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技能訓練之發聲共鳴
一、歌唱發聲訓練目的
要想把歌唱好,除了掌握正確的姿勢和運用正確的呼吸用氣方法外,還必須進行正確的發聲共鳴訓練。通過發聲共鳴訓練校正、統一發聲器官和相關肌肉,使這些器官和肌肉在歌唱時都能積極協調運動,改善和提高調節聲音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寬厚、更甜美的音色,達到歌唱所要求的最完美的藝術效果。歌唱聲音是通過正確的方法結合歌唱者自身生理特點進行科學有效的訓練,而獲得的一種優美動聽、輕松自然的聲音。任何僵化、不自然的聲音都不是歌唱所要求的聲音。歌唱聲音控制能力形成過程,應由開始訓練的有意識控制逐步轉化成為無意識的自然生理反應。
二、歌唱發聲共鳴原理
人的喉頭有兩片聲帶,并列于喉頭左右,聲帶之間的空隙叫聲門。吸氣時聲帶分離,歌唱時聲帶閉合。氣息通過聲門呼出時震動聲帶,使聲帶發出輕微的聲音,這種聲音叫基聲。基音發出的聲波在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等腔體內產生震蕩共同鳴響時,聲音才會洪亮、優美,這種共同鳴響效果稱為共鳴。聲帶發出的聲波在各共鳴腔體內得到調節、擴大和美化而獲得歌唱效果。
歌唱發聲和共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發聲訓練包括產生基音和使用共鳴聲音的方法。基音是共鳴的基礎,共鳴是基音的修飾、完善和發展。沒有基音就沒有共鳴,沒有共鳴就不能獲得歌唱聲音。因此,發聲、共鳴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訓練。
三、發聲共鳴訓練要領
㈠打開喉嚨
喉嚨是發聲器官、共鳴腔體之間的通道。用打“哈欠”時的吸氣狀態(“半哈欠”狀態),使喉頭自然下放在相對穩定位置上。用這種狀態唱歌,叫做進入歌唱狀態,能有效打開喉嚨。
㈡放松下頜
頜關節要放松,不能緊張。頜關節開合程度根據音調的高、低進行調節。音越往高走,下頜越往下放,口腔開得越大。下頜下放時,感覺好象沒有重量,這樣能使聲音輕松自如。口腔一般應上下張開呈橢圓形,以利于聲音集中。若口腔過于橫向張開,會產生聲音“散”和“扁”的現象。發聲時口形根據字音的變化作出正確、適度調整。
㈢平輔舌頭
舌頭自然平放在下腭上,舌尖輕抵下牙根,不要上下翻卷。舌根放松,不能緊張,即不要上抬,又不要下壓,也不要后縮,防止舌頭后縮堵住喉嚨而產生喉音。舌若用力前伸,會使舌根緊張,特別是在唱高音時,舌根一緊張音就上不去。
㈣提起軟腭
軟腭(軟口蓋)要根據發聲的高低適當提起,聲音越高軟腭提起越高,聲音越低軟腭提起越低。發聲時若不提起軟腭,聲音就會“散”和“扁”或產生鼻音。軟腭提起得過高,聲音就會暗淡而靠后。
四、發聲共鳴訓練方法
㈠哼鳴訓練
用聲母“m”閉口哼唱,這種訓練方法叫哼鳴法。
1、哼鳴練習的目的:歌唱要求“發聲位置要高”,“m”是一個鼻音聲母,發聲位置較高,用它來練習發聲容易找到聲音高位置的感覺,能鍛煉軟腭、舌根、咽腔等肌體控制聲波向上使鼻腔產生振動的能力,為下一步獲得鼻腔共鳴訓練打好基礎。
