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病癥狀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無典型及特異的臨床癥狀,大多數患者表現為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的癥狀,如進食后上腹部飽脹或疼痛、噯氣、反酸等,部分還可有健忘、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癥狀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醫病名診斷以癥狀診斷為主。以胃痛為主癥者,診為“胃脘痛”;以胃脘部脹滿為主癥者,診為“胃痞”。若胃痛或胃脘部脹滿癥狀不明顯,伴有反酸、燒心等癥狀,診為“反酸”“嘈雜”等病。目前,現代醫學對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主要以促胃動力藥物、消化酶制劑、胃黏膜保護劑、根除Hp及抑酸藥為主,有明顯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可聯合使用抗抑郁藥或抗焦慮藥。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慢性疾病,是中醫藥臨床優勢病種之一。目前,現代醫學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近年來,中藥、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內治、外治方法以及中醫藥內外治結合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取得了一定進展。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藥以其獨特的辨證思維和隨證加減的治療原則,在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在治療本病上具有明顯的臨床優勢,易于被患者接受。中醫學認為該病發生主要與飲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氣、稟賦不足等有關。其臨床多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病位在胃, 與肝、脾兩臟關系密切,基本病機是胃膜受傷、胃失和降。
辨證分型與推薦中成藥
本文源自2019年版《消化系統常見病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指南》[下文簡稱指南]
中成藥
一、肝胃氣滯證:
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部脹滿不適或疼痛,癥狀因情緒因素誘發或加重,噯氣頻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指南推薦中成藥 1 氣滯胃痛顆粒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柴胡、延胡索(炙)、枳殼、香附(炙)、白芍、甘草(炙)。
③功能主治: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痞脹滿,胃脘疼痛。
④用法用量:開水沖服,每次5g,每日3次。
2 胃蘇顆粒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紫蘇梗、香附、陳皮、香櫞、佛手、枳殼、檳榔、雞內金(制)。
③功能主治:理氣消脹,和胃止痛。用于氣滯型胃脘痛,癥見胃脘脹痛,竄及兩脅,得噯氣或矢氣則舒,情緒郁怒則加重,胸悶食少,排便不暢者。
④用法用量:開水沖服,每次15g,每日3次。
二、肝胃郁熱證:
胃脘灼痛,兩脅脹悶或疼痛,心煩易怒,反酸或燒心,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指南推薦中成藥
1 達立通顆粒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柴胡、枳實、木香、陳皮、清半夏、蒲公英、山楂(炒焦)、焦檳榔、雞矢藤、黨參、延胡索、六神曲(炒)。
③功能主治:清熱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滯。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痞滿證,癥見胃脘脹滿、噯氣、納差、胃中灼熱、嘈雜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
④用法用量:開水沖服,每次6g,每日3次。
2左金丸
①處方來源:《景岳全書》《丹溪心法》。
②藥物組成:黃連、吳茱萸
③功能主治:瀉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
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三、脾胃濕熱證:
脘腹痞滿或疼痛,大便黏滯或溏滯,食少納呆,口苦,口臭,精神困倦,身體困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數。
指南推薦中成藥
1 三九胃泰顆粒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三叉苦、九里香、兩面針、木香、黃芩、地黃、白芍。
③功能主治:清熱燥濕,行氣活血,柔肝止痛,消炎止痛,理氣健脾。用于濕熱內蘊、氣滯血瘀所致的胃痛,癥見脘腹隱痛、飽脹反酸、惡心嘔吐、嘈雜納減;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④用法用量:開水沖服,每次2.5g,每日2~3次。
三九胃泰
2 金胃泰膠囊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大紅袍、雞矢藤、管仲、金蕎麥、黃連、砂仁、延胡索、木香。
③功能主治:行氣活血,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氣滯,濕熱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
④用法用量:每次0.9g,每日3次。
四、脾胃氣虛:
胃脘脹滿、胃痛隱隱、納呆、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淡白,甚至面色晄白。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指南推薦中成藥
1 健胃消食口服液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太子參、陳皮、山藥、麥芽(炒)、山楂。
③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癥見不思飲食,噯腐吞酸,脘腹脹滿
④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在餐間或飯后服用。
2 益氣和胃膠囊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2017年版)》。
②藥物組成:黃芪(蜜炙)、丹參、黨參、黃芩、枳殼(炒)、白芍(炒)、白術(麩炒)、仙鶴草、甘草(蜜炙)、檀香。
③功能主治:健脾和胃,通絡止痛。用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兼胃熱瘀阻證,癥見胃脘痞滿脹痛、食少納呆、大便溏。
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3 香砂平胃顆粒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蒼術(炒)、陳皮、甘草、厚樸(姜炙)、砂仁。
③功能主治:健脾,燥濕,用于胃脘脹痛。
④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0g,一日2次。
五、脾胃虛寒證: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腹瀉或含不消化食物。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弱。
指南推薦中成藥
1 溫胃舒膠囊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黨參、附子(制)、黃芪(炙)、肉桂、山藥、肉蓯蓉(制)、白術(炒)、山楂(炒)、烏梅、砂仁、陳皮、補骨脂。
③功能主治:溫胃止痛。用于中焦虛寒所致的胃痛,癥見胃脘冷痛、腹脹噯氣、納差食少、畏寒無力。
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2.虛寒胃痛顆粒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黨參、炙黃芪、高良姜、干姜、桂枝、白芍、大棗、炙甘草。
③功能主治:益氣健脾,溫胃止痛。用于脾虛胃弱所致的胃痛,癥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遇冷或空腹加重。
④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5g,一日3次。
3 香砂養胃顆粒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木香、砂仁、白術、陳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實(炒)、豆蔻(去殼)、厚樸(姜制)、廣藿香、甘草。
③功能主治:溫中和胃。用于不思飲食,胃脘滿悶或反吐酸水。
④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5g,一日2次。
六、胃陰不足證:
胃脘灼熱疼痛,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脈細或數。
指南推薦中成藥
養胃舒膠囊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黨參、陳皮、黃精(蒸)、山藥、玄參、烏梅、山楂、北沙參、干姜、菟絲子、白術(炒)。
③功能主治:滋陰養胃,用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熱脹痛,隱隱作痛。
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七、胃絡瘀阻證:
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胃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指南推薦中成藥
1 蓽鈴胃痛顆粒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蓽澄茄、延胡索、黃連等。
③功能主治:行氣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氣滯血瘀引起的胃脘脹痛、刺痛。
④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5g,一日3次。
2 荊花胃康膠丸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土荊芥、水團花。
③功能主治:理氣散寒,清熱化瘀。用于寒熱錯雜癥,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脹悶疼痛、噯氣、返酸、嘈雜、口苦。
④用法用量:飯前服,一次2粒,一日3次。
3 摩羅丹
①處方來源:《醫保目錄》。
②藥物組成:百合、茯苓、玄參、烏藥、澤瀉、麥冬、當歸、茵陳、延胡索、白芍、石斛、九節菖蒲、川芎、雞內金、三七、白術、地榆、蒲黃。
③功能主治:和胃降逆,健脾消脹,通絡定痛。用于胃疼,脹滿,痞悶,納呆,噯氣等。
④用法用量:口服,蜜丸(9g),一次1~2丸,一日3次。
康復調攝
1. 飲食進餐無定時、進食過快、暴飲暴食、喜食熱燙食、燒烤、口味偏咸、飲酒等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危險因素。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應盡量避免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或損傷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含亞硝酸鹽食物等)及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等)。
2. 心理調攝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必要時可向心理醫師咨詢。
3. 生活調攝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應當避免長期過度勞累;在冬春季節交替時尤需注意生活調攝,加強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