。
方中黨參、黃芪健脾益氣,使中強氣升而攝血;同時脾為生血之源,氣血充沛而固本;升麻、柴胡助黨參、黃芪升舉陽氣,使下陷之氣得以升提。祝老又根據“血見黑則止”的理論,選用黑升麻、黑荊芥穗既可升陽舉陷,又可止血,一舉雙得;再用生熟地黃、川續斷、桑寄生益腎以固沖任,組成一個完整的補中升清、健脾益腎之方。另外,還可根據病人的兼證加減進退。
如伴有陰虛者加女貞子、旱蓮草、菟絲子;伴有血熱者加黃芩、生地黃、地榆;伴有血瘀者加茜草、澤蘭;伴有少腹冷痛者加艾葉、香附;伴有白帶多者加蒼術、山藥。
若患者血多不止則加三七粉、黃魚鰾、白果以顧標急。血止后服用寧坤養血丸、人參歸脾丸以補氣和血,調理月經,鞏固療效。
本患者因氣虛下陷,血失統攝而致月經頻至,脾虛水谷不化,反停為濕,濕濁下注,所以白帶多。因此在補中升清之藥中加用蒼術、白術、車前子、生白果等利濕固澀之品合“完帶湯”之意,共奏補中升清、健脾益腎、利濕止帶之功。又因月經量多,造成血不養肝,出現心煩氣急之證。故在二診時加白芍、香附柔肝理氣,既鞏固療效,又消除余癥,再次行經時又復用補中升清法調整經期經量,鞏固療效。
本文摘自張棟《名醫經典醫案導讀》,特表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