2、哼鳴發聲原理:軟腭提起時打開了鼻咽下部的通道,當氣流吹開聲帶產生基音,基音在口、咽腔振動的同時,由于嘴唇的閉合將聲波逼入了鼻腔內進行更大的振動,氣流從鼻孔排出,從而獲得高位置的哼鳴聲音。
3、哼鳴方法:用打“哈欠”時的吸氣狀態,笑肌微提,將嘴唇輕輕閉上,上下牙略分開,口內略呈“0”型狀,舌根放松,軟腭上提,用平緩的氣流沖開聲帶發出帶“m”音的哼鳴聲,音量不宜過大,并將聲音延長哼唱,盡量使聲音的集中點和著力點往前、往上,好象聲音發自鼻腔后部的上方。這時,嘴唇有“麻”的感覺,同時眉心及周圍的骨面應有明顯的振動感覺,說明初步掌握了哼鳴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要使嘴唇“麻”的感覺逐步減輕,讓聲音集中在鼻腔后部引起較大的振動,使眉心及周圍的眉骨、額骨、鼻骨都有更明顯的振動感覺。
4、注意事項:哼鳴要輕柔、氣息要均勻,相關發聲共鳴器官要適當放松,集中精力想象發聲的位置,使大腦中有一個準確的高位置聲音概念。
5、自我檢驗方法:在哼鳴延長聲音時,將嘴唇輕輕打開,音色特性沒有明顯變化,說明哼鳴發聲位置正確。若打開嘴唇時,音色立即起明顯變化,說明發聲位置不集中或發聲位置在咽喉部。糾正方法:認真按照打“哈欠”吸氣時的動作狀態練習,注重軟腭的提起和咽喉腔的打開兩個中心環節,使聲波順利通過喉腔在咽腔以上集中振動。
6、綜合練習:在熟練掌握哼鳴方法要領的前提下,運用此法和感覺結合音程在10度以內的簡單曲譜進行練習,提高哼鳴聲音高低、長短、強弱變化的適應能力。
㈡子母音結合訓練
用聲母“m”結合韻母“i、a”進行發聲共鳴練習,這種訓練方法也叫子母音結合法。
1、子母音結合練習目的:人類的語言都是由母音變化而來,漢語母音分為聲母和韻母兩類,聲母也叫子音或輔音,韻母也稱作元音。歌唱要求“發聲位置要高,聲音集中、靠前”。從發聲的特性分析,多數聲母的發聲都是在口腔前部,不會影響歌唱聲音高位置的固定和聲音集中。而多數韻母發聲都是在口腔后部和咽喉部,直接影響歌唱聲音位置的集中統一,不易獲得固定的高位置。因此,需要利用特定的聲母與韻母結合進行發聲練習,以聲母發聲練習已獲得的高位置帶動韻母,使韻母發聲統一、集中在聲母所獲得的同一發聲位置上,只有這樣才符合歌唱的要求。
2、發聲共鳴方法:在第一步哼鳴訓練的基礎上,先按哼鳴方法發出短暫的“m”音,隨即用嘴唇張開的力量和動作把“i”或“a”(唱成mi咪或ma嗎)音送到哼鳴的發聲位置上延長音繼續唱出。
3、發聲共鳴要領:嘴唇開打動作要靈巧有力,音量要適中,“m”音要短促準確,“mi(咪)”或“ma(嗎)”音要明亮集中,保持發聲高位置不變,保持眉心振動的感覺不變。
4、注意事項:用這種方法訓練能獲得真正的鼻腔共鳴聲音,但容易產生不良的鼻音。有人誤以為鼻音就是鼻腔共鳴聲音。其實鼻音和鼻腔共鳴是兩種絕然不同的聲音。鼻音字音含糊不清,缺少美感,好象患重感冒的人講話聲音一樣。鼻音產生的原因是發聲時軟腭與舌的后部過于貼近,逼迫部分發聲氣息進入鼻腔從鼻孔排出,引起鼻腔發出沉悶含糊的聲音。真正的鼻腔共鳴是軟硬腭、咽腔振動的聲波輻射引起的鼻腔、鼻竇內固定空間形成無氣息流動的共振聲音。這種共鳴方法有人稱為“面罩”共鳴法,其聲音具有明亮、集中、清晰、圓潤的特點。
5、自我檢驗方法:在唱“mi(咪)、ma(嗎)”延長音時,用手指將鼻孔口堵住,這時若鼻孔內沒有氣息受阻現象,聲音仍保持不變,說明鼻腔共鳴正確,若鼻孔中有氣息受阻現象和聲音有明顯變化,說明有鼻音,應及時糾正。
