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孫鋒醫生 作者:孫鋒博士
排便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個生理活動了,但是,所謂的“排便活動”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其中存在非常復雜的生理學機制,涉及神經反射、肌肉力學等重要因素,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并全面掌握。所謂:君子不可頃刻而不省察于斯焉!
排便是由直腸擴張所引起的骶神經叢反射性運動。在嬰兒時期,直腸的排空是種不受控制的神經反射運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通過不斷鍛煉抑制排便反射的能力從而獲得自主控制排便的功能。大腦皮質不僅可以抑制排便反射,也可以在適合排便的環境下發動排便反射。
因此,自主排便是種后天形成的,通過抑制自然排便反射而形成的能力。當這種能力受到損傷則會發生大便失禁!
2、大便是這樣排出來的!
直腸和肛管是完成自主排便的主要器官。當氣態、液態或固態的腸內容物進入直腸后,直腸擴張,刺激位于恥骨直腸肌和盆底肌肉內的壓力感受器,從而引起直腸肛門抑制反射。如下圖示↓↓↓
排便運動中的神經反射(圖片來自于網絡)↑↑↑
其結果是:肛門內括約肌放松允許少量腸內容物進入。如果這時要延遲排便(環境不合時宜等原因),則可通過自主收縮肛門外括約肌和肛提肌,直腸容積增加,使得先前升高的直腸內壓力下降,這種外括約肌的自主收縮可以持續控制便意45~60秒!
當肛管感受到有固體糞便而要發動排便運動時,則關閉聲門,自主收縮盆底肌、膈肌和腹壁肌肉,從而增加腹壓;同時松弛恥骨直腸肌,使得直腸肛管的彎曲弧度減小,盆底水平輕度下降;最后肛門外括約肌松弛,肛管內糞便排出,完成排便運動。
3、肛提肌、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是排便的“三駕馬車”!
當排便正常結束時,盆底水平上升,肛門括約肌收縮,再次出現一次“反射性關閉運動”。直腸下段和肛管的黏膜可以感受并區分出是排氣還是液態或固體大便,而位于肛管齒線下方的皮膚也有一個非常敏感的區域可以感受到極少量的排便或排氣。
所以,在任何手術過程中,如果上述區域受到損傷或破壞則可導致感覺性大便失禁!
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和肛提肌是控制排便運動的重要的“三駕馬車”:肛門內括約肌通過持續性非自主收縮而保持一定的肌張力。對于肛門內括約肌的任何損傷都會導致肛門控制能力的部分喪失。
作為肛提肌的一部分,恥骨直腸肌附著于肛門外括約肌的上半部分,形成恥骨直腸肌懸吊。該懸吊結構具有固定和強化括約肌的功能,在肛門手術時它還可以防止游離的括約肌斷端發生回縮。當恥骨直腸肌懸吊被切斷時,肛門括約肌環會出現缺損,導致肛門失禁!
4、著名的“直腸肛管角”是什么?
恥骨直腸肌起于恥骨,肌束水平向后環繞直腸肛管,形成肛提肌的最內側部分。這樣就在直腸肛管結合部形成了一種“U”形懸吊的解剖結構,將直腸拉向前方從而產生所謂的“肛直腸角(肛直角)”。
恥骨直腸肌和肛直腸角(圖片來自于網絡)↑↑↑
Parks在1996年提出了肛直腸角控制排便的假說:他認為當打噴嚏、咳嗽或運動時腹內壓增高,壓力通過直腸前壁傳播到肛直腸角使得其下層黏膜上抬封閉肛管上段,形成一閥瓣樣生理結構,從而防止糞便進入肛管下段而出現大便失禁。
由于在臨床上發現有很多經產婦的直腸肛管角消失但仍可保持良好的控便能力,所以對這一假說目前仍有爭議!
5、直腸的儲便功能很重要!
儲便為直腸的正常功能,直腸必須能夠作為液體和固體糞便的臨時儲存場所。當糞便進入直腸后,具有良好順應性的直腸壁擴張,并在合適的排便時機來臨前不斷推遲排便運動的發動。直腸儲便過程的完成依賴于直腸支配神經對糞便量增加的感覺耐受以及直腸壁良好的順應性,以使腸腔擴張從而將腸腔內壓力維持在一個較低并恒定的水平。
如果上述兩個因素中的任意一個發生改變,就會導致直腸內容積減少或排便運動提前發動,導致大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