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戰敗后,為了懲罰德國,德國本土被英美蘇法四國分區占領和管制。冷戰開始后,蘇聯占領區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就是東德。而西方三國占領區合并成了德意志聯邦,也就是西德,德國從此分裂了。
在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是華約和北約對抗的前沿陣地,東德和西德兩國緊張的時候也曾劍拔弩張。但到了80年代的時候,形勢發生了變化。東德的發展逐漸陷入了困境,西德也在這個時候,利用這個時機,開始為了統一的德國而努力。關于德國的統一,最積極地肯定的是兩個德國。但表面上看是人家自己的家務事,但其實不然。
要實現兩德統一,必須要搞定美、蘇、英、法四國。美國的態度比較超然,畢竟形勢不一樣了,美國也不害怕統一后的德國,不過為了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得以保障,美國還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要求,那就是統一后的德國必須留在西方。
英國和法國是一如既往地站在一起反對。法國自然不必說,自從普法戰爭后,法國就沒占到什么便宜,還屢次被德國打得狼狽不堪。法國可是老牌殖民帝國,自尊心是一次次的被德國人踐踏,如果再支持兩德統一,除非法國人頭腦不清楚了。
至于英國,本來這是歐洲大陸的事,可英國仗著自己實力強勁,幾百年里表面上不怎么摻和,但其實每一次戰爭的背后都有英國人的影子。英國對待歐洲大陸向來是均衡政策,不希望看到一個國家過分強大。
不過英法兩國還是好對付的,畢竟當時是美國說了算,英國不可能堅持。而法國從近代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不跟著英國的話,那么到時候只會更倒霉。
所以西德在與英法兩國的談判中還是游刃有余的,不過還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最令人意外的是蘇聯,蘇聯竟然為了一些利益,就默認了兩德統一。那么蘇聯這樣的態度,究竟是利還是弊?按道理來講,再怎么說,西德主導的統一,西方國家的態度還是好解決的,但蘇聯可是東德唯一的后臺了,東德已經陷入困境,無力應對了。可蘇聯是華約的老大,還和西方國家處于冷戰,應該是向著東德才對。
可我們知道,蘇聯最終是支持的態度,有人說這是因為蘇聯沒有頂住西德的金錢外交攻勢。的確,在這場外交談判當中,西德確實為了換取蘇聯的支持,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然了,蘇聯支持的態度,對兩德的統一還是非常有利的,蘇聯一旦不管,那么東德政府自己根本沒有能力阻止了。同時,英法兩國再也看不到能夠阻止兩德統一的希望了。
而從蘇聯的角度看,其實對蘇聯也是有利的,畢竟蘇聯的改革已經失敗了,戈爾巴喬夫改革非但沒有扭轉蘇聯的頹勢,反而加劇了蘇聯的混亂以及經濟的惡化。
就在這個時候,西德向蘇聯許諾了巨大的好處,其中最重要,就是德國一次性向蘇聯提供了200億馬克的無利貸款,并且還有大量的物資援助。這對蘇聯來說,可是雪中送炭。再加上戈爾巴喬夫一直致力于修補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所以如果強行反對的話,對蘇聯是不利的。
有人說少了東德這個屏障后,蘇聯的戰略緩沖減弱了。畢竟北約東擴了,對華約的確是個不小的威脅。
但即便兩德不合并的話,蘇聯對于東歐也已經無能為力了。早在80年代中期,蘇聯改革的時候,就開始進行了裁軍和戰略收縮,蘇聯對于東歐國家已經開始松綁了。
對于蘇聯來講,有著比兩德統一更重要的事,那就是蘇聯國內的麻煩不小。如果國內問題不解決的話,談不上照應東歐的小兄弟。