6、糾正鼻音的方法:發聲時軟腭適當上提,舌根放松使舌身自然前伸,打開口腔和咽腔使聲音自然放出,將發聲的集中點和著力點放在哼鳴發聲的位置進行振動,有一種氣息從鼻咽部位向下回流和聲音往上走從眉心飛出的感覺。切忌讓氣息進入鼻腔從鼻孔排出。請用附錄一練聲曲中的曲2(1)至(5)練習。
除了鼻音聲母“m”結合韻母訓練發聲容易找到正確發聲高位置以外,舌齒音聲“1(勒)”與韻母“a(啊)、e(鵝)、i(衣)”相結合練唱“1a(啦)、1e(嘞)、1i(哩)”,也能取得很好效果。由于舌齒音在發聲時是以舌尖緊靠上門牙根后面的上腭,通過氣流的沖擊使舌尖離開上腭而產生聲音的,下巴和嘴唇不需要任何動作。這種發聲狀態容易保持歌唱狀態而獲得較高的發聲共鳴位置。其方法是:在打“哈欠”吸氣狀態下,舌根放松,舌尖輕抵上門牙后面硬腭,用帶基音的氣息配合舌尖輕巧、靈活的彈跳動作發出清晰的“啦、嘞、哩”聲音,并使聲音處于哼鳴找到的高位置上,好象聲音從眉心飛出。發聲要領:音量要適中,堅持打“哈欠”吸氣時的狀態,舌根要放松,舌尖彈跳要靈活利落。
㈢純母音訓練
在正確、熟練掌握前面兩步訓練方法,獲得正確高位置共鳴的前提下,可作a(啊)、e(鵝)、o(喔)、u(烏)、ü(迂)、i(衣)等韻母的發聲練習。
1、純韻母發聲練習的目的:利用純韻母訓練發聲,進一步掌握發聲的正確性和音樂性。歌唱咬字的正確與否,口形至關重要。口形是由韻母發聲的基本動作所決定,各韻母在發聲中都有各自特定的口腔空間與口形。通過訓練掌握這些韻母的口形,使歌唱咬字清楚、準確。歌唱實際上是在唱韻母。一個完整的聲音由三個部分組成:音首(即聲母、字頭,是音的起始)、音干(即字腹,由韻母充當,是發音的主音)、音尾(即字尾,是發音的收尾)。音首和音尾是過渡音,是構成字音主干所必須的兩種因素。韻母是聲音的主干,在歌唱中一直起主要作用,其聲音是否優美直接影響歌唱效果。對韻母進行發聲共鳴訓練,使每個韻母都具有優美的聲音,是歌唱音樂性的需要。
2、各韻母的發聲要領:
a(啊):下頜自然放松向下打開,舌平放,舌尖輕抵下門牙根,口腔呈“0”型張開,唇和兩頰放松,用有支持的平緩氣息發出。
e(鵝):口型比發“a”音時略小,舌的后部稍抬起,其它動作同前。
0(喔):在發“e”音的基礎上,把唇縮成圓形,舌位稍后。
u(烏):在發“0”音的基礎上,把唇向前縮小,下頜稍上收,舌仍保持后退位置。
ü(迂):在發“u”音的基礎上,唇再縮小一些,舌中部邊緣輕靠臼齒。
i(衣):把發“ü”音時的口型放松,唇稍后縮。
3、注意事項:用以上韻母練聲時,在掌握各韻母的口型和舌位的基礎上,把每個韻母的發聲位置都放在哼鳴所找到的同一位置上。請用附錄一練聲曲中的曲3(1)至(5)練習。
五、各共鳴腔共鳴方法、要求和特點
共鳴是歌唱聲音的靈魂,是每一位學習歌唱的人必須正確、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術。從聲音效應上劃分,歌唱共鳴分為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三種共鳴形式,其中頭腔共鳴技巧難度最大,而應用最為廣泛。前面的三步發聲共鳴訓練之所以強調鼻腔共鳴和發聲的高位置,是因為鼻腔共鳴容易獲得發聲高位置,同時為進一步獲得額竇、蝶竇、篩竇、鼻竇,包括鼻腔等各竇的整體共鳴打下堅實基礎。
㈠口咽腔
包括喉腔、咽腔、口腔。它是可變的腔體,是歌唱聲區主要共鳴器官,上連頭腔,下接胸腔,為頭腔、胸腔、口咽腔三部分共鳴腔共鳴的混聲區。共鳴方法:用打“哈欠”時的吸氣狀態使喉頭自然下放,軟腭適度提起,口腔自然上下打開,笑肌微提,用平緩而有支持力的氣息沖開聲帶發出基音,基音聲波在喉腔、口腔、咽腔引起共振,聲音的集中點和著力點在哼鳴的位置上。可選用“啊、哀、喔、歐、安”等母音延長音練習,聲音要集中,防止齒音和喉音。要求和特點:口咽腔共鳴,混以適量頭腔和胸腔共鳴,使聲音明亮、清晰、親切、流暢、自然。側重口咽腔的諧和共鳴,有利于發揮中音區技巧和特色。單純用口咽腔共鳴,聲音就會偏于“道白”,淺薄而不厚實。
㈡頭腔
包括鼻腔、額竇、蝶竇等。它是固定不變的腔體,是歌唱高聲區主要共鳴器官。共鳴方法:在打“哈欠”時的吸氣狀態下,軟腭全部提起,頜關節打開,口腔上下拉長呈“0”型,笑肌上提,在口咽腔共鳴的基礎上,用有深度、有支點的強勁氣流貫通,依靠后咽壁與軟腭控制進入鼻腔的聲音方向,聲波使軟硬腭、咽腔振動,利用硬腭及頸椎骨、后咽壁的振動引起鼻腔和頭腔各竇的共振,在額頭、頭頂、后腦的枕骨等位置上均有明顯的振動的感覺。這種共鳴是一種骨傳導引起的振動,而不是氣流直接進入各竇內引起的振動,聲音的著力點和集中點仍在哼鳴位置。頭腔共鳴可以產生有集中感、有光彩感、有穿透力的頭聲。可選用“哼、橫、行、英”等母音延長音練習。要求和特點:頭腔共鳴,混以適量口咽腔和胸腔共鳴,使聲音豐滿、清脆、高亢、明亮。側重于頭腔共鳴,有利于發揮高音區技巧和特色。單純運用頭腔共鳴,聲音就不夠豐滿,顯得單薄。
㈢胸腔
包括喉頭以下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它是可變腔體,是歌唱低聲區主要共鳴器官。共鳴方法:在打“哈欠”時吸氣狀態下,充分打開咽腔,喉頭下放并擴張,在咽腔共鳴的基礎上使聲波在喉咽腔引起較大的振動,由氣管傳遞到整個胸腔而產生共鳴,整個胸腔、喉腔和頸椎骨有明顯振動的感覺。可用“哼、哈、吼、嘿”練習,使胸聲區產生共鳴。要求和特點:胸腔共鳴混以適量口咽腔和頭腔共鳴,使聲音柔和、低沉、深厚。側重胸腔共鳴,有利于發揮低音技巧和特色。單純應用胸腔共鳴聲音就會失去圓潤、明亮。胸腔共鳴發聲位置要提高到咽腔上方的鼻腔底部,否則聲音就會昏暗、沉悶。
六、共鳴混合運用
每首歌曲幾乎都有高音、中音和低音,演唱是在瞬間的連接變化。因此,對三個部分共鳴腔進行靈活、合理的調節,不僅是發聲的需要,而且是高、中、低音音色的統一、變化的需要。科學地把三部分共鳴腔體的共鳴有機地、合理地結合在一起,使唱出的每一個聲音都具有整體共鳴的效果,并具有豐富的變化。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歌唱的藝術魅力。
共鳴控的混合運用,要在注重聲音高位置的前提下以口咽腔為主要環節。因為口咽腔是頭腔、胸腔的混聲區,歌唱發出的高、中、低音都要在此腔體中混合調節,以求符合歌唱的要求。同時,口咽腔中的唇、舌、齒、喉、下鵬都是咬字器官,歌唱語言是否清楚、情感表達是否準確,全靠口腔在迅速、敏捷、靈活地作出各種不同的調節。所以,在學習和訓練中,必須把好這個重點環節,為歌唱水平的提高打堅實的基礎。為了使初學聲樂者對共鳴腔運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現從六個方面敘述如下:
㈠共鳴與音高
歌唱音調的高低取決于基音的高低,但是,基音無論高或低,都是微弱的幾乎聽不到的聲音,它必須通過共鳴腔的共振來擴大。在通常情況下,高音容易引起頭腔共鳴,中音容易引起口咽腔共鳴,低音容易引起胸腔共鳴。這種現象是人的生理結構和聲音特性所決定的。(1)頭腔是以骨組織為主的、固定不變的共鳴腔體,位置高而體積小。高音是一種具有傳播位置高、傳播中容易衰減、聲波密度高等特性的聲音,這種聲音適合在較小的范圍內、較高位置上傳播,在較硬的物體上容易引起共振。(2)胸腔是以軟組織為主的可變共鳴腔體,位置低、體積較大。低音是一種具有傳播位置低、傳播中不易衰減,聲波密度低等特性的聲音。這種聲音適合在較大范圍內、較低位置上傳播,在較軟的物體上仍能引起共振。(3)口咽腔是以軟硬組織為主的可變共鳴腔體,位置和體積適中,適合中音聲波的共振。因此,聲音的高低共鳴起著直接作用。
㈡共鳴與聲區
歌唱共鳴是一種多頻率聲音復合、擴大的運動,聲區是共鳴產生的范圍、區域。根據歌唱聲音形成的性質和特點劃分,頭腔為高聲區、口咽腔為中聲區、胸腔為低聲區。歌唱的聲學原理告訴我們,聲帶在發出基音的同時,又產生基音以外的、多重頻率的泛音。如:當發出高音時,同時產生高于高音頻率數倍的多種泛音,高音和泛音在高聲區引起的共振較大,部分泛音同時也在中聲區和低聲區共振,形成以高音為主的、多重頻率的復合音調;當發出中音時,同時產生高于中音頻率數倍的多種泛音,中音和泛音在中聲區共振較大,部分泛音同時也在高聲區和低聲區共振,形成以中音為主的、多重頻率的復合音調;當發出低音時,同時產生高于低音頻率數倍的多種泛音,低音和泛音在低聲區共振較大,部分泛音同時也在高聲區和中聲區共振,形成以低音為主的、多重頻率的復合音調。簡單地講,以高聲區為主的共鳴應有中聲區和低聲區共鳴成份的參與、以低聲區為主的共鳴應有高聲區和中聲區共鳴成份的參與,這種現象叫做協和共鳴。協和共鳴中各聲區共鳴成份比例及強度的變化決定音色變化。美聲唱法要求聲區統一,實質上與整體共鳴有區別。整體共鳴是高、中、低三部分共鳴腔同時產生的共鳴,是追求整體音響效果。聲區統一是指在整體共鳴的前提下,使高、中、低各聲區的音色一致。
㈢共鳴與音色
歌唱音色的形成是多種因素決定的。從人的生理上講:男女性別的不同,發聲共鳴器官不同,就有男、女音色之分。男與男、女與女之間的發聲共鳴器官也不相同,形成的音色就有區別。從人自身各共鳴腔的共鳴效果來講,頭腔、口咽腔、胸腔三部分共鳴各有不同。無論男聲或女聲,頭腔共鳴偏重于明亮、高亢的音色效果,胸腔共鳴偏重于深厚、穩沉的音色效果。音色是表現歌曲思想情感的主要技巧之一,要隨著歌曲思想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音色的變化是通過調節、控制各共鳴腔的共鳴比例和強度來實現的。如:表現明朗、歡快、高亢、激昂情緒時,側重運用頭腔共鳴;在表現暗淡、憂傷、悲痛情緒時,側重運用胸腔共鳴。總之,音色的變化就是共鳴運用上的變化。
㈣共鳴與音量
音量的強弱變化是歌唱的表現手法之一。音量強與弱由聲帶的振幅和共鳴腔范圍大小所決定。歌唱時,強氣流作用聲帶,使聲帶產生較大振幅,通過相關共鳴腔引起較大共振,發出較強的音量。相反,氣流減弱,對聲音的控制力加強,使聲帶產生的振幅變小,通過相關共鳴腔引起較小共振,發出較弱的音量。聲音強弱變化與聲音高低變化有本質區別。聲音高低變化是音調的變化,聲音強弱變化是音量的變化。無論是高音、中音或低音,在表現手法上都有強和弱的對比。在演唱一首歌曲時,不能單純追求聲音的響度(強度),也不能單純運用弱音,要按照歌曲中標明的強弱符號演唱,該強時就強、該弱時就弱。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㈤共鳴與唱法
共鳴腔的運用與唱法有密切聯系。(1)美聲唱法強調頭腔、口咽腔、胸腔三部分共鳴腔的整體共鳴,并在整體共鳴的前提下,按照所劃分的聲部和聲音類型發揮各共鳴腔共鳴的特色。如:男、女高音聲部側重發揮頭腔共鳴嘹亮、輝煌的特色,男、女中低音聲部側重發揮胸腔共鳴深沉、厚實的特色。(2)中國民族唱法沒有聲部劃分,音調大多高亢、明亮,在運用口咽腔共鳴的同時側重面罩共鳴,要求發聲位置提高到頭腔前部,力點比美聲唱法更靠前。(3)通俗唱法即沒有聲部劃分,也不要求音色統一,唱腔以中音為主。因此,大多數運用口咽腔共鳴,有時在口咽腔共鳴的同時也輔之以頭腔和胸腔共鳴。
㈥共鳴與氣息
氣息是歌唱的動力,沒有氣息支持就沒有歌唱聲音。音色明暗變化依靠各共鳴腔成份、強度比例的調節,各共鳴腔共鳴成份、強度比例的調節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依靠氣息的支持。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要求氣聲一致,就是氣息要隨著音高、音量、音色的變化而變化,氣與聲融為一體,達到自然、靈活、流暢的境界。
七、發聲共鳴訓練注意事項
㈠糾正不良鼻音
唱高音不能過分夸張鼻音,不要將聲音都落到鼻腔里哼。注意以頭腔共鳴為主,配以其它腔體共鳴的整體效果。
㈡防止聲音下壓
唱低音時防止聲音下壓,不能將聲音窩在喉嚨里吼,咽腔要充分打開,讓聲音自然放出。
㈢統一發聲位置
高、中、低音發元音的著力點位置要高,盡量統一到三個聲區的集中點鼻腔底部,這樣才能使三個聲區的發聲共鳴得到銜接和靈活調整。
㈣合理使用器官
訓練時,各發聲器官要松緊適度,不能過分緊張。過分緊張容易疲勞,過分松馳不能積極運動。
㈤發聲呼吸結合
發聲訓練要與呼吸用氣訓練相結合,以免練好了發聲,卻養成了不良的呼吸習慣,難以糾正。
㈥練好中低聲音
發聲訓練應首先練好中低音。因為中低音是高音的基礎,練習中低音能提高聲帶、喉肌的彈性和韌性。等中低音打下良好基礎后,再練高音就不會使聲帶和喉肌拉傷。如果先練高音,在聲帶、喉肌的彈性和韌性差的情況下,易拉傷聲帶和喉肌。
八、發聲訓練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在訓練過程中了現喉疼、聲帶水腫現象,這是因為在歌唱訓練時使用發聲器官不當或訓練過急超過了聲帶和喉腔的負荷,使聲帶和咽喉的部分肌體受到損傷或者疲勞過度所致。出這種情況時不要驚慌,注意事項和解決的方法:
㈠應逐步增加訓練量,防止訓練過急損傷喉部肌肉和聲帶。正確使用發聲器官,發聲時各器官要適當放松,不能用力過猛。
㈡聲帶發生腫疼現象時,應逐步減少訓練量,不能突然停止訓練。如果突然停止訓練會加重咽喉和聲帶的充血、腫疼,嚴重者會暫時失音。應該在逐步減少訓練量的同時,口含或服用消腫止疼的藥物,等腫疼減輕后再停止訓練,咽喉和聲帶完全恢復時,重新進行訓練。
㈢在訓練中多飲白開水,不能在口干舌燥時訓練,不能吃剌激性食物。如:抽煙、喝白酒、吃辣椒等,以免阻礙肌能的鍛煉和肌傷的恢復。
另外,發聲訓練應當糾正兩種不良現象:聲音粗厚、沉暗者,不能撐著喉嚨練唱,喉管不能用力外張,加強上部共鳴練習,用小哼鳴的方法體驗發聲的高位置,使聲音向頭腔上縱向發展。聲音單薄、尖脆者,加強喉肌的外張力,充分打開咽喉,注重中、低聲區共鳴腔共鳴訓練,使聲音增加橫向發展的成份。
九、擴展音域訓練
聲音高低伸展的范圍叫音域。人在發聲時,高音和低聲音之間的伸展范圍越大,音域就越廣。在各共鳴器官相互配合下,發出的聲音越豐滿厚實、越深遠明亮,音域就越寬。音域廣,是指歌唱者發聲的最低音與最高音之間的度數范圍。
㈠擴展音域訓練目的
沒經過歌唱發聲訓練或沒掌握發聲方法的人,所唱出的樂音約在10度左右(就是一個8度音程多一點),不能適應演唱藝術歌曲的需要。一般人不經過專門訓練,在唱高音和低音時會感到吃力或不自然,就是通常所指的“高不上去、低不下來”。因此,發聲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擴展音域訓練,解決高音(向高處伸展)、低音(向低處伸展)的范圍。
㈡擴展音域訓練方法
擴展音域訓練首先應練習中、低音,因為中、低音是高音的基礎。有了良好的中、低音基礎,聲帶和咽喉肌肉群彈性較好,再練習高音時可以避免聲帶和相關肌肉被拉傷;通過中、低音練習,聲帶和咽喉肌肉群控制能力較好,便于控制聲音上行。
練習中音以中聲區為主,輔之以低、高兩聲區共鳴腔的共鳴聲;練習低音以低聲區為主,輔之以高、中兩聲區共鳴腔的共鳴聲;練習高音以高聲區為主,輔之以低、中兩聲區共鳴腔的共鳴。這樣可以使高、中、低三個聲部的音色協調、統一。練習方法參照發聲練習方法,由中音往低音練唱,盡量往低處發聲。等中、低音區發出的聲音能達到中、低音的基本要求時,再往高處練習發聲,能唱多高就唱高,力求達到高音的要求(高、中、低音的要求請參看歌曲演唱的基本評價標準)。
㈢注意事項
1、在練高音時,要用真聲混合假聲。否則,聲音很難達到一定高度。歌唱聲音高度因人而異,能唱多高就唱多高,不要勉強。
2、高音所需用的氣流強勁而高度集中。因此,必須要有正確、熟練的呼吸方法以及較好的氣息控制能力作保證。
3、一般來講,中音向低音過渡比較容易。由于歌唱發聲、共鳴器官的生理功能因素,中聲區和高聲區之間存在一個“換聲”點,使中低音向高音過渡困難。要想唱好高音,必須解決“換聲”問題。除了要認真掌握氣息控制技巧、口型變化、咽喉和聲帶的合理應用、真假聲混合發聲以外,用“關閉”唱法唱高音是解決“換聲”問題的好方法。“關閉”唱法是美聲唱法一種發聲技巧,唱高音口咽腔要充分打開呈“o”型,將聲音帶到高位置的同時,使聲波在頭腔后部振蕩,有一種頭腔前部關閉帶“o”音的、號角似的聲音感覺。中國民族新唱法中,為了使聲音達到某一高度或唱難度較大的高音有時也運用“關閉